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9日
More

    越戰四十週年:戰爭機器是如何停下來的

    社會主義替代

    40年前的4月30日早上7時53分,海軍直升機Swift 2-2從越南共和國首都西貢的美國領事館離開。直升機上載著最後一批海軍陸戰隊隊員,他們曾向「胡志明越共游擊隊」的革命農民起義發動長時間及兇殘的戰爭。在Swift 2-2 離開兩個半小時後,美國的傀儡南越政權正式向胡志同明投降。同日下午,越共宣佈南越政府已經 「在各級都完全潰散」。越戰正式結束。

    越戰是美國歷史上首次敗戰。這個國家擁有最現代化的武器,在兩次世界大戰都勝利,但最後卻被一個為自由而鬥爭的、貧窮的、殖民農村國家所擊敗。當時美軍面對著不同種類的敵人:越南工農群眾的抵抗、本國的社會鬥爭浪潮,而美軍也對國家愈來愈不滿。社會主義歷史學家 Howard Zinn 明言:「越戰就是組織化的現代科技與組織化的人類之間的決戰,而結果是人類獲勝。」

    這個人類戰勝的故事與今天的抗爭息息相關,因為我們面對這樣的統治精英,他們持續發動了14年的戰爭,同時又攻擊本國的民主權利,並將超乎想像的財富集於其手中。既然40年前的平民也可以勇敢站起來挑戰這台戰爭機器,我們現在當然也能夠建設群眾運動,終結億萬富豪的統治。

    抵抗的歷史

    超過一世紀以來,越南就是充滿著殖民的入侵和反殖民抵抗的歷史。從1859至1885年,法國政府向東南亞發動一連串軍事入侵,最後成立了法屬的中印半島,就是現時的越南、老撾和柬埔寨。法國殘酷地通過壓迫的植林系統剝削著殖民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崛起的日本帝國力量短暫地將法國驅趕出去,然後實行更殘酷的殖民統治。就是那個時候,胡志明(中印半島共產黨的創立人)成立「越南獨立同盟會」(越盟)這個反日的民族主義聯盟。

    胡志明在1921年居住於法國時成為了一名社會主義者,他被俄國革命所啟蒙,決心參與共產主義運動。但當胡志明在越南反殖運動上冒起來之時,俄國革命已經蛻化,蘇聯變成由官僚獨裁者史大林所控制。雖然資本主義被廢除,並取得一些真正的社會改革,但工人階級的政治權力卻被褫奪,集中在一小撮寄生在社會上層的特權分子手中。

    胡志明採用了史大林的官僚、殘酷和獨裁方法,令他在政治上遠離工人階級和國際主義的方向。他跟隨史大林的意見,令工人鬥爭從屬於與「進步」資產階級組成的民族主義聯盟。

    不過越南當時也有真正的革命社會主義運動發展起來,它是由謝秋收所領導,支持托洛茨基反史大林的鬥爭,並呼籲工人階級應領導反殖鬥爭。越南的托洛茨基主義者在西貢成立強大的工人基礎。在1945年,當日本被驅趕出中印半島後,西貢發生了總罷工反對法國統治的重臨,當中托派分子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胡志明的史大林主義者卻視英、法、美國帝國主義為「進步」的反日同盟。當總罷工結束後,「越盟」(在胡志明的領導下爭取獨立的鬥爭者)的托洛茨基主義者被屠殺,促進了法國重新執政。

    當胡志明視法國帝國主義為促進獨立的同盟時,法國帝國主義並無這個意思。法國重新建立起殖民統治時,「越盟」被事態發展推向左翼,並發動游擊隊反對法國統治。最後這抗爭在1954年的奠邊府戰役上結束,最後令法國被迫撒退,胡志明也掌握了北越的執政權。胡志明的政權成功推倒資本主義和推動土地改革,這很大程度地改善大部分人口的生活質素。不過,政治上北越是運行一個從蘇聯倒影出來的官僚獨裁體制。然而, 對比起資本主義為殖民及新殖民世界所帶來的不景氣及貧窮,可以理解越南革命能夠大大吸引到世上無數人民。

    然而,在南越建立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政權。美國在二戰後崛起並成為世界第一強國,而蘇聯則是其頭號競爭對手。儘管史大林主義者願意與美國及其他帝國主義力量達成交易,但美國的統治精英還是懼怕革命浪潮會擴散。他們更相信越盟的勝利會引致骨牌效應,令其他東南亞國家會相繼擺脫資本主義。所以美國支撐著腐敗和壓迫性的南越傀儡獨裁者吳廷炎。這個政權是完全沒有民主、獨立或自治的。北越為了回應南方局勢,越共支持游擊運動成立,並於1959年向南越政權發動新一次的游擊戰爭。

    Vietnam War3

    美國驅使的戰爭

    表面上越戰不是一場戰爭,而是「警察行動」。整件事由艾森豪威爾開始,他秘密派遣軍事顧問到南越。其後,甘迺迪政府上台後,秘密顧問人數更上升至1萬6千人。而甘迺迪的後繼人莊遜更在1964年以「東京灣事件」之名全面介入到整個戰爭裏。

    戰爭規模巨大,總共有270萬美軍參與,佔那一代人的9.7%。美軍總共向越南及鄰國老撾和柬埔寨發放了700萬噸美式炸彈,比在二戰時投放在歐洲和亞洲的炸藥數量更要超出兩倍。在這場「大牧場行動」裏,接近2千萬加侖的化學除草劑被噴灑,這包括惡名昭彰的「橙劑」,這是那「強迫城巿化」政策的其中一部分,破壞了農作物並餓死郊區內的游擊部隊。更甚的是,有33.8萬噸的汽油膠化劑炸彈被投擲去不同地區,目的就是要保衛一個可恨的獨裁政權。

    在美國,由於龐大的反越戰聲音響起而令美軍的陷入困境,軍事佔領行動就愈來愈殘酷。在一次惡名昭彰的事件裡,美軍在1968年3月16日進入美萊村並包圍居民和兒童,有500人被勒令走到水溝之中後被井然有序地續一射殺。美萊村大屠殺只是唯一一個最較為人所熟知的事件。就如當時的美軍上校David H. Hackworth 寫到:「從屍體的數量顯示,事實上有過百場美萊村大屠殺。」

    1968年1月31日,越共發動「春節攻勢」,向南越超過100個城巿發動軍事進攻,以求激起全國起義。雖然美軍能夠在軍事上戰勝「春節攻勢」,但戰爭越來越像泥漿摔角一樣。那年,尼克遜以「榮譽的和平」的口號贏得選舉。儘管不斷承諾會慢慢停戰,但實際上是在不斷擴大戰爭。轟炸行動由越南伸延至中立的鄰國老撾和柬埔寨,但這明顯更令美國泥足深陷。直至戰爭結束,有58,220名美軍士兵陣亡,超過15萬名受傷。

    本國的鬥爭

    最終美國戰敗是因為遇到群眾反抗,但反抗的並不只是在越南的農民,而是反戰群眾運動在美國爆發。在1960年代開始,這場反戰的抗爭運動慢慢開始。首次認真的反戰集會在大學校園裡舉行,由學生爭取民主學會等團體在全國舉行座談會,組織遊行示威,不久發展為美國史上最大的反戰運動。

    當權者試圖渲染反越戰運動是由生活優越的學生主導的,而作為「沉默的大多數」的工人階級則支持尼克遜。但其實這是對於群眾意識發展的一種拙劣的扭曲。由於美軍招募入伍的質性,大部分入伍的軍人都是來自工人階級和受壓迫者,而他們最能親身目擊到戰爭的殘酷。雖然在越戰立場上保守的工會領袖支持戰爭,但這立場在工會內部面對異見反對。直至到戰爭結束,反戰聲音在工人階級之中比中產階級更為大,而最大的聲音更是來自貧窮工人和美國黑人。

    工人階級最顯著的反抗聲音是在軍隊裡。幾個激進團體主動進入軍隊,並在士兵之間宣傳反戰。其他站在平民一方的左翼份子則在軍營外設立咖啡店、小商店、書店等等的網絡。這網路最終變成了軍隊裏反戰的大本營。反戰的繪畫如 Fatigue Press、 Harass the Brass和 The Star-Spangled Bummer 在社會裏不斷流傳。

    這些組織力量令軍隊崩散。在1971年,海軍上校 Robert D.Heinl Jr. 寫到:「 從所有的可得的指標可見,我們在越南的軍隊正走向崩潰的。有個別的軍隊單位避免或者拒絕參與戰事,甚至謀殺自己的軍官。在軍隊底層和軍隊之外都被煽動和充斥不滿情緒,而從外部也激起了一種從前難以置信的大膽和強烈的意識,侵擾了整支軍隊… 」軍隊的支離破碎成為了棺木的最後一顆釘子,令美國注定戰敗。

    事件餘波

    從美國到越南的集體鬥爭的力量最終成功打倒美帝國主義。這更對美國及後的外交政策帶來即時影響。例如徵兵政策被廢除,軍隊的招募變成志願方式。普遍對戰爭的厭惡令人們患上了「越南綜合症」,以至令美國政府不願意直接參與任何戰爭,恐怕會造成更大反對聲音。

    但當蘇聯和東歐的史大林主義政權倒下後,資本主義宣布自己勝利。慢慢地,資本主義又再在越南復僻。在全球工人運動進入倒退。喬治布殊在911襲擊後「反恐」為藉口去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這暫時性和局部地舒緩了「越南綜合症」,但美國入侵伊拉克對其外交政策帶來了全面災難,現在更衍生了伊斯蘭國的新衝突。喬治布殊曾面對相當大的反戰運動,而奧巴馬利用較少地面部隊實現了與布殊同樣的目的,但面對較少的反對聲音。

    但是,現時美國國內的工人和有色人種越來越抗拒戰爭。這最終會令群眾不免加深他們的認識:反對美國干預別國以為企業菁英謀取利益。就如同在1960年代一樣,我們需要一個全球勞動者團結一致奮鬥,反對資本主義支配全球。越南人民反抗入侵的英勇事蹟,以及美國的龐大反戰運動,對這個世代仍是一個重要的啟迪。

    組織起來,共同行動,為社會主義而鬥爭!

    最新消息

    同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