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
More

    習近平:內外受敵的「強人」

    中美衝突、經濟放緩以及對政治的不滿,正在動搖習近平的鐵腕統治

    Vincent Kolo   中國勞工論壇

    美國華裔學者裴敏欣說:「事情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強人」習近平現在面臨諸多難題,突然之間他已不像過去那麼強大。包括裴敏欣在內,海外的一眾中國觀察家都注意到,一系列挑戰和危機已經削弱了習近平看似不可動搖的權力。

    有跡象表明中共高層內部出現了政策分歧,而且其中部分已經公開顯露出來。自6年前習近平上台之後這是很罕見的。最重要的分歧是關於,以多大的力度刺激中國正在放緩的經濟,以及如何應對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如預想的一樣,習近平在3月份取消任期限制的做法越來越可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當全國人大全票同意取消任期限制時,習近平看似無懈可擊。但是現在,儘管習近平已經貶黜了大部分競爭對手,瓦解了所有敵對派系,他卻面臨著上台6年以來最嚴重的挑戰。雖然在政權內部沒有人敢公開反對他,但是他也變得更加孤立。現在已沒有過去那麼多地方勢力為他唱讚歌。統治精英們小心翼翼地和這位「核心領導人」保持著距離。

    群眾抗議

    從數萬P2P網絡信貸受害者抗議,到寧夏回族穆斯林反對拆除清真寺的三天靜坐抗議,再到波及90萬名兒童的假疫苗事件,各地群眾抗議彼伏此起,這也與習近平剛上台時相對平靜的局面大不相同。中國的公共醫療醜聞層出不窮,假疫苗事件只不過是中最新的一例。它讓人們看到,所謂「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最大規模的」反腐運動實際上幾乎沒有改善普通群眾的生活。

    最重要的是工人罷工的興起。跨省聯合罷工的出現表明工人的組織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過去4個深圳佳士工人爭取獨立工會的鬥爭儘管規模不是很大,但是它和新一輪左翼學生行動結合起來,踏出中國新興工人運動的關鍵一步。

    這些事件開始動搖習近平政權的統治基礎。自由派專欄作家鄧聿文在《南華早報》上說:「大眾對當局的信任降到了冰點」。他還說道:「整個社會已經開始躁動,大眾正急切要求改變現在的制度。」(《南華早報》,2018年8月15日)

    而該報的前主編王向偉則像是為了安撫中共領導層,說道:「說中國不穩定是言過其實,但不滿是普遍存在的。」

    貿易戰

    清華大學的自由派學者許章潤對中國局勢的估計也是同樣黯淡。他在一封大膽批評習近平的公開信中寫道:「特別是此次中美貿易戰爭,將國力的虛弱與制度軟肋暴露無遺」,「包括整個官僚集團在內,當下全體國民對於國家發展方向和個人身家性命安危,再度深感迷惘,擔憂日甚,已然引發全民範圍一定程度的恐慌」。許章潤還在公開信裡要求恢復國家主席任期限制以及平反六四。

    7月,中美貿易戰正式爆發。這場貿易戰實際上不僅僅關乎貿易,而且標誌著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帝國主義國家開始爆發地緣政治衝突。它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後果,而且已經開始改變中國的政治局勢。

    習近平政權顯然沒有準備好應對特朗普的攻勢。這令中國的政商精英感到懷疑和不安並互相指責。政權的威信和自信形象受到打擊,在當前其後果遠超過美國關稅在短期內有限的經濟影響。不過貿易衝突升級的可能性越來越高,如果爆發更大的衝突,可能會嚴重打擊中國經濟,而且這場衝突不太可能在短期內結束。它可能會長期以不同形式持續下去,間中或有一些暫時的協議緩和局勢,接著又爆發新的對抗。

    這些事件已經開始動搖習近平「永遠正確」的形象。過去個人崇拜的形象工程已經降低了調門,似乎證實了公眾情緒的深刻轉變。許多城市撤下了習近平的畫像,歌頌習近平的文章也不像過去那麼多了。中共宣傳部門察覺到群眾的不滿正在增長,所以想要降低人們對「核心領導人」的關注度。

    自去年年底以來群眾的不滿就在增長,現在貿易戰爆發,加上國內經濟低迷(例如下跌的股市和匯率)更是火上澆油。習近平取消任期限制的做法成了群眾發洩不滿的焦點。我們當時就解釋過,取消任期限制對習近平來說是一場豪賭。它未能達到習近平預期的效果,反而加劇了政治不穩定。

    領導人「好像被嚇倒了」

    儘管在貿易戰爆發前中共的困境就已經在加深,但貿易戰進一步嚴重打擊了習近平的權威。習近平政權沒有像過去那樣展現出力量和決心,反而顯得遲鈍、猶豫不決。《經濟學人》雜誌說:「在特朗普的貿易攻勢面前,中國領導人好像被嚇倒了。」

    可靠消息稱,習近平及其手下被特朗普打了個措手不及。他們估錯了特朗普的意圖,以為這次也只要多進口一些美國商品就能平息衝突。中國社科院的頂尖經濟學家余永定承認,7月6日美國開徵第一批關稅之前,沒有多人認為真會爆發貿易戰。

    可見中共嚴重低估了華府的意圖。不過在資本主義之下,中共幾乎也沒什麼辦法避開這場衝突,因為這場衝突根植於飽受危機的全球資本主義的內部矛盾,以及美國資本主義的危機。在危機時代,帝國主義衝突是不可避免的。

    現在中共政權內部有許多人責怪習近平當局太過自大,結果作繭自縛,招致貿易戰和其他國際衝突。就像特朗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一樣,習近平用所謂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來維持國內的支持。他大肆煽動民族主義,採取「一帶一路」等強硬的外交政策,並在南海建設軍事設施。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思想研究院」副院長王義桅說:「我們應該保持低調……貿易戰已使中國變得更謙遜。」王義桅告訴彭博社,他認為政府應該「重新考慮」一帶一路計劃。官方媒體現在重新開始廣泛宣傳「韜光養晦」。不久前中共的第一喉舌《人民日報》警告媒體不要「浮誇自大」,不要誇大中國崛起和技術進步,不要大肆鼓吹中國已超越美國。

    中美貿易戰是習近平上台以來第一場重大國際危機。《彭博社》評論說,這場貿易戰最清晰地揭露了習近平的失誤和困局。

    刺激,還是緊縮?

    但是貿易戰不會是習近平的最後一個難題。首先,中國當然不能倖免。中國將會在全球經濟中遭遇更大的阻力,這不單單是指與特朗普的貿易爭端。10年前爆發全球資本主義危機尚未過去,仍繼續著動搖著各國政治制度,加劇資本主義民族國家間的緊張局勢。現在「一帶一路」全面受挫。不僅美國、日本、澳洲、印度和歐盟各國政府因擔心失去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政治經濟影響力而大力阻撓,而且馬來西亞、巴基斯坦、緬甸等「一帶一路」國家的群眾和反對派也表示反對。

    其次,在貿易戰正式啟動前,中國經濟就已開始急劇放緩。自2017年開始,習近平為了打擊「金融風險」、打擊失控的影子銀行而收緊信貸,而拉低了經濟增長。這暴露了中國經濟對債務的嚴重依賴。

    政府現在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採取經濟刺激策略,向銀行注入更多資金,推動地方政府發行更多債券為新的基建項目融資。不過其規模遠不如過去的刺激方案。《南華早報》的湯姆·賀倫(Tom Holland)評論說:「政府沒有踩油門,它只是稍微鬆開了煞車器」。

    同時採取這兩種相互矛盾的政策(經濟刺激和金融緊縮)有多種原因。原因之一還是關乎習近平的權威。賀倫說到,如果現在採取180度的轉彎,會讓中國領導人在政治上顏面無存。部分官員支持更堅決的刺激措施,而其他一些人則擔心完全放棄去槓桿(金融緊縮)政策會加劇未來幾年爆發金融危機的風險。這兩派正為實行何種政策展開政治鬥爭。

    不過法國興業銀行的經濟學家姚偉指出,自2008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回升無不是依靠基建刺激。所以姚偉等經濟學家不認為中共政府現在的政策能避免未來一年GDP增速更嚴重地放緩,特別在貿易戰升級的情況下。

    習近平政權現在在經濟政策方面也表現出內部分歧和猶豫不決。中國今年的確是進入了「新時代」,不過並不是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上所指的那樣。習近平稱帝和他的「宏偉計劃」都是為了解決中共政權和中國社會的危機,但越來越明顯的是,這些「解決方案」反而令危機更加深重。

    組織起來,共同行動,為社會主義而鬥爭!

    最新消息

    同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