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革命至今仍然是全世界工人階級最迫切的任務
Robin Clapp 社會主義黨(CWI英格蘭及威爾斯)全國委員會
1968年是動盪的一年。工人的失望情緒蓄積已久,點燃了反抗資本主義以及史太林主義獨裁政權的抗爭浪潮。
法國群眾長期以來的不滿傾瀉而出,引爆了社會革命。而同年的美國,勝算渺茫而且徒勞無益的越戰與如火如荼的民權運動所受的嚴厲打壓,使得群眾的憤怒日益高漲,社會局勢非常緊張,使得之後歷任當局都惶恐不安。
東歐的史太林主義國家也被這股反抗情緒所感染,特別是在捷克斯洛伐克(今天已分成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國家)。1945年後,歐洲分裂為資本主義西歐與非資本主義東歐,捷克斯洛伐克處在蘇聯的牢牢控制之下。
儘管捷克斯洛伐克政權建立在國有經濟之上,但它並不是社會主義政權。它不像1917年十月革命之後的俄國那樣由工人控制和管理。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也是史太林主義極權國家,在計劃經濟的基礎上形成了官僚階層,同時又蠶食著計劃經濟。他們假借工人階級和1917年革命的名義進行統治,但又對之感到恐懼。
經濟
龐大的官僚體制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到1960年代中期時,捷克斯洛伐克經濟增長幾乎已經停滯。1965年,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領導層一度有意嘗試減少中央集權。但是試驗性的措施卻刺激了知識分子與工人階級擺脫政治壓迫的渴求,所以當局很快就取消了這個政策。
這些史太林主義政權無法自我改良。不管統治精英多麼想解決經濟增長緩慢的問題,他們也絕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權力和特權。捷克斯洛伐克等相對發達的經濟體需要的不是徵召產業工人大軍建造大型工廠和大壩,因此從上而下的指令無法發展勞動生產力。
當時的經濟需要的是改進生產方式、增加日常消費品、並使工人階級參與各層面的生產、計劃和分配。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極度缺乏工業與農業部門的整合。同時和當時東歐其他國家與蘇聯一樣,消費品長期短缺。
正是這樣日益嚴重的經濟停滯,與伴隨而來的捷克斯洛伐克工人與青年日趨劇烈的躁動,導致了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中央委員亞歷山大·杜布切克(Alexander Dubcek)及其周圍的一派官僚在1968年1月5日將史太林主義的強硬派總統安東寧·諾沃提尼(Antonín Novotný)趕下台。
杜布切克首要考慮的是透過局部的分權政策,在特定的輕工業部門引入一些仍然受到嚴格控制的市場經濟元素,來避免由下產生的政治革命。
杜布切克承認要求改革的呼聲。他宣布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此後會減緩高壓統治,力求「在良好的經濟基礎上建設更先進的社會主義社會」。隨後而來的《行動綱領》表示要放寬報禁,允許言論和遷徙自由,並暗示有可能結束一黨極權統治。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即將推行改革,但是宣布改革後打開了群眾運動的閘門。這幾個月發生了社會騷動,後來被命名為「布拉格之春」。知識分子迅速開始出版獨立刊物,導致聽命於蘇聯的其他史太林主義華沙公約成員國先是不安後是震怒。儘管人們希望杜布切克與史太林模式決裂,提供史太林主義和資本主義以外的替代選項,但他的「人道社會主義」卻並非是要創設真正的工人民主。
杜布切克不打算實行自由、民主的選舉,工人不會有權召回不滿意的代表,黨政官員與一般工人之間巨大的工資差別不會被廢除,官僚統治也不會被以工人委員會為基礎的民主管控取代。
早在1919年工人政府尚處在初期的時候,列寧和托洛茨基領導的俄國布爾什維克就將這些政策作為防範官僚化的必要措施寫入黨綱。但是對於杜布切克和捷克斯洛伐克官僚來說,這些措施可能威脅到他們自己的權力。
8月20-21日,蘇聯、保加利亞、波蘭、匈牙利的聯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恢復了史太林主義的強硬統治,布拉格之春告終。杜布切克沒有號召抵抗,捷克斯洛伐克軍隊被限制在營區內。
軍事入侵
「布里茲涅夫學說」為軍事入侵辯護說,當東方集團的任何國家有倒退回資本主義的危險時,蘇聯必須干涉。這種自欺欺人的說法也曾被用來鎮壓匈牙利工人英勇發起的政治革命。在布拉格之春的12年前,想要推翻史太林主義政權的匈牙利工人遭遇了兩次由莫斯科指揮的軍事入侵。
當時捷克斯洛伐克工人未清楚知道必須把政治革命進行到底,同時保持國有計劃經濟但是要將它民主化。無論如何,現實的情況是莫斯科當局和其他史太林主義統治者害怕杜布切克會失去對情勢的控制,害怕一場反官僚革命由此展開。他們擔心發生「骨牌效應」,反極權運動會蔓延到本國。
在蘇聯侵入捷克斯洛伐克的幾個月前,法國發生了震撼全國的五月風暴,表明當時革命思潮籠罩著歐洲。即便是入侵軍也有一部分同情捷克斯洛伐克。統治官僚擔心軍隊倒戈,不得不趕忙把他們撤走。秩序一恢復,杜布切克就被押到莫斯科,後來被開除了公職和黨籍,發配到林業部門。
蘇聯指派史太林主義強硬派份子古斯塔夫·胡薩克接替杜布切克,他的任務是使捷克斯洛伐克「恢復正常」。西方帝國主義偽善地譴責這場入侵,閉口不談它們自己長久以來血腥的軍事侵略史。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工人面對入侵,既沒有準備也缺乏領導。但無論如何,他們的呼聲將再次響起。
1987年時任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為了重振蘇聯停滯的經濟而做出垂死掙扎,推出經濟重組和放權政策。有人問到這和杜布切克的政策有何區別,他的發言人回應說:「差了19年」。
1987年史太林主義的危機比1968年嚴重得多。儘管戈爾巴喬夫執政時蘇東興起了抗議運動,但卻沒有凝結成具有反官僚、反資本主義綱領的運動。這讓當時和未來的資本家有機會開始在這些國家復辟資本主義。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史太林主義政權紛紛倒台,全球資本主義發出歡呼。於此同時許多舊官僚搖身一變成為資本家,大肆劫掠過去的國有經濟(畸形工人國家)的財富。
托洛茨基在其批判史太林主義的《被背叛的革命》一書中寫到:「社會主義不能只用廢除剝削來辯護;它還必須比資本主義更能保証社會節約時間。」資本主義復辟令前史太林主義國家的群眾陷入悲慘境地。蘇聯解體後的兩年內,生產崩潰程度遠超過了1929-33年的美國大蕭條。
根據2014年捷克民調機構SC&C的調查結果, 28%的捷克人說他們在「共產主義」下更富裕,只有23%覺得現在的生活比較好。社會主義革命至今仍然是全世界工人階級最迫切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