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
More

    林鄭蕭規曹隨 再推公屋私有化

    政府奉行「地產商優先」原則,公屋輪候時間只會不跌反增

    帕莎 社會主義行動

    針對現時基層勞動家庭水深火熱的房屋問題,林鄭第一份《施政報告》裡提出「綠置居」、「貨櫃屋」等眾多新名詞的政策,但這些不過是文字遊戲而已。所謂「綠置居」,就是將新建的出租公屋轉為售賣予讓現時居住於公屋或符合申請公屋的「綠表」人士,實際上是廉價版居屋。計畫早於2015年梁振英時代試行,如今林鄭提出將「綠置居」恆常化。

    政府指計畫能夠讓公屋住戶實現置業,繼而騰出公屋單位,加快輪候人士上樓時間。這無疑是騙人的說話,政府以出售的「綠置居」取代本來用來出租的公營房屋,變相犧牲了可供輪候上樓的公屋數量,而總體資助房屋的數量並沒有增加。加上房委會收回騰空的公屋單位後,還原單位再編配,需要介乎5個月至超過3年時間,輪候時間只會不跌反增。

    再者,「綠置居」更會助長私人市場的炒賣。雖然計畫和居屋一樣設有轉售限制,但短短5年之後就可以流入私人市場,淪為炒樓工具。另外,施政報告亦提出以5個方向興建過渡性房屋,當中包括具爭議性的「良心劏房」,還有受人注目的「貨櫃屋」等,沒有年輕人對此抱有期望。

    地產商優先

    施政報告中稱預計2018年年底可把沙田火炭共4800多個新公屋單位轉為「綠置居」出售,但房屋署預期2019/20年度僅落成13700個公屋單位,現推出「綠置居」後將不足一萬。未計「綠置居」影響,2016-2021五年間政府的公屋每年平均供應只有14400間,只及《長遠房屋策略》每年興建20000個公屋單位目標的68%。因此,公屋輪候時間過長的癥結在於興建量過低。

    政府奉行「地產商優先」的資本主義原則,多年來實行公私營房屋6:4的僵化政策,確保足夠土地優先滿足私人投機市場,有剩餘的才施捨平民。住屋是人權,不是商品,只有工人階級的民主土地規劃,停止私人賣地、充公囤積土地、每年興建五萬間公屋、實施租金管制,並將銀行民主公有化,才能確保土地發展是以勞動者的需要為本,而非為財團的利潤。

    組織起來,共同行動,為社會主義而鬥爭!

    最新消息

    同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