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
More

    河南水災:氣候危機 X 官僚無能=災難²

    「請不要用天災掩蓋人禍!」

    裘青 社會主義行動

    7月20日,中國河南省暴雨成災,降雨量驚人,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經濟損失與人命傷亡。這次災難活生生地向我們展示了中共專制的官僚體制如何一步步將災難升級,令本可避免的人命傷亡一再發生。

    當然這次雨災在這星球上並非個別事件,幾乎在同一時段,德國西部——比利時亦發生洪災,美國西部及加拿大出現極端高溫和山火。這些消息都一再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氣候災難已經降臨。

    然而相對地,中共官方固然樂於將這場災難「甩鍋」給極端天氣,但相比之下,官方的宣傳口徑卻絕少談及這場災難與氣候危機之間的關係。中國是世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佔了全球排放總量的27%。在過去的一年間,由於全球疫症關係,重工業產能增加,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更增加了15%,創下新高。而到了22號,中國國家氣象中心的首席專家任國玉更直接了當地否定了鄭州暴雨與氣候危機之間的關係,而稱原因是雙颱風所造成的「異常的行星大氣環流」。但眾所周知,颱風頻發正是氣候危機的一個重要標誌。中國政府並非像特朗普般睜眼說瞎話的否認氣候危機,而是希望將氣候危機僅僅局限於作為一個外交談判的話題,以避免引發國內針對環保問題與氣候危機的群眾運動。但這場水災,已經令不少中國的民眾驚醒過來:原來氣候危機離我並不遙遠!

    中共宣傳部門不遺餘力地強調這是一次「千年一遇」(某些部門甚至稱「五千年一遇」)的暴雨,試圖以此淡化官僚的責任。固然這次災難警醒著我們氣候危機的急切性,但官僚所造的破壞不下於災難本身。鄭州氣象局在19日到20日上午接連發佈了五道「暴雨紅色預警」,按照中央氣象局的官方指示,發布紅色預警後,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做好應變準備,停課停工等等。但鄭州市政府卻對此毫無準備,沒有宣布停工停課,在整日的暴雨中要求城市如常運作。鄭州市防汛抗旱指揮部一名幹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採訪時表示「預警不是法律,主要還是建議。總有些(單位)不太自覺,還是會讓員工正常上班」。氣象局人員指,他們只負責提供天氣預警,無權決定停工停課,要由應急管理部下命令。至於應急管理局就回應指停工停學決策「要經過指揮部層層批准後才可以做到」。這些回應充分暴露了不民主的官僚體系的僵化。直到20日下午,整座城市已泡在水中,街道上多處急流沖走行人甚至汽車,災難已不可挽回,官僚部門卻仍然沒有提醒民眾應留在安全的室內躲避,造成傍晚下班時段民眾意圖趕回家中時(假如政府及時下令停工停課,他們當天早上根本就不必離家上班)正面遭遇惡劣天氣。

    因此,當天的天災與災難性的官僚舉動疊加起來,造成了雙重災難。其中一處傷亡最嚴重的地點京廣北路隧道,當天下午到傍晚時段正好是下班交通高峰時段,超過200輛汽車堵塞在隧道中間動彈不得。同時隧道開始積水,水流漸漸增大。有消息指,淹沒的速度非常迅速,整個過程僅僅只花了數分鐘時間。該段隧道於2011年落成,而早在動工建造之初,就有工程師指出在這地段位處低洼,過去曾經是一片沼澤地,在此興建隧道並不合適,很有可能會被水淹浸,但政府與工程當局卻無視了這一警告。在過去的十多年間,中國各地所謂的「基建狂魔」熱潮令各地紛紛大筆投資基建,但有不少都僅僅只是為了滿足官僚政績的大白象工程,安全與質量堪憂,甚至在關鍵時刻毫無作用。

    例如在災難發生的僅僅一個多月前,鄭州市城市管理局官方網站稱2020年啟動的鄭州智慧隧道一期(京廣路隧道試點)建設工作已經步入尾聲。如果有突發事故發生,將能實現精準快速搜救。而《南方都市報》亦指京廣隧道半年前才剛經過大修,維修項目包含排水設施、消防與電設備。兩個月前也曾進行防汛演練,同時搭配兩座排水站,當積水池內積水達到一定深度,排水站可自動啟動,及時排水。然而這些措施在面臨這一次的考驗時卻通通失效。

    鄭州地鐵災情

    另一個重災區就是鄭州地鐵。20日當天傍晚,網絡上已流傳被困在地鐵內的民眾所拍攝的大量影片畫面。從影片中可見,地鐵車廂內已充滿泥水,部分水深更已到達乘客頸部。而車廂外的水位更高,而且水流洶湧。因此民眾質疑地鐵為何仍然堅持繼續營運,從而變成死亡陷阱。鄭州地鐵公司安全部門主任聲稱停運需要「通過運營公司上報交委和應急管理局」。再次,我們看到了官僚體系的猶豫遲頓。更可怕的是,這種「等待上級發落」的官僚心態影響著整個社會——簡直就如新冠疫情爆發初期的武漢。從鄭州地鐵慘劇中死裡逃生的民眾和工作人員都表示,從列車隧道開始出現輕微積水,到積水淹浸路軌令列車停駛,然後車廂開始滲水,直到最後車廂外水流湍急無法逃生,中間整整經歷了三四個小時的時間。但在這三四個小時的過程中,從列車駕駛員,到月台站長,再到地鐵管理部門竟沒有任何應變措施,都在機械地等待「上級指令」。救災人員張先生向德國之聲表示,他有一個朋友與其他乘客受困於當時淹水深及肩膀的地鐵車廂內,「他所在的車廂沒有死人,但是是靠自救才跑出去的。」相比之下,對於自身也身處險境的基層列車駕駛員而言,居然眼白白看著車內外積水漸漸高漲,都不敢自行組織乘客及時疏散逃生,只知原地等候指令。可見,嚴重的官僚作風甚至消磨了一個人最基本的求生本能,令人們即使面對「迫在眉睫」的生命危險都不敢自救。這只能說明官僚比水災更可怕。

    官方媒體在地鐵的災難中亦表現得非常惡劣。當晚約九點左右,在有大量民眾依然被困,仍在等待救援的情況下,官方媒體(包括央視、「環球網」、以及鄭州市政府官方微博等)就急不及待地發出消息指所有被困乘客已經獲救,無生命危險。這一消息令被困在車廂內,仍能通過手機收到外界訊息的乘客陷入絕望。認為搜救隊已放棄搜救,他們只能待在車廂內等死。官僚為了自己的面子,絲毫不顧及現實情況和被困民眾及其家人的感受,引發了民眾的猛烈批評。隨後官方媒體才裝模作樣地承認仍有人未獲救,救援工作仍在進行。對於死亡數字,官方媒體聲稱地鐵水浸事件造成14人死亡。但這一數字亦被質疑,有民眾認為從網上片段所見,在車廂外水流洶湧且水位高漲的情況下,即使車廂內仍未完全淹浸但乘客亦會很快面臨失溫和缺氧等,救援整列列車數以百計的乘客是極其困難的工作。而據《河南商報》報道一名被困乘客的丈夫表示,當他到達妻子被困地點附近的地鐵站向工作人員求救時,「工作人員根本不知道車廂的情況有多危急」。

    但官僚災難仍不止於此。20號晚上十點半,《人民日報》發文稱鄭州常莊水庫將於當晚洩洪。但鄭州的官方通告卻指,水庫在20號上午十點半已經洩洪。有鄭州民眾在20日中午時分拍攝到市中心的情況,顯示在市中心,馬路在不到30分鐘的時間內突然被洪水和急流所淹沒,有民眾和汽車被急流所沖走。這景象不似暴雨所造成的積水逐漸上漲,反而更像山洪暴發。因此民眾懷疑是否政府官僚在未通知民眾和未安排疏散的情況下就急急洩洪,導致市區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就被淹浸。

    隨後不久,官方媒體突然更改口風否認洩洪的消息,令事件的真相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鄭州以北約80公里的衛輝市附近一條鄉村,21號凌晨4時,的確有人想趁村民在睡夢中偷偷挖開當地堤壩。所幸及時被村民發現並趕走,隨後村民連夜冒著暴雨守在堤壩之上,以防再度有人破壞堤壩。但耐人尋味的是在25日,亦即停雨兩天後,衛輝市內的城市積水不減反增,城市水位猛漲,由局部積水變成全城被淹。衛輝民眾懷疑政府在沒有通知和安排撤離的情況下洩洪。官僚災難在停雨後卻依然繼續,28日消息稱,當衛輝市的洪水尚未退去,志願救援人員仍在城中涉水搜救災民時,衛輝市政府卻突然通電,至少8名志願者觸電受傷,目前生死不明。

    這次雨災與官僚災難引發了民眾的普遍不滿和憤怒。暴雨過後,民眾聚集在被淹沒的京廣北路隧道外圍觀,遭到現場的警察驅趕。特別是當隧道完成排水,開始將隧道內的車輛拖走時,警察用更為粗暴的手段驅趕甚至毆打在場群眾。令人懷疑官僚是否為了掩蓋隧道內死傷慘重的實際情況。

    在27號,大批鄭州市的民眾到地鐵沙口路站外獻花弔念死者。政府隨即在站外圍封起擋板,阻止民眾繼續獻花和弔念。然而在當晚,有民眾自發拆除搬走擋板,得到在場其他民眾的歡呼和鼓勵。在28號,前往弔念的民眾更多,鮮花更一直延伸擺放到街尾。而在強大的民意壓力下,政府默認了民眾這一抗爭舉動,沒有再次重新圍封車站。

    但在另一邊廂,中共在面對強烈的民眾不滿情況下,繼續採取煽動民族主義情緒的方式以轉移民憤。特別是共青團鼓吹民眾針對BBC、CNN、以及德國之聲等境外媒體記者。而這些記者亦表示在中國進行採訪工作其間感到明顯敵意,以及遭到部分民族主義者的阻撓和圍堵。有人指部分身穿黑色便衣參與圍堵外國記者的人實際上是國安秘密警察,他們當中甚至攜帶了專門用來干擾擊落無人機的武器。央視在當天的新聞報導中,對於全國關注的河南水災僅僅數字帶過,卻大篇幅地報導歐洲的洪災消息。

    民眾在這次水災中同樣覺醒的,是開始意識到這次災難不僅是天災,更是人禍。民眾網絡上開始疾呼「請不要用天災掩蓋人禍」!官僚體系的無能和腐敗放大了這場災難,只有全面落實民主權利,消除對利潤的貪婪,才能徹底掃除官僚腐敗。政府面對天災危機時總是優先考慮自己的政績或經濟效益而非民眾的生命安全。交通、建築和城市規劃部門應由工人階級民主控制和管理,不容私人資本染指,絕不能心存僥倖拿民眾的性命冒險。這次的災難亦再一次凸顯了中國的工人為何需要獨立工會。對於危害民眾安全的大白象工程,除了要民主控制建築部門,工人通過新成立的獨立民主工會民主地選出工人安全代表,讓他們有權在緊急的情況下宣佈停工停課,以及否決危險的工程方案。民眾亦要自下而上的組織抗爭,與各地的工人群眾團結一致,反對資本主義和專制官僚為牟利罔顧環境成本,用社會主義的政策對抗氣候危機,終結資本主義的破壞性統治。

    組織起來,共同行動,為社會主義而鬥爭!

    最新消息

    同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