面对教育商品化,贫穷的基层巿民奈何丧失更好的教育机会,毕业后在职场上吃亏,造成隔代贫穷,这是公平和教育的本义吗?
最近多间传统名校,如圣士堤反女子中学及其附属小学、圣保禄中学等相继转为直资学校。在中西区内的12所津贴中学里,已有3所转为直资。直资制度的支持者声称这可令学校享有收生自由、财政独立、课程自决等“优势”,说穿了,这不过是方便学校筛选有钱学生入读的途径。但是,追捧直资制的名校往往会把学费提升。有统计显示,2012-2013年,在61所的直资学校里,有近4成的全年学费高达2万元以上。面对教育商品化,贫穷的基层巿民奈何丧失更好的教育机会,毕业后在职场上吃亏,造成隔代贫穷,这是公平和教育的本义吗?
直资制始于1998年,现时直资学额占总学额的12.3%。名校相继拥抱直资制,其中一个原因是学校可以自行弥定学费,如圣保罗男女中学及圣士堤反书院的学费高达每年5万元或以上,让教育进一步进入市场制度,集中为富人服务而牟利。教育局长吴克俭指,超过三成的直资学院学费是每年5千元以下,但根据中大香港教育研究所客座教授曾荣光指出,单单是2002年由传统津校转直资的12所学校,他们的平均学费已是3万多元了,所以这直资趋势和学费加价风潮绝对不容忽视。在喇沙书院升读中五的Derek同学也表示,自己本身是中产家产出身,家庭支出也是颇大,而因为现时学校仍是津贴学校,所以只需支付每年300元的堂费和书簿费,但如果转为直资模式后,相信家里也不能支付起学费。而对于直资制度,他则表示这是对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十分不公平。
审计署揭露直资监管不足
现时有规定直资学校要提供至少1成学费收入作为助学金以纾解基层家庭在学费上的压力。但是,在2010年审计报告揭发有22间直资学校助学金拨款不足,直资学校更使用捐款作为那1成的助学金,这揭露教育局的监管不力,有法不依。巿场化做就直资学校财政自主的能力,而家长热捧直资制度同时,兆基创意书院校监黄英琦却撰文指,直资制削弱平等教育机会,原因是直资学校拥有收生自由的权利,它们可以跳过中央派位机制收取学生,令经济困难的优异生失去入读名校的机会。
教资会腐败 教学经费被操控
当高中受到直资制度的张牙舞爪的同时,大学教育模式也在官僚之风下被一一整顿。教资会(UGC)和大学学术研究发展关系密切。教资会负责管理大学资源经费分配。可是实际上,教资会成员却是由行政长官委任,在没有民主的管理架构之下,权力倾侧于行政长官,令他可以操纵各大学的校监人选、校董会成员,令教育资源调配更切合搞“教育产业”的资本家所需。
大学的学术自由也响起警号。如在最近4月时,在反对声之下,梁振英硬推行政会议成员、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裁张志刚上任的教资会委员,引起学界人心惶惶。张志刚曾公开表明支持国民教育,又撰文批评港大民意研究计划的特首民望调查混肴视听,都显出其听命于梁振英和中央的号令。此外,曾经支持廿三条立法和国民教育的“梁粉”,准备九月上任为岭南大学的新校长 - 郑国汉,激发起200多名岭大学生在6月17日的假谘询会上示威。岭大学生不排除在九月发动罢课抗争,要求由学生选出校长的声音开始响起。
在2011年,教资会更推行学额回拨机制,要求八大资助学院拨出百分之六学额重新竞逐,令院校为了争回学额数目而加大竞争,机制欠缺透明度之余,亦令院校为取悦教资会,开设迎合巿场的课程,令冷门的科目更被边缘化。在互相竞争之下,大学管理层和教授的精力转向研究经费数量的竞争,而不是研究本身学术的需要和价值,令教育加速地配合官僚背后的利益整治手段。
教师不再中产 政府津贴成泡影
教师一向被视为中产工人,但最近“香港女教师协会”一项调查发现,在761名教师中,约三成受访教师没有自己的物业,加上合约教师前景难料,而政府也一直对教师的津贴辅助不足,令教师士气低落,而正直暑假来临,有6成教师也表示暑期内充斥补课、当值等工作,长远令教学质素受影响。在以利润为依归的巿场经济下,工人阶级被压迫的情况不断恶化,社会只有透过真正的民主规划,消除政府以至财团对工人的劳役,才可真正改善教学质素。
社会主义行动坚决表示:
1. 大幅度投放教育资源,人人享有教育福利
2. 教育全面公营化,反对商品化教育
3. 由学生、家长和教职人员民主决策教育制度,民主管理教育机构,享有独立自主,拒绝背后独裁及商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