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
More

    電影影評 – 林肯 (導演: 史提芬·史匹堡)

    十九世紀中葉的美國內戰是第二次革命,而這次粉碎了一直主導著美國政治擁有奴隸的南部種植園東主

    由艾爾斯和 霍金斯撰寫 (社會主義選擇,工人國際委員會的美國支持者)

    「林肯」是由 史匹堡執導及兩位奧斯卡獎得主 丹尼爾·路易斯和 莎莉·菲主演。

    這 套電影重點介紹了政府通過第十三條修正案結束南北戰爭。在 1864 年贏得競選連任後,林肯趁機在即將卸任的日子內在國會會議上通過修正案。即使共和黨大多數黨員同意修正案,但亦不保證能通過。林肯除了需要處理內閣的反對 派外,他政黨內部反對,也需要贏得一些民主黨黨員的支持(民主黨當時為奴隸的主要政黨)。這套電影清晰地顯示了林肯 當時作為一個政治領袖在危機中運用了高明的政治技巧。除此之外,雖然林肯遭受抑鬱症困擾的元素沒有完全加入到電影中,但也試圖將其人性化; 同時,電影也充分展示了林肯傾向於與士兵和內閣成員群內講述故事和寓言來加強他的觀點。

    特別在一些情節當中,他和妻子 瑪麗·托德·林肯(由 莎莉·菲飾演) 的交流戲和他們的11歲兒子 威利的過世悲慘劇情是最令觀眾感動的。這也包括了林肯的小兒子 泰德與另一名他的兒子 羅伯特·托德·林肯 之間的緊張關係。電影裡,羅伯特·托德·林肯爭取加入聯盟軍隊,卻遭 瑪麗·托德的反對。

    偉大的領袖

    丹尼爾·路易斯 籍著以條不紊的方法來演戲令他成為迷人的縮影。在史匹堡的感傷和宏偉的圖像構思及指導下,路易斯將其演變為林肯的精神和心靈,呈現了一個神般的身影。電影製片人選擇了拍一部在有限範圍內的修正案爭奪戰電影,毫無疑問地是在這事件中放大了林肯所扮演的角色。

    在另一情節中,林肯在白宮向一位士兵提出了的一條問題,「我們是否生逢其時?」士兵便回答,「我不清楚我自己,或許你是吧。」對那些希望全面瞭解林肯在歷史中的角色的觀衆來說,問題是製片人對事件的挑選沒有能全面的描畫林肯“生逢”的“時代”。

    在 幾乎大部份情節專注於華盛頓大廳的辯論下,這部電影並沒有完全探索群眾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如果奴隸、小農場主、工人以及其他人没有被導致1861年戰爭 爆發的事件(以及之后的事件)激进化,林肯将没有让他發揮領導才能的平台。若要充分認識林肯的領導素質,把他的角色放在更廣泛的歷史進程中看是非常重要 的。而這其實可以在電影的開幕數分鐘展现出来。然而,導演卻選擇提供了狹隘的視野給觀眾,並且沒有提供一個完整的歷史背景下,令劇情呈現歷史是由伟人造就 的,而更大的权力规定谁是伟人。

    第二次美國革命

    「這個斗爭之所以爆發,是因為這兩種制度不能再在北美大陸上和平共存了。它只能以一個制度(奴隶制度)或另一個制度(自由劳动制度)的勝利而結束。」-​​馬克思

    多年來一直在美國政治佔主導地位的種植園東主最終在革命戰爭中被推翻,,而奴隸制的廢除令他們的經濟和政治力量一一被連根拔起。而這次革命是必要的,因為美國爭取獨立的首次革命最終是以南方的種植園東主和北方的資本主义統治階級之間的妥協結束。

    許多人當時認為奴隸制是一個正要垂死的制度。但由於軋棉機的發明到工業革命的發展,棉花的需求快速增長所導致出現了比資本主義之前更為殘酷的奴隸制,並通過了兩黨制度(民主党和辉格党 [Whigs] )令這群擁有奴隸的東主強盛起來和主導了當時的美國政壇。

    由於棉花種植破壞土壤,所以種植園東主不斷尋找新土地。北方人口迅速增长的小农场主希望获得新的土地建设“自由土地”小农场而不是大型奴隶种植园。这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冲突。1854年堪薩斯的小农场主和奴隶主就這個新的州是否應是蓄奴州而爆發戰爭。

    隨著資本主義在北方快速增長,它有自己的政治議程,而奴隸制度和自由勞動力的資本主義制度之間也面臨更多衝突。支持奴隸制的種植園東主更拒絕放棄他們的權力更令革命成爲必要的。

    工 业界在反对奴隶主的运动中處於領導地位,但是他們必須動員群眾去做。在一場不斷增強的反“奴役力量”的民主運動中,共和黨於1854年建立。這個新黨除了 小農場主和工業家,還團結廢奴主義者和工人組織,他們將之示威一個建立強大的反“奴役力量”的運動的機會,將爲社會快速變革打開大門。共和黨的綱領只有有 效目標要求停止蓄奴地的擴張,但這足以給奴隸制判死刑。

    除了遭到北方的反對,奴隸的主人經常生活在奴隸起義的恐懼裏。隨著奴隸的人口增長 超過了四百萬人,恐懼日益增加。奴隸主人完全依賴於種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和國家機器並無情地來執行他們的需要,這包括執行逃亡奴隸法和鎮壓廢奴煽動。反民主 的針對廢奴主義者措施在北方散佈了恐懼的情緒,認為“奴役力量”是對民主自由的威脅。

    當林肯在1860年當選總統時,奴隸主人已經認定捍衛自己的利益的唯一的希望是要對北美武裝起義和分裂國家。

    這一廣泛的歷史進程導致了林肯的選舉和戰爭的爆發的。由於存在兩個對立的制度,衝突和戰爭是無法避免的。

    林 肯下決心在內戰結束前廢除奴隸制是至關重要的,保證了接下來几十年的資本主義后續發展。衕時也導致發展出強大的工人階級,只有這一階級能夠建立一個真正平 等的社會。因而馬克思和他的美國盟友在內戰中支持林肯和北軍。他們反對認為廢奴會導致工人間更大競爭的觀點,而解釋說工人階級會由於黑人勞工擺脫枷鎖而變 得強大。「在黑人的勞動打上屈辱烙印的地方,白人的勞動也不能得到解放。」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

    一個民族的歷史與荷利活

    林 肯本身不是一個廢奴主義者並沒有廢除奴隸制,而他自己也同樣有種族歧視觀點。林肯於1858年9月18日和斯蒂芬·道格拉斯第一次辯論时说:「我愿意说, 我现在不、过去也不曾以任何方式促成黑种人和白种人的社会与政治平等地位。我现在不、过去也不曾赞成黑人投票和做陪审员,不赞成他们担任公职,不赞成他们 与白人通婚 ……我和其他人同样赞成把优等地位指派给白种人。
    (1858年9月18日在伊利諾伊州渥太華,林肯與道格拉斯的第一次辯論,亞伯拉罕·林肯文集,The Collected Works of Abraham Lincoln vol.3, pp. 145-146)

    但是 林肯是“自由勞動”的支持者,這是重要因素來動員北方的小農民,商人和工人自願團結起來戰鬥。

    林肯是一位天才演說家,可以和貧困農民什至律師互通,這是我們可在 史匹堡的電影的開頭窺見一斑。當 林肯與兩名一黑一白士兵討論的時候,他們兩人似乎受到啟發,靠记忆背诵出林肯當時在葛底斯堡的演說。

    林克的思想和行为也被社会冲突的加剧所推动。奴隶自己向联邦(北方)领导人施加压力,战争中越来越多的奴隶逃到北方,使得废除奴隶制度成为了战争的手段。在废奴主义者的鼓动下,废奴情绪同样在战争爆发后迅速增长。

    陸軍為代表了北方最激進的工人和小農場主。它一點都不像今天的美國軍隊,因為陸軍這是透過貧困草案而建立的。南北戰爭是政治戰爭,因此聯邦軍(北軍)是政治化的。
    雖然當時有徵兵制,但也有成千上萬的是自願參軍的。因爲他們相信打破“奴役力量”對爭取一個更美好的社會非常重要。工會會員、社會主義者和其他激進分子在加入和組建構成聯邦軍的民兵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1864年選舉中聯盟軍士兵幾乎無一例外投林肯的票。

    奴隸為自己的解放鬥爭

    在 電影開幕中,有一位黑人士兵提及到黑人士兵有種族岐視的遭遇。但這僅僅象徵性提到白人聯盟領導和黑人士兵的種族緊張關係。另一部由 馬修·布羅德里克和 丹澤爾·華盛頓主演的,名為「榮耀」於1989年上映的電影,揭示了多得多的這一種動態的緊張關係——聯邦領導人極力保住聯邦以及他們的仕途,而黑人戰士 爲社會解放而戰鬥。諸多事件最終迫使林肯廢除奴隸制,而決定這些事件的動力是奴隸們爲他們自己的社會解放而進行的鬥爭。

    不幸的是,電影裏 的黑人只是被用作道具,缺乏任何真正的發展,對話和對事件的影響。更加糟糕的是,電影絲毫沒有提到或者描述重要的非裔美國人領袖,諸如廢奴主義自由戰士弗 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和領導地下鐵路並在後來加入聯邦軍(北軍)的哈里特‧塔布曼(Harriet Tubman )。林肯在人生的最後幾年,曾在奴隸、戰後和黑人選舉權的問題上借鑑道格拉斯的思想。

    這部電影也給出了虛假的印象,第十三條 修正案是由 林肯提出,但其事實是激進的共和黨人和廢奴運動在1864年1月推出該修訂案。激進的共和黨人比林肯早幾年呼籲結束奴隸制度,賦予不同種族和政治派別、不 同經濟和社會地位間平等的全面的普選權,正如在迅速重建期(1868-1877)中發生的那樣。

    激進的共和黨黨員撒迪厄斯·史蒂文斯等在 電影中被描繪成妥協派,因爲他們降低其更廣泛的呼籲黑人平等權利的要求,目的在於防止民主黨人拉布,確保解放奴隸宣言得到通過這一中心目標。但是他們所做 的妥協對於在制度上摧毀奴隸制是非常重要的。這種妥協推動了被壓迫人民的鬥爭。這和1860年前所做的維持奴隸制的妥協完全不同。

    林肯這 部電影讓我們以批判的視角重新審視了美國第十六任總統。它提供了一個背景來進一步揭示快速重建期結束後非裔美國人和勞動人民面臨的可怕生活條件,而同時美 國迅速成長爲一個帝國主義的資本主義國家。圍繞着內戰進行的大規模社會鬥爭帶來的重要議題包括結束美國和全球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種族、階級、性和性別剝削。 廢奴150年之後,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仍然是世界歷史舞台上革命性變革的真正力量。

    組織起來,共同行動,為社會主義而鬥爭!

    最新消息

    同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