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九合一选举:国民党大败 台湾在求变

工人国际委员会(台湾)

十一月二十九日的台湾九合一的地方选举,选出了从市县长到地方议会、原住民代表等九个职级的公职。在选举之前,各项民调已经预计了蓝营选情将大为不利,然而国民党惨败的状况比预期更为严重,在六都市长中几乎全军覆没,包括丧失了蓝营传统根据地的台北和台中,而仅仅保住以两万多票险胜的新北市市长朱立伦。而在全国二十二个县长中,国民党由此前的15席只保住6席,民进党则拿下13席。市县长选举,民进党总得票率达47.55%,较国民党40.70%多了近7个百分点。最终,行政院长江宜桦请辞,而总统马英九也辞去国民党主席的职务。

国民党大败 意义岂止地方选举

虽然九合一选举只是地方选举,而并没有触及中央立法院或总统的位置,但这次国民党大败,其意义远比过去的地方选举要大。

首先,国民党大败,首先就是反映民众对国民党马英九中央政府的不满。马英九执政以来,民望支持率百分比已经到了个位数字,尤其是年青工人对未来绝望,面对高房价、高物价但低所得的状况。加上,国民党一贯亲财团和中国资本的政策,引发了三一八的太阳花学运、占领立法院事件,而这也让一整代的年青人开始政治觉醒。在最受触目的台北市长选举中,国民党派出了前副总统连战的儿子连胜文参选,其作为官富二代更突出了蓝营官商勾结的印象。以往为国民党站台的财团老板的经济恐吓都会收到选举效用,但这次却反而成为了民众声讨的对象。

在这次选举中整体年青人投票率非常高,达到78%,成为了国民党败选的关键。如此高的投票率,反映尤其是年青一代的求变心态,踊跃地寻求踢走国民党,甚至在选举期间网上流传着一句口号“国民党不倒,台湾不会好”。

这次地方选举,影响的不单单是地方的事务,而是整个台湾的群众都抛弃了国民党的迷思,而国民党内也出现了领导危机,马英九辞去国民党主席一职。展望2016年的总统和立法院的中央选举,以及之后的一段长时间,国民党很可能会一蹶不振,改变了台湾过去蓝强绿弱的局势,也使得未来台湾新一代的独立意识的提高。

台湾九合一选举
台湾九合一选举

柯文哲:一个菁英主义的技术官僚

这次选举其中一个最令人触目的部分,无疑是台北市长当选人柯文哲。柯文哲以无党派参选并受到绿营支持,举起“打破蓝绿”的口号与国民党连胜文对决。他的胜利,除了因为民众寻求对国民党的惩罚,也因为他的诸多民粹口号得到许多年轻人的期望,希望能够带来实际改变。问题是,他是否代表真正的改变、是否为“左翼”改革派?

表面上,柯文哲提出政策的透明化与民主化,包括市政府预算中列100亿台币、以及劳工局局长一职交由民众票选决定,感觉让人耳目一新,与过去国民党的执政大相迳庭。但实际上,这些民主实验的规模却非常有限。首先,台北市政府2015年的已编列预算为1,590亿台币,当中100亿其实只占其总预算少于百分之六让公众“票选”,而且所谓的“方案”会由专家首先遴选,公众实际只是担当谘询的角色。至于民选劳工局局长,同样会先由政府委任的“遴选委员会”推出一份名单才让公众选择,也就是类似于今天香港雨伞革命中反对的“提名委员会”制度。在柯文哲当选后出台的遴选委员会27名单由学者教授与工会代表,但当中的“工会代表”大多为工会官僚,甚至包括黄色工会“全国总工会”的领导,当中更有的人实际上为公司总经理。而原本的名单中只有一人为女性,完全让人质疑当初柯文哲在政纲中让女性优先担当公务的承诺。所谓的选举仓促进行,从公布“候选人”到投票只是短短4天时间,根本无法拥有有意义的民主辩论,而外劳也无法参与投票。菁英主义还是脱离不了,“民主实验”最终沦为民主花瓶。

柯文哲最主要的社会保障改革有两项:公共住宅与公共家庭保母制度。无疑,这些政策都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但是,柯文哲只是保守地承诺四年内提供五万套公共房屋,而公共保母制度则没有提出政策的规模。在柯文哲不主张大规模改变并增加社会预算,这样社会保障可能只会是杯水车薪。

综观柯文哲的政策纲领,几乎全部都是在现有的资源投入下提升所谓的政策效率,而非主张加大社会投资与保障。例如在学前教育议题上,柯文哲主张自由派推崇的“公私合营”幼儿园,并让其“自负盈亏”、“家长与政府负担营运成本”,相对而言国民党连胜文反而主张免费教育伸延至4岁。

因此,柯文哲可以说是只是个崇尚精英主义的高效官僚。当然,柯文哲和其背后的民进党势力由于跟大财团的勾结程度不及过去的国民党,但他最多只能轻微改善的贪腐状况。不过,民进党与国民党的经济政策多是类同,都是主张开放资本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民进党甚至因为台资想亲近中国,此修正自身的台独立场。在服贸争议上面,民进党只是要求逐条审议,而非原则性反对资本的协定,在对大陆开放资本的立场上,蓝绿两营的分别只是开放速度的快慢而已。在未来,虽然蓝营大败、绿营大胜,甚至持续到2016年的总统选举,但在蓝绿两个资产阶级政党支配下,民众生活的实质改变将会十分有限。

柯文哲并非代表真正的改变
柯文哲并非代表真正的改变

打破蓝绿 需要独立的工人群众政党

柯文哲在台北的胜利,其中一个主打的口号是“打破蓝绿”。虽然柯文哲乃无党派竞选,但其本人受到绿营的全力支持,并与民进党关系非常密切。可他依旧是用这口号的因由,是为了争取那些痛恨国民党,但也对民进党失望,即对主流政党失去信心的年轻群众。这个现象在爆发资本主义危机的欧美也非常明显,不论是西班牙左翼的Podemos、意大利民粹组织“五星运动”、英国极右派英国独立党等等,都是因为建制政党失去群众信任,造成巨大的真空,一些不论是进步还是反动的新政治组织或人物冒起。

不过,柯文哲的“打破蓝绿”却非打破资产阶级的政治,而是尝试平衡蓝绿两派的资本利益,他胜选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访现任台北市长国民党的郝龙斌,邀请他作为其顾问。

这次选举被主流媒体遗忘的是独立于蓝绿的小党的胜利。这包括了绿党和劳动党在县市议会各拿下两席,创下各自的选举纪录。主张台独的基进侧翼从太阳花运动中冒起,这组织比太阳花运动的领导组织“黑色岛国青年阵线”较为激进,但同样没有清晰的经济立场。他们今次第一次参选,虽然没有胜出,但5个候选人全部都过了拿回保证金的门槛,更在高雄市拿到1万票。

这些独立势力要在资产阶级选举中(柯文哲选市长公布的花费是5,000万台币)胜选,靠的是台湾各地不断升温的社会斗争,尤其是绿党和基进侧翼在太阳花运动中的活跃,而劳动党乘着地区抗争运动冒起,包括苗栗的罢工和新竹的霄里溪反污染的运动。

要真正地打破蓝绿,达到劳动群众实际的改变,民众只有建立独立的工会、工人阶级组织,并且联合各左翼及工人力量成为群众性的工人政党,更公开地主张社会主义的替代纲领,包括社会保障、民主公有化财团、反对新自由主义政策等,以挑战蓝绿垄断的台湾资本主义。台湾的工人斗争将会是整个东亚终结资本主义,并建立社会主义邦联的一个部分。

太阳花运动后国民党大败
太阳花运动后国民党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