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
More

    臺灣:金山山腳的未爆彈

    核電夢魘:關於核電、核四和反核的發展和原因

    本文已刊載在臺灣版《社會主義者》雜誌第15期上,如有意訂閱《社會主義者》雜誌,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荒島孤鴉 台灣社會主義者BLOG

    2011年3月11日(週五)下午兩點四十六分,我和其他台灣大部分的中小學生一樣,靜靜地坐在教室內上著下午第二節課,渾然不覺北方二千多公里外的另一個國家正遭遇一場驚天動地的恐怖災禍。半小時後的社團課,同學陸陸續續透過手機從網路上得知這場日後被稱為三一一東北地震的災禍消息,然而對於整件事情的嚴重性似乎尚未有人知情。那時,大家最擔心的是,這場地震產生的海嘯,會影響到我們臺灣嗎?又過了一小時,當新聞報出抵達台灣的浪潮不過十來公分時,大家(尤其是家住基隆、東北沿海者)都鬆了一口氣。

    日本福島核事故震驚世界

    但是,日本東海岸海嘯導致超過十公尺以上的滔天巨浪,日本東北部沿海地區遭到毀滅性破壞,數萬人死亡與失蹤。海嘯已經退去,但災難並未結束。人們開始發現另一場貽害更甚更久的禍端正在醞釀著。由於地震還有之後的海嘯,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六個機組中有四個發生了冷卻系統失靈的危機,其中三個地震時尚在運作;接下來的四天中為了冷卻而灌入反應爐和用過核燃料池的海水,不可避免地產生過量氫氣而使得一至四號機組反應爐建築物爆炸,三號四號的用過核燃料池也發生了超過臨界狀態(放射物質持續外洩)的危機。

    所幸這場核災最後並沒有演變成車諾比那般嚴重的大規模放射物質外洩和輻射塵四逸的狀況,這得感謝當時的季風尚不明顯。但是這次事件所造成對核電安全的疑慮卻是無法再掩蓋了。福島第一核電廠的設計原可抗規模7.0級地震,蓋在海濱其中一個考量便是萬一地震來臨冷卻系統故障還有海水可以使用;但在一場矩震級規模9.0的大地震外加15公尺高的海嘯幾乎同時席捲而來,同時把冷卻系統震壞又把備用發電系統淹了。

    接下來的一個月內成為自車諾比(ChernobylNuclearPowerPlant)核爆之後人類最恐慌的一段時刻,國際原子能總署更將此事件列為核能事件分級表中最嚴重的第七級(和車諾比事件同等嚴重),全世界的人們忐忑不安地觀望日本的東電公司和政府要如何解決這場危機。而日本官方直到2011年12月,才宣佈事故處理第二期工作結束,而以後至少還需要數十年時間才能完成清除污染的任務。

    反核之歷史緣由與影響

    日本等許多發展核電的國家長期刻意迴避向民眾告知這些可能風險的義務而只專注在宣傳核電的好處。這種作為在這一大型災難發生之後,使得人民終於發怒了。僅德國一國就在3月到4月連續發生4次大規模示威遊行,共有24萬人走上街頭抗議核能政策。由於民眾反核壓力,德國綠黨在各地民意代表選舉得票率大幅增長並宣佈關閉7座1980年以前建造的核電廠。義大利公投以94%壓倒性的反對力量封殺了重啟核電發電提案,瑞士宣佈將在2034年關閉所有核電廠。歐洲聯盟對總共143座核子反應爐進行壓力測試。世界各地人民反核示威風起雲湧,亞洲諸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香港、馬來西亞都發發生反核遊行與抗議,台灣也不落人後,各種環保團體持續為最終全面廢核而作奮鬥。臺灣工國委(CWI)的支持者們也參加了臺北去年430反核大遊行。

    反核運動並非在福島核災之後才開始。早在1945年廣島和長崎遭受美軍投放原子彈之後,核能的應用就成為學術界的熱門議題。不過當時二戰「邪惡軸心國」思維未歇,戰勝國如中國、美國、西歐境內民間輿論並沒有太多迴響。邱吉爾甚至說,日後那些質疑美軍使用原子彈提早結束戰爭的人們都忘了先輩的浴血奮戰;若他們還記得就不應責怪美軍云云。

    隨著冷戰後核武競賽和核威懾,將人類社會推向毀滅的邊緣,公眾開始日益關注核問題。反核武的浪潮隨著核能發電廠事故頻傳,也漸漸把議題焦點放到根本廢核的訴求上。1979年發生於美國本土的三哩島核洩事故雖然沒造成傷亡,然而整件事情卻顯示即使在人員毫無疏失的情況之下,依舊有核災發生的可能。這可說是公眾對核電看法的一次轉折;總共有超過二十萬人該年在紐約集會要求加強核電安全。當1986年烏克蘭車諾比核災發生之後,世界各國政府基於成本和公關壓力逐步減少核電廠建設案和核電使用率。但是,在資本家追求利潤的目標和影響下,資產階級政府仍然故態復萌繼續推動核工業的發展。直到2011年福島核災爆發,公眾對核電安全的信心全然喪失,才再度進入目前這一波全球性的廢核浪潮。

    臺灣核電謊言與核四廠

    雖然民眾數十年來抗議不斷,但是世界各地有許多國家政府與台灣一樣,不願意真正放棄核電或者具體承諾逐步放棄的時程表。不論是資本家還是資產階級政府,都會用最恐怖的語氣警告大家,若是沒有了核電,台灣將面臨怎樣的跳電危機和黯淡無光的前景。政府和台電像個廉價商品推銷員般不斷告訴我們,核電是目前所有已知使用能源當中最廉價的一種,也是運轉效率最高的一種,刻意塑造出核能發電是兼顧兩者的民族救星。

    首先,是所謂的跳電危機。台電跟我玩模擬城市的公共事業顧問一樣,常常用電量還不到發電量的九成就會叫嚷沒電。2010年台灣地區電力的備用容量率(最高可發電量扣除當年最高用電量剩餘佔最高可發電量的比率)是24.3%,而核電佔台灣地區的發電量額也才11%吧,即使馬上停掉正在使用的三座核電廠核一核二核三,我們也還有10%以上的備用容量率。即使跟世界其他國家比較起來,這樣也還算安全範圍,真不知道台電窮喊跳電幹嘛。

    其次,政府或許常常跟我們說要節能減碳、隨手關燈,那他們自己苦心栽培的重工業又是怎樣的表現呢?台灣地區工業用電佔總用電量50%以上,其中又有一半被鋼鐵、石化等高耗能產業吃掉。為了培養這些高污染工業,政府除了對給予他們減稅優待以外,電價也是超低補貼(台電網站電價表怎麼只列了民生用和營業用電價?是怕引起民怨嗎?),還比台電發電成本要低。據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的說法,2007年到2010年三年形同全民補貼他們1500億元。這些產業吃了那麼多電,也只生產了不到十趴的GDP,還不都是因為他們的部分公營或者大資本家掌控的性質才得以得寸進尺;所以囉,想要減少我們的電力使用?工業用電最需要被檢討!

    再次,所謂核電最便宜純屬可笑說詞。我們承認,當一座現成的核能發電廠用唾手可得的鈾料進行絕對安全的運轉而剩下的核廢料就地解決,這樣一算下來核電每度發電成本的確只有0.66元,但這個假設有一個先天性的謬誤。第一,核能發電廠不是「現成的」,臺灣的核電廠從建廠到所有反應爐完全運轉,至少需要七年的時間,而一座火力發電廠大概只需要三年;其中建造核電廠所需技術和風險評估絕對比一座傳統火力發電廠還高許多。再者,假設我們的核電廠好不容易蓋完了,核電所需的鈾料也絕非「唾手可得」;鈾本身就是一種稀有的金屬元素,開採之後還不能直接使用,台灣目前的核電技術還必須將原鈾中大部分的鈾-238去除,提煉出只佔原鈾中0.7%的鈾-235來使用。這樣的過程台灣每年就會排放120萬公噸的溫室氣體及各種污染物質,損失944萬立方公尺的純水(別以為核電廠都蓋在海邊就可以使用海水)、金屬礦物額外開採成本920萬美元以及化石燃料成本44億美元。運轉過程不能出現絲毫錯誤,成本十分高昂,而且核電廠運轉過程中所產生的核廢料的處置也所費不貲,運送儲存都是一筆開銷。 林林總總加起來,核能發電成本其實已經達到2元/度。

    而且,核電廠本身會造成立即性和永久性的污染。一座核電廠能運作的年齡大約三十年,當然我們用最佳的情況來看,大概也只能延長到五十年左右的壽命。在這段期間即使沒有任何事故,為了冷卻所進行的處理方式也將對附近海域造成嚴重的熱污染——看看墾丁那些白化的珊瑚!所謂發電效率較高,也只有三分之一的核能最後被有效轉換成電能,剩下的全部變成熱能污染鄰近區域。而五十年停止運轉過後,原本設置核電廠的位址也不能再被利用,必須等至少再三百年才能回復到未設廠前的放射劑量,而核廢料所需儲存的時間也大致相似。核能發電所能帶來的好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或者「低成本」廉價能源,這些都可以在各種再生能源、汽電共生和提升能源效率的方案中做到。核能看似成本低廉,實際上那只是刻意忽略了這些環境代價所得出的宣傳數據罷了。

    多年來臺灣核四廠能否停建一直個未定數,自1999年3月17日正式動工後其也依舊在沸沸揚揚的爭論當中持續興建。核四的反應爐形式為美國奇異公司(GE)所設計,福島第一核電廠使用的沸水式反應爐「Mark 1」也是奇異(GE)的產品。但是在福島核災發生之後的2011年6月13日,立法院審查100年度總預算附屬單位營業及非營業部分預算案時國民黨多數黨團依舊否決停建核四,以及核電廠不得延役的提案,通過了核四的140億追加預算。按照這個行程表發展下去,核四大約可以在2015年以前完成商業運轉。事實上十數年來,民間反對興建核四的呼聲不斷,但因為核電開發涉及眾多國際和臺灣資本家的利益,所以未能得以停工。特別是,作為主要設計和供應商,美國奇異公司(GE)得到了美國政府的支持,而得以向臺灣歷屆政府施加壓力,罔顧民意而推動核四建設。

    反對資本主義與環境持續發展

    核電開發其實就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家們不惜犧牲人類社會的共同利益而追逐利潤,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繼續著禍及子孫的勾當。電力的生產剩餘是各種資本主義工業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是他們可以持續取得充足廉價的能源以完成整個資本主義的生產和消費鏈的基礎。現代資本主義制度是過度生產與有限消費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制度為了延遲這一矛盾帶來的危機,用過度消費的方式進一步扭曲真實的生產與消費關係,而使矛盾進一步擴大。
    而能源做為整個生產過程的原動力,無序的過度生產與消費也就意味著無序地濫用能源。資本家為了賺取利潤的最快方式,是不會在乎這些產品的消費是否必須,或者是否存在真實消費;生產過程中造成的外部成本是否值得。這就是造成今天地球環境惡化與資源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利潤為驅動的資本主義制度是沒有興趣真正促進對環境友善的技術。但是全球範圍內群眾的環保意識正在日益上升,僅以受到嚴密專制控制的中國大陸為例,每年有超過1萬起關於環境議題的抗議活動。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期間有超過10萬來自世界各地的群眾參與抗議示威。

    就像資本家與政府經常宣傳的核電技術是乾淨清潔能源,用於取代傳統的火力發電。事實上,正如上文所述的核電開放是絕不可能是真正能環保的技術,而且由於其對資金、技術和原材料(鈾)的需求與控制,也就意味著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這只可能有極少數財力雄厚的大資本集團和資產階級政府才能操作。而且在技術上,核能發電也無從取代傳統發電,因為地球上已探明的鈾礦儲量根本不足以替代今天所有的傳統發電產業,而且每年的市場供需存在嚴重缺口。強調核能發電,事實上資本家避免在其他真正乾淨清潔可持續發展的新能源上進行投入,從而將繼續維持大資本們對於能源生產與技術的壟斷。

    而與此同時,普通消費者中或許有一股新的道德觀浮現,這種道德觀和他們習慣的浪費和奢侈互相衝突。為瞭解決這種衝突,聰明的資本家發明瞭一種新的名詞:「綠色消費」,讓群眾得到一種平衡兩種道德觀的幻覺。綠色產品或許真的對環境衝擊比一般的產品較小,卻無法磨滅任何一種生產過程都是對既有環境衝擊的事實,也不代表綠色產品不能被大量消費的資本主義文化所操控。只有在環保議題影響其公關形象,間接造成產品販賣的阻力時,他們才會裝模作樣地做「綠色產業」的樣子。

    但是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資本主義消費文化從來不可能是綠色的,資本主義市場絕對不可能為了某種至高無上的「永續發展」概念而限制自己的發展。這個市場的邏輯就是誰累積的資本效率最高誰最能生存。任何結合資本主義的環保運動都註定是失敗的,因為資本主義文化的本質就是要我們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累積資本。資本的累積就是剩餘價值的累積。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不可以在環境保護和尋找清潔可替代能源的議題上,依賴各國資產階級政府和資本家。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那些不願意反對資本主義和強調通過市場手段進行調節的環保團體和政黨最終將不可避免地背叛運動。德國綠黨在1998年首次進入聯邦政府時,他們就與一些商業公司達成所謂的「核妥協」,即在核電戰略上實施長期漸進式的「退出站略」,也就是說德國綠黨為了獲取政治權力,而放棄了基本的反核原則。

    三月十一日,是日本東北地震滿一週年的紀念日。這一天,臺灣的環保團體將聚集凱道,為群眾堅定的反核立場發出怒吼。我們除了認同他們的重要訴求並與以支持以外,更呼籲人們看清事實:沒有資本主義,才有永續發展。絕不可信賴大資本會將社會安全置於利潤之上。因此需要將所有能源工業國有化,置於普通勞動人民的民主控制下。擺脫對於傳統火力發電行業和核電的依賴,而發展真正可持續的清潔的能源,諸如太陽能、風能和潮汐等。同時,需要家裡一個真正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自己的政府以發展出一個滿足多數人的需求的能源綱領和計畫生產方式。

    全世界的勞動階級啊,你們應該為自己而生產,不要再被資本家控制付出不需付出的勞動力!

    全世界的受薪階級啊,你們應該為自己的真正需要而消費,不要再被資本家綁架,用自己的價值換取資本家想要你換取的產品!

    只有這樣,才得以實現真正的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

    twissue14

    組織起來,共同行動,為社會主義而鬥爭!

    最新消息

    同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