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7日
More

    香港:荒謬的抗疫措施 百上加斤的醫療系統

    需要民主控制公共財政,令科技不再成為監控民眾的工具,大幅增加公共醫療開支,透過民主監督的政府推行全民檢測和封關等措施

    大坑東 社會主義行動

    新冠肺炎第四波疫情於十一月爆發以來,連日新增確診人數高企,累計確診人數超過七千人。重症患者有年輕化趨勢。據香港大學及理工大學分析,病毒並非來自此前的第三波疫情,而是新的新一輪輸入個案引起。

    政權不檢討入境和隔離政策,不增加公營醫療資金和支援,林鄭政府一面收緊限聚令,一面先後讓不同崗位和身份人士,例如機組人員、船員外國領事和官員等,豁免檢疫,彷佛病毒是會因人的職業和身份而不作感染。

    據香港理工大學研究指出,近期爆發的第四波疫情源頭是來自尼泊爾和印度輸入個案的GH型病毒株,又推算9至10月至少25%的個案於機場走漏(圖源:香港01)

    更為嚴重的,是疫情令香港公營醫療系統負荷加劇,現時公立醫院內科住院病床使用率整體達99%,深切治療負壓病床亦已達七成滿。有報導指,公立醫院本已長達數年輪候期的專科醫療服務,在疫情的影響下進一步惡化。

    第三世界水平

    部分專科輪候期延長5個月,增幅達四成,九龍東醫院聯網眼科新症輪候時間更長達172星期,即須輪候3年半!香港公共醫療開支佔生產總值比例長年為第三世界水平,政府卻在施政報告中全無著墨。實際上,即便沒有爆發大瘟疫,香港的公共醫療體系早已長時期處於超負荷水平。

    世界各地處理新冠疫情的經驗已表明,日常充足的醫療資源是有效控制疫情的重要手段。對付這種高感染性低死亡率的瘟疫,重點在於社區醫療系統的快速而全面醫療反應服務,並防止醫院病患過載崩潰,令死亡率暴升。而偏偏日常醫療資源正是香港一直所缺乏的。萬幸至今為止香港的社區爆發尚未算非常嚴重,否則以本地薄弱的公共醫療體系與之抗衡,情況將慘不忍睹。

    相對地,公私營醫療失衡問題亦對抗疫造成嚴重負面影響。公立醫院僅有香港45%的醫院醫生,卻面向服務90%的香港病人,而私家醫生約7,000多人,佔整體55%,則只照顧香港一成病患。在抗疫過程中,私家醫院坐擁大量醫療資源,卻拒絕接收診治新冠肺炎病人,僅僅提供有限且非面向所有民眾的檢測服務。可見以營利為目的的私人醫院,在疫症災難面前仍不願伸出援手,只想營營苟苟地維繫自身利益。

    隔離政策同樣為人詬病。除獲豁免人士以外,大部分從海外抵港人士需要強制隔離檢疫14天,檢疫地點則是酒店或自家住所。但防疫存在漏洞,受檢疫人士並非專人專車送到隔離地點,前往檢疫地點時有機會接觸群眾,而他們所入住的酒店或住所,亦可能與其他人接觸。例如同住的家人可以如常上班,或是所住酒店仍會開放給其他顧客。

    「秋後算帳」

    另一方面,醫護界在年初發動罷工,部分地成功迫使政府收緊出入境檢疫政策,參與罷工的醫護人士一直都面臨被政權「秋後算帳」報復的風險。然而,林鄭政權現時迫於外界輿論和工會組織的壓力,特別是疫情反覆爆發,醫護工人不可或缺的情況下,不得不放棄全面打擊和清洗的企圖。醫管局宣佈,對於2月份參與罷工的7000員工,只會收回「缺勤」期間的薪金,而不會再作出「其他人力資源方面的跟進」。這無疑是一次工人和工會的勝利,假如醫護工會能進一步強化組織和工人參與程度,將可成為一支更強大的工會力量。

    林鄭自己也承認,所謂對疫症「全力以赴,力爭清零」,只是一句戲言,並沒有什麼有效的計劃。為方便市民紀錄行蹤的手機應用程式「安心出行」,亦被質疑為全民監控鋪路。

    歸根究底,抗疫和民主鬥爭是一體的。需要民主控制公共財政,令科技不再成為監控民眾的工具,大幅增加公共醫療開支,透過民主監督的政府推行全民檢測和封關等措施。

    組織起來,共同行動,為社會主義而鬥爭!

    最新消息

    同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