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的11月9日,群众革命运动推倒柏林围墙
Robert Bechert,工人国际委员会(CWI)。作者1989年时居于柏林
1989年柏林围墙的倒下,无数民众视之为民主权利的伟大胜利,并当之无愧地大肆庆祝。然而,官方25周年的纪念活动却由反社会主义舆论所主导。政府力图掩盖当年的事实真相:起初,是亲社会主义的革命运动打开了柏林围墙。直到后来,对资本主义的期望和幻想才主导了东德的示威活动。
当然,无人能否认,推倒柏林围墙的,是东德人民发动的一次群众革命运动,赢得了周游世界的权利(有钱的话)。然而,官方舆论湮没了一个事实:发生在89年秋天的这次运动,起初充满了革命性,并拥护社会主义。官方舆论将之说成,从一开始,示威者的目的就是通过与西德统一来恢复资本主义。
因此,德国现政府的中央网站声称:「数以万计的和平示威民众在1989年推翻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的统治。他们推倒了柏林围墙,为德国统一铺平了道路。他们向往自由的勇气,亦是追求未来的勇气。」
国际上,资本主义政府为了在围墙倒下的周年纪念收割政治资本,表现得自己是站在民主和出入境自由的一边。这是彻头彻尾的伪善。无论是资本主义统治者,还是当年的斯大林式政权,只要符合其自身利 益,它们就会予以支持,并且与独裁政权结盟。
西德1955年加入北约组织(NATO)之后,当时 的波恩政府乐于同葡萄牙的军事独裁政权结盟。直到独裁政权被1974年革命推翻,结盟才得以终结。至于所谓的自由旅行,它正在从多方面加以限制,只有有钱人才能自由出入境。在国际上,签证限制正变得越来越严苛。欧盟一直致力筑起「欧洲堡垒」,柏林围墙由-横亘于欧洲东部与南部之间的-新障碍所取代。同时,美国政府也不断收紧其与墨西哥的边境管控。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维持有杀戮地带的可怕边界,异化了千万群众,因而让西方列强将「社会主义」国家描绘勾勒为用暴力禁锢人民的国家。
起初,人们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的创立充满热情。一方面,这反映出自二战结束后,德国境内旋即出现的对于社会主义理想的广泛认同现象。当时的西德明显具资本主义特征,并且在经济及国家的重要公职里都充斥着大量的前纳粹分子,相比较而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最初则显得更为「反法西斯」,更加「进步」。由于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的支持度高,因此当时容许人民与两国之间出入境。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虽然不具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但也并非社会主义民主政权。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效仿斯大林式政权建立,由一批官僚精英掌控。这政权残酷镇压1953年的工人起义,又持续不断打压严厉批评政府的异见人士,从中可见其性质。这令越来越多的人搬到西德,东德政府遂在1961年修建柏林围墙,阻隔德国境内的人员迁徙。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但是,如同其他斯大林式政权那样,自上而下的官僚体制扼杀了经济发展。于是,国际上,这引致了20世纪80年代斯大林式国家的危机,尤其是当时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试图推动改革,刺激了由下而上的运动。事态发展对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和其他国家均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前苏联发生的变化,尤其是对公开辩论较为宽容,成为诸多斯大林式国家效仿的模样。然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的极权领导层却极力反对。
1989:革命爆发
89年运动的导火索之一,是东德政府操控了当年5月份的地方选举。示威就此开始。与此同时,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先后开放了西部边境,让人民突然有机会离开东德。对于生活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的人们而言,与其他斯大林式国家居民的显著差别在于,任何来到西德的东德居民可以马上获得公民身份,并且享受一切福利待遇。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许多人开始讨论他们究竟应该离开这个国家,还是应该试图改变这个国家。大多数人选择留了下来。
这就是发生恒常性示威的背景,示威于9月4日在莱比锡首先开始,尤其是在10月初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建国4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的冲突后,示威进一步发酵。及后,一股巨大的力量旋即获得发展。尽管镇压示威加大,示威仍在壮大。但是随着当权者开始放弃使用武力,示威者变得更加充满信心。在莱比锡参加「星期一大游行」的人数,从10月9日到10月23日短短两星期内,由7万人跃增到25万人。
革命开端的亲社色彩
11月4日,在东德发生了历来最大规模的单次示威活动,近100万人参与其中。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人口有1, 610万人,示威规模占人口比例极重。尽管这次示威活动意义重大,导致了5天后柏林围墙的开放,但是在官方的报道中却被轻描淡写。
如同柏林居民Zeitung最近描述的那样:「在官方革命史上,1989年11月4日从未被给予其应有的地位。10月9日『星期一大游行』因被视为非暴力抵抗的胜利而获得庆祝,11月9日柏林围墙的倒塌则因世界历史原因被载入史册。还有10月3日这一天也十分重要。但是为什么11月4日亚历山大广场的事件却在统一德国的记忆中被如此迅速遗忘?」(2014年11月4日)
官方淡化11月4日的根本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当天的活动除了争取自由选举,媒体开放,出行自由和言论自由之外,还要争取「民主社会主义」。各演讲者都发表这些观点,没有反对声音。联盟的首席发言人之一演员Jan Josef Liefers,发表了具代表性的言论。他说,陈旧的架构无法更新,只能被摧毁。「我们必须为民主社会主义发展新的架构。对我而言,这意味着改变主流与少数派的权力划分。」
这观点并非偶然的。当时的民调显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的主流民意在某种形式上支持社会主义。现任德国总理Angela Merkel当时所属的民主启蒙党(DA)发表的首份传单,就呼吁「以民主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尽管该党是当时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涌现的新兴组织和政党中最右翼的团体。
这些广受欢迎的主张,很接近与托洛茨基及其追随者倡议的政治革命。托洛茨基及其追随者们在20世纪30年代,针对当时苏联实行的斯大林式统治,首先提出了政治革命的理念。当时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只有少量的工人国际委员会(CWI)支持者,我们提倡通过具体步骤,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这可以吸引到在其他斯大林式国家,以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和年轻人。
但是现如今,官方隐瞒了这次革命运动的「社会主义」阶段,官方历史仅关注发生在11月9日的事件,然后就跳到了11月末和12月初,当时 东德支持与西德快速统一的呼声高涨。
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发生的主流民意变化存在多种原因。当时没有任何势力提出建立「民主社会主义」所需的具体措施。边境开放使许多东德民众见识到了西德的强大,并且开始质疑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的未来如何。西德吸引之处在于,它当时是世界第三大资本主义强国,而不像葡萄牙或希腊。另外,愈来愈多人视加入西德为踢走腐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菁英的最快方式。
与此同时,当时 西德领导人认为这次革命运动是一次威胁,也是一次机会。1989年10月中旬,时任德国内政部长,现为德国财政部长的Schauble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东柏林「事态无法控制」有着危险性,以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发生「动荡」所带来的威胁。德国资本家也看到了有机会在他们统治下统一德国,并通过摆脱二战后所受的最后束缚,来加强其国际地位的机会。
随着反对东德(GDR)领导人的示威活动不断持续,愈来愈多东德(GDR)公民用脚投票,事态进一步升级。不久,数万民众离开东德(GDR)前往西德。到11月初,这一数字达到每天近9千人。
11月8日,在超过40万人参与的莱比锡示威,首次听到了「德国,我的祖国」的呼声。不久之后,这一呼声获得了更多的支持,西德领导人决定抓住这个机会,促成统一。这一倡议在1990年3月举行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大选中获得了空前广泛的支持,为来年10月份两德统一铺平了道路。
其实,这就是一次权力移交。西德《基本法》规定,一旦德国统一,需要就新的宪法进行讨论。这一规定终被放弃。因为德国资本家惧怕新的宪法可能会针对保障社会权益,如同工作、住房等提出要求。
休克疗法和德国福利
相反,统一意味着德国版的「休克疗法」:如许多其他前斯大林式国家一样,急速而残酷地重新引入资本主义的极大震荡。
因为计划经济瓦解了,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的工业生产在1989-91年间,减少了2/3。工业就业人数从320万人下降到1992年年中的100万人。在德国1939年之前的工业中心地带里,上演了极速的去工业化进程。
但是东德与其他前斯大林式国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德国的统治阶级注入大量资金来换取社会和平。
自1991年至2013年,德国政府在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投入了2万亿欧元。然而,此举也未能阻止该地区的人口锐减。该地区人口自1990年来,已经减少了13.5%。除了 人口锐减,最新的失业数据显示,东德的失业率为9%,几乎是西德失业率5.6%的2倍。同时,今天东德的平均工资水平比西德低25%。人均GDP低于西德标准的30%。
失业和引入市场带来的恐慌,结束了具保障的工作和住房。随后,经费的缩减,导致了东德地区一波接一波的示威活动,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针对失业,以及2004- 5年度针对「哈茨4」的社会福利削减的示威。
对社会主义的持续支持
过去25年的经历,并没有从根本上削弱东德民众的普遍认同:社会主义胜过资本主义。
最近,德国名为《Die Zeit》的周刊发布的一项民调显示,在过去20年的不同阶段中,东西德的多数人均支持社会主义理念,在东德尤为明显。在2010年,72.8%的东德民众感觉「社会主义在根本上是一个好主意,只是实施得差」。这一数字仅略低于1991年(两德统一后一年)的75.9%。在资本主义复辟3年之后,有81.1%的东德民众认同上述观点。
在同一阶段,西德支持社会主义的人数显著增多,从1991年的39.1%,上升到2010年的45.8%。其中最大的增幅出现在世纪交替的2000年,52% 的西德人支持社会主义。
这些数据彰显了通过社会主义运动改变今日德国的可行性。尽管社会主义对于左翼党(Die LINKE)而言只是一个模糊的长期目标,偶尔才被提及,但这也是成就该党成为今天东德最强大政党的原因之一。目前,左翼党(Die LINKE)即将成为东德图林根州(Thuringen)三党联合执政政府的首脑,这也是该党首度领导一个地方政府。然而,这发展并不是争取更多人支持社会主义的一步,因为左翼党(Die LINKE)领袖已明确表示,他们要在资本主义体制内运作。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真正社会主义民主的希望终结。资本主义经济经历持续的混乱,必然会引发民众的思考。这将为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并且为改变而斗争提供坚实基础。
连结:1989: 德国—街头上的力量(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