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0日
More

    私有化之手就能打破穹頂嗎?

    裘青 社會主義行動

    毫無疑問,前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記者柴靜最近所發表的《穹頂之下》對中國空氣污染問題最為深入和客觀的一套紀錄片。

    這套紀錄片在發佈當日立即受到內地多家大型媒體網站,甚至官方平台熱捧而迅速散播開去。一時間內地微博網站放眼望去盡是關於《穹頂之下》的消息與討論。在不到幾天後,中共官方又下令「落閘」下架,「不得再借此進行炒作」。從中似乎能看出中共內部派系之間的鬥爭傾軋之端倪,一方試圖利用群眾關注的霧霾問題引導輿論,為打擊國企石油幫、推動市場經濟改革提供「理論基礎」;另一方則只求穩定現況,提出的環保方案都符合體制內的框架。亦有評論指這是中共試探群眾水溫的手法,當發現水溫比想像中要熱的時間就馬上把手縮回。

    然而,不論中共官方在背後打甚麼算盤,都不影響這紀錄片本身的價值和意義。作為一名前中共官方媒體的記者,柴靜在片中她駁斥了環保工作不利於經濟發展一說,指出了過去一直作為經濟增長動力之一高污染高排放產業,當中現在不少是依賴政府補貼輸血渡日,根本談不上帶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亦指出了中國的環保部門只是紙老虎,毫無監管權力,甚至連燃油標準都只能根據石油企業而非政府部門來制定。總括而言,她點出了霧霾背後很多不為群眾所知的政策因由。

    under the dome2

    解決方案?

    在中共一黨專制的資本主義下,霧霾和污染等環保議題牽扯到太多既得利益者的禁地領域,加上近年內地因污染問題而爆發的群眾反抗此起彼伏,大有燎原之勢,談論環保問題一不小心就會觸及中共的敏感神經。

    但柴靜提出的解決方案,除了寄望於個人的自發運動外(少駕車,舉報污染問題等),就是要求打破石油行業的國家壟斷,通過「市場化」引入私人資本競爭,從而提升使用天然氣的比率,降低煤炭所造成的嚴重空氣污染問題,並寄望私人的「環保產業」開發環保技術改善環境之餘拉動經濟增長。

    基本上,這是內地典型的自由派思路和藥方。但客觀的經驗和嚴謹的分析都告訴我們,這些看似頭頭是道方案只會得出一個截然不同的結果。

    首先,中國本身是一個石油輸入國,國內的石油和天然氣的蘊藏量只佔全世界的1.8%,這意味著即便100%開採,亦遠遠未能支撐全國的能源需求,甚至連過渡方案都無法勝任。那麼要填補剩下的缺口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走回頭路用煤炭填補,那麼霧霾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要麼向前走,加強可再生能源的投入以填補缺口。但既然如此何不直接以可再生能源主導能源系統,非要繞個大圈跑到油氣工業上去呢?

    此外,柴靜在片中以英國煤礦業為例子,輕描淡寫地將產業轉型的過程一筆帶過,仿佛那是件自然的事。實際上英國撒切爾夫人主導下對英國煤礦業的動作觸發了英國近半個世紀以來最龐大的工人罷工鬥爭和最嚴重的政治危機。英國資本家當時有意識打煤礦工業,削弱礦工工運的力量。

    資本主義才是污染源

    正如我們在去年一篇關於中國污染問題的文章《「三高」企業帶來巨大的環境代價》中指出:「大部分社會財富操控在官僚和資本家手中,改造生產模式會進一步加重政府債務負擔,要想滿足東部城市需求、帶動西部地區經濟增長就離不開『三高』(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企業。」改革開放令中共失去了大部分的經濟規劃能力,在資本主義的條件下,所謂的「環保工作」往往意味著的只不過是產業轉移。特別是當中國的私人資本掌握著愈來愈多的政治權力的時候,環保法規只會如今天一樣不過是件擺設。

    中國貧窮的內陸區和少數族裔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又有嚴重的缺水問題。但中共現時的環保戰略是把污染物排放至這些地區,例如將煤電站遷移到這些地區,而向富裕地區及政治敏感的東部城市承諾減少污染。這與西方帝國主義經濟體一樣,將污染工業移到亞洲及中國,讓自己國家可以實行「綠色政策」。

    真正要治理環境,離不開全盤的民主規劃,合理地按照自然條件分配產業分佈,善用地理條件提供的可再生能源等,而這些卻恰恰是資本主義社會所絕對無法提供,只有民主的社會主義,工人民主管理銀行和大型企業,以民眾的需求而非利潤去制定生產計劃,才能徹底地抹清穹頂下的霧霾。從這個角度而言,霧霾的源頭,正是資本主義本身。

    組織起來,共同行動,為社會主義而鬥爭!

    最新消息

    同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