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内外受敌的“强人”

Damaged portrait of Xi Jinping in Shanghai, July 2018.

中美冲突、经济放缓以及对政治的不满,正在动摇习近平的铁腕统治

Vincent Kolo 中国劳工论坛

美国华裔学者裴敏欣说:“事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强人”习近平现在面临诸多难题,突然之间他已不像过去那么强大。包括裴敏欣在内,海外的一众中国观察家都注意到,一系列挑战和危机已经削弱了习近平看似不可动摇的权力。

有迹象表明中共高层内部出现了政策分歧,而且其中部分已经公开显露出来。自6年前习近平上台之后这是很罕见的。最重要的分歧是关于,以多大的力度刺激中国正在放缓的经济,以及如何应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如预想的一样,习近平在3月份取消任期限制的做法越来越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当全国人大全票同意取消任期限制时,习近平看似无懈可击。但是现在,尽管习近平已经贬黜了大部分竞争对手,瓦解了所有敌对派系,他却面临着上台6年以来最严重的挑战。虽然在政权内部没有人敢公开反对他,但是他也变得更加孤立。现在已没有过去那么多地方势力为他唱赞歌。统治精英们小心翼翼地和这位“核心领导人”保持着距离。

群众抗议

从数万P2P网络信贷受害者抗议,到宁夏回族穆斯林反对拆除清真寺的三天静坐抗议,再到波及90万名儿童的假疫苗事件,各地群众抗议彼伏此起,这也与习近平刚上台时相对平静的局面大不相同。中国的公共医疗丑闻层出不穷,假疫苗事件只不过是其中最新的一例。它让人们看到,所谓“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最大规模的”反腐运动实际上几乎没有改善普通群众的生活。

最重要的是工人罢工的兴起。跨省联合罢工的出现表明工人的组织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过去4个深圳佳士工人争取独立工会的斗争尽管规模不是很大,但是它和新一轮左翼学生行动结合起来,踏出中国新兴工人运动的关键一步。

这些事件开始动摇习近平政权的统治基础。自由派专栏作家邓聿文在《南华早报》上说:“大众对当局的信任降到了冰点”。他还说道:“整个社会已经开始躁动,大众正急切要求改变现在的制度。”(《南华早报》,2018年8月15日)

而该报的前主编王向伟则像是为了安抚中共领导层,说道:“说中国不稳定是言过其实,但不满是普遍存在的。”

贸易战

清华大学的自由派学者许章润对中国局势的估计也是同样黯淡。他在一封大胆批评习近平的公开信中写道:“特别是此次中美贸易战争,将国力的虚弱与制度软肋暴露无遗”,“包括整个官僚集团在内,当下全体国民对于国家发展方向和个人身家性命安危,再度深感迷惘,担忧日甚,已然引发全民范围一定程度的恐慌”。许章润还在公开信里要求恢复国家主席任期限制以及平反六四。

7月,中美贸易战正式爆发。这场贸易战实际上不仅仅关乎贸易,而且标志着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开始爆发地缘政治冲突。它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而且已经开始改变中国的政治局势。

习近平政权显然没有准备好应对特朗普的攻势。这令中国的政商精英感到怀疑和不安并互相指责。政权的威信和自信形象受到打击,在当前其后果远超过美国关税在短期内有限的经济影响。不过贸易冲突升级的可能性越来越高,如果爆发更大的冲突,可能会严重打击中国经济,而且这场冲突不太可能在短期内结束。它可能会长期以不同形式持续下去,间中或有一些暂时的协议缓和局势,接着又爆发新的对抗。

这些事件已经开始动摇习近平“永远正确”的形象。过去个人崇拜的形象工程已经降低了调门,似乎证实了公众情绪的深刻转变。许多城市撤下了习近平的画像,歌颂习近平的文章也不像过去那么多了。中共宣传部门察觉到群众的不满正在增长,所以想要降低人们对“核心领导人”的关注度。

自去年年底以来群众的不满就在增长,现在贸易战爆发,加上国内经济低迷(例如下跌的股市和汇率)更是火上浇油。习近平取消任期限制的做法成了群众发泄不满的焦点。我们当时就解释过,取消任期限制对习近平来说是一场豪赌。它未能达到习近平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政治不稳定。

领导人“好像被吓倒了”

尽管在贸易战爆发前中共的困境就已经在加深,但贸易战进一步严重打击了习近平的权威。习近平政权没有像过去那样展现出力量和决心,反而显得迟钝、犹豫不决。《经济学人》杂志说:“在特朗普的贸易攻势面前,中国领导人好像被吓倒了。”

可靠消息称,习近平及其手下被特朗普打了个措手不及。他们估错了特朗普的意图,以为这次也只要多进口一些美国商品就能平息冲突。中国社科院的顶尖经济学家余永定承认,7月6日美国开征第一批关税之前,没有多人认为真会爆发贸易战。

可见中共严重低估了华府的意图。不过在资本主义之下,中共几乎也没什么办法避开这场冲突,因为这场冲突根植于饱受危机的全球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以及美国资本主义的危机。在危机时代,帝国主义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现在中共政权内部有许多人责怪习近平当局太过自大,结果作茧自缚,招致贸易战和其他国际冲突。就像特朗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一样,习近平用所谓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维持国内的支持。他大肆煽动民族主义,采取“一带一路”等强硬的外交政策,并在南海建设军事设施。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义桅说:“我们应该保持低调……贸易战已使中国变得更谦逊。”王义桅告诉彭博社,他认为政府应该“重新考虑”一带一路计划。官方媒体现在重新开始广泛宣传“韬光养晦”。不久前中共的第一喉舌《人民日报》警告媒体不要“浮夸自大”,不要夸大中国崛起和技术进步,不要大肆鼓吹中国已超越美国。

中美贸易战是习近平上台以来第一场重大国际危机。《彭博社》评论说,这场贸易战最清晰地揭露了习近平的失误和困局。

刺激,还是紧缩?

但是贸易战不会是习近平的最后一个难题。首先,中国当然不能幸免。中国将会在全球经济中遭遇更大的阻力,这不单单是指与特朗普的贸易争端。10年前爆发全球资本主义危机尚未过去,仍继续着动摇着各国政治制度,加剧资本主义民族国家间的紧张局势。现在“一带一路”全面受挫。不仅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和欧盟各国政府因担心失去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影响力而大力阻挠,而且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缅甸等“一带一路”国家的群众和反对派也表示反对。

其次,在贸易战正式启动前,中国经济就已开始急剧放缓。自2017年开始,习近平为了打击“金融风险”、打击失控的影子银行而收紧信贷,而拉低了经济增长。这暴露了中国经济对债务的严重依赖。

政府现在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重新采取经济刺激策略,向银行注入更多资金,推动地方政府发行更多债券为新的基建项目融资。不过其规模远不如过去的刺激方案。《南华早报》的汤姆·霍伦德(Tom Holland)评论说:“政府没有踩油门,它只是稍微松开了煞车器”。

同时采取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政策(经济刺激和金融紧缩)有多种原因。原因之一还是关乎习近平的权威。霍伦德说到,如果现在采取180度的转弯,会让中国领导人在政治上颜面无存。部分官员支持更坚决的刺激措施,而其他一些人则担心完全放弃去杠杆(金融紧缩)政策会加剧未来几年爆发金融危机的风险。这两派正为实行何种政策展开政治斗争。

不过法国兴业银行的经济学家姚伟指出,自200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回升无不是依靠基建刺激。所以姚伟等经济学家不认为中共政府现在的政策能避免未来一年GDP增速更严重地放缓,特别在贸易战升级的情况下。

习近平政权现在在经济政策方面也表现出内部分歧和犹豫不决。中国今年的确是进入了“新时代”,不过并不是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上所指的那样。习近平称帝和他的“宏伟计划”都是为了解决中共政权和中国社会的危机,但越来越明显的是,这些“解决方案”反而令危机更加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