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國際委員會(台灣)
十一月二十九日的台灣九合一的地方選舉,選出了從市縣長到地方議會、原住民代表等九個職級的公職。在選舉之前,各項民調已經預計了藍營選情將大為不利,然而國民黨慘敗的狀況比預期更為嚴重,在六都市長中幾乎全軍覆沒,包括喪失了藍營傳統根據地的台北和台中,而僅僅保住以兩萬多票險勝的新北市市長朱立倫。而在全國二十二個縣長中,國民黨由此前的15席只保住6席,民進黨則拿下13席。市縣長選舉,民進黨總得票率達47.55%,較國民黨40.70%多了近7個百分點。最終,行政院長江宜樺請辭,而總統馬英九也辭去國民黨主席的職務。
國民黨大敗 意義豈止地方選舉
雖然九合一選舉只是地方選舉,而並沒有觸及中央立法院或總統的位置,但這次國民黨大敗,其意義遠比過去的地方選舉要大。
首先,國民黨大敗,首先就是反映民眾對國民黨馬英九中央政府的不滿。馬英九執政以來,民望支持率百分比已經到了個位數字,尤其是年青工人對未來絕望,面對高房價、高物價但低所得的狀況。加上,國民黨一貫親財團和中國資本的政策,引發了三一八的太陽花學運、佔領立法院事件,而這也讓一整代的年青人開始政治覺醒。在最受觸目的台北市長選舉中,國民黨派出了前副總統連戰的兒子連勝文參選,其作為官富二代更突出了藍營官商勾結的印象。以往為國民黨站台的財團老闆的經濟恐嚇都會收到選舉效用,但這次卻反而成為了民眾聲討的對象。
在這次選舉中整體年青人投票率非常高,達到78%,成為了國民黨敗選的關鍵。如此高的投票率,反映尤其是年青一代的求變心態,踴躍地尋求踢走國民黨,甚至在選舉期間網上流傳著一句口號「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
這次地方選舉,影響的不單單是地方的事務,而是整個台灣的群眾都拋棄了國民黨的迷思,而國民黨內也出現了領導危機,馬英九辭去國民黨主席一職。展望2016年的總統和立法院的中央選舉,以及之後的一段長時間,國民黨很可能會一蹶不振,改變了台灣過去藍強綠弱的局勢,也使得未來台灣新一代的獨立意識的提高。
柯文哲:一個菁英主義的技術官僚
這次選舉其中一個最令人觸目的部分,無疑是台北市長當選人柯文哲。柯文哲以無黨派參選並受到綠營支持,舉起「打破藍綠」的口號與國民黨連勝文對決。他的勝利,除了因為民眾尋求對國民黨的懲罰,也因為他的諸多民粹口號得到許多年輕人的期望,希望能夠帶來實際改變。問題是,他是否代表真正的改變、是否為「左翼」改革派?
表面上,柯文哲提出政策的透明化與民主化,包括市政府預算中列100億台幣、以及勞工局局長一職交由民眾票選決定,感覺讓人耳目一新,與過去國民黨的執政大相逕庭。但實際上,這些民主實驗的規模卻非常有限。首先,台北市政府2015年的已編列預算為1,590億台幣,當中100億其實只佔其總預算少於百分之六讓公眾「票選」,而且所謂的「方案」會由專家首先遴選,公眾實際只是擔當諮詢的角色。至於民選勞工局局長,同樣會先由政府委任的「遴選委員會」推出一份名單才讓公眾選擇,也就是類似於今天香港雨傘革命中反對的「提名委員會」制度。在柯文哲當選後出台的遴選委員會27名單由學者教授與工會代表,但當中的「工會代表」大多為工會官僚,甚至包括黃色工會「全國總工會」的領導,當中更有的人實際上為公司總經理。而原本的名單中只有一人為女性,完全讓人質疑當初柯文哲在政綱中讓女性優先擔當公務的承諾。所謂的選舉倉促進行,從公布「候選人」到投票只是短短4天時間,根本無法擁有有意義的民主辯論,而外勞也無法參與投票。菁英主義還是脫離不了,「民主實驗」最終淪為民主花瓶。
柯文哲最主要的社會保障改革有兩項:公共住宅與公共家庭保母制度。無疑,這些政策都是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但是,柯文哲只是保守地承諾四年內提供五萬套公共房屋,而公共保母制度則沒有提出政策的規模。在柯文哲不主張大規模改變並增加社會預算,這樣社會保障可能只會是杯水車薪。
綜觀柯文哲的政策綱領,幾乎全部都是在現有的資源投入下提升所謂的政策效率,而非主張加大社會投資與保障。例如在學前教育議題上,柯文哲主張自由派推崇的「公私合營」幼兒園,並讓其「自負盈虧」、「家長與政府負擔營運成本」,相對而言國民黨連勝文反而主張免費教育伸延至4歲。
因此,柯文哲可以說是只是個崇尚精英主義的高效官僚。當然,柯文哲和其背後的民進黨勢力由於跟大財團的勾結程度不及過去的國民黨,但他最多只能輕微改善的貪腐狀況。不過,民進黨與國民黨的經濟政策多是類同,都是主張開放資本的新自由主義政策。民進黨甚至因為台資想親近中國,此修正自身的台獨立場。在服貿爭議上面,民進黨只是要求逐條審議,而非原則性反對資本的協定,在對大陸開放資本的立場上,藍綠兩營的分別只是開放速度的快慢而已。在未來,雖然藍營大敗、綠營大勝,甚至持續到2016年的總統選舉,但在藍綠兩個資產階級政黨支配下,民眾生活的實質改變將會十分有限。
打破藍綠 需要獨立的工人群眾政黨
柯文哲在台北的勝利,其中一個主打的口號是「打破藍綠」。雖然柯文哲乃無黨派競選,但其本人受到綠營的全力支持,並與民進黨關係非常密切。可他依舊是用這口號的因由,是為了爭取那些痛恨國民黨,但也對民進黨失望,即對主流政黨失去信心的年輕群眾。這個現象在爆發資本主義危機的歐美也非常明顯,不論是西班牙左翼的Podemos、意大利民粹組織「五星運動」、英國極右派英國獨立黨等等,都是因為建制政黨失去群眾信任,造成巨大的真空,一些不論是進步還是反動的新政治組織或人物冒起。
不過,柯文哲的「打破藍綠」卻非打破資產階級的政治,而是嘗試平衡藍綠兩派的資本利益,他勝選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訪現任台北市長國民黨的郝龍斌,邀請他作為其顧問。
這次選舉被主流媒體遺忘的是獨立於藍綠的小黨的勝利。這包括了綠黨和勞動黨在縣市議會各拿下兩席,創下各自的選舉紀錄。主張台獨的基進側翼從太陽花運動中冒起,這組織比太陽花運動的領導組織「黑色島國青年陣線」較為激進,但同樣沒有清晰的經濟立場。他們今次第一次參選,雖然沒有勝出,但5個候選人全部都過了拿回保證金的門檻,更在高雄市拿到1萬票。
這些獨立勢力要在資產階級選舉中(柯文哲選市長公布的花費是5,000萬台幣)勝選,靠的是台灣各地不斷升溫的社會鬥爭,尤其是綠黨和基進側翼在太陽花運動中的活躍,而勞動黨乘著地區抗爭運動冒起,包括苗栗的罷工和新竹的霄裡溪反污染的運動。
要真正地打破藍綠,達到勞動群眾實際的改變,民眾只有建立獨立的工會、工人階級組織,並且聯合各左翼及工人力量成為群眾性的工人政黨,更公開地主張社會主義的替代綱領,包括社會保障、民主公有化財團、反對新自由主義政策等,以挑戰藍綠壟斷的台灣資本主義。台灣的工人鬥爭將會是整個東亞終結資本主義,並建立社會主義邦聯的一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