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More

    中國的內卷化經濟

    經濟正陷入通貨緊縮危機,債務危機加劇、工資與物價下滑、愈加依賴造假數據

    國際社會主義道路ISA中港台支部《社會主義者》雜誌第74期社論

    隨著大規模的多重危機持續惡化,我們可以說中國經濟呈現出「內卷」的許多特徵。迄今全球最大的房地產市場已經崩潰。在去年,房屋建造數量跌至2020年的40%。即使如此,房屋供應過剩的程度依然驚人。

    日本化

    從總建築面積減去所有已售住宅面積來計算過剩住房存量,可以算出,空置房屋足夠容納1.5億人居住(截止2023年底,空置房屋面積略低於50億平方米)。然而這數字只是冰山一角,未包含數十年的房地產泡沫期間,作為「投資」購買的所有第二、第三套住房。

    在中國約3億戶城市家庭中,1/3擁有一套以上住房,10%擁有兩套以上住房。隨著房價暴跌(跌幅比官方數據顯示的要大得多),越來越多第二、第三套房屋被出售,進一步導致市場飽和,加劇通貨緊縮(價格下跌)。

    因為中國的通貨緊縮,使得如今全球金融市場難以安寢,我們相信中南海也是如此。通貨緊縮被視為中國「四個D」——債務(debt)、通貨緊縮(deflation)、脫鉤(decoupling)和人口(demographics)——中最危險的問題。 中國官方並不承認存在通貨緊縮。去年政府警告經濟學家不要討論這個問題。但與其他資本主義經濟現象一樣,中共的鎮壓也無法掩蓋這些事實。

    12月,中國居民消費價格出現14年來最大跌幅。經濟學家警告說,中國正面臨1997-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最持久的通貨緊縮。這種風險恐怕將會固化——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房地產價格暴跌、工資下降、失業問題造成需求更加疲軟,迫使工廠進一步削減成本、調低薪水。對於中國這樣的高債務經濟體,通貨緊縮會帶來災難,因為隨著價格下跌,實際要花更多的錢來償還舊債務,。中國的債務已從2001年的2.1萬億美元增加到2023年的47.5萬億美元。

    馬克思主義網站chinaworker.info解釋道,中國經濟已進入「日本化」階段,但也指出,中國的危機在一些方面其實恐將比日本更嚴重。這是因為中國地域上更遼闊、經濟上更貧窮、社會上更脆弱。

    重心轉向製造業

    房地產市場的崩潰使國有銀行及地方政府從房地產行業轉向推動製造業投資,特別是「新三樣」——電動車、鋰離子電池和太陽能電池。

    作為中「共」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一部分,這一策略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鼓勵。但正如在中國一向的情況,這是毫無協調、計劃的盲衝,而且國家各個部門彼此相互競爭。結果又造成了更多的供應過剩。房地產行業已然如是。如今,新能源領域的無序擴張,正重演這種產能過剩現象。儘管去年房地產行業的銀行貸款餘額實際上有所收縮,但僅是第三季,銀行就向製造業投入近5萬億元貸款。

    情況表面上看好,但這不過是另一個內卷案例罷了。銀行需要獲得新的貸款,來補償與房地產市場崩潰有關的不良貸款(永遠不會償還的貸款),因此為「新三樣」的擴張投入資金。房地產崩盤會導致地方經濟萎縮、消費者需求遭抑制,並加劇地方政府自身的債務危機,因此地方政府同樣需要替代項目來維持自己的經濟運轉。中國各地政府正像淘金熱一般湧入「新三樣」。中國中央政府官員在1月警告說,「盲目」投資會導致這些行業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超過60萬家,光是2022年就增加了40%(新成立23.94萬家公司)。這些公司大部分都會倒閉——中國的電動車銷量已經開始下降。當局即將出手遏制盲目擴張。債務推動的產能過剩怪圈現在也出現在「新三樣」上面。

    中國製造業產出正在萎縮(已經連續收縮4個月)。產能過剩引發價格戰、造成通貨緊縮,而這問題已是非常嚴重。根據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2023年12月的數據,中國太陽能總裝機容量(900GW)是全球預期需求(300GW)的3倍。預計到2027 年,中國電動車電池產能將達到全球總需求量的近4倍。

    同時,中國的國內市場並沒有擴大。儘管太陽能發電量在全球範圍佔據無可比擬的主導地位,但到2022年,太陽能發電僅佔中國發電量的4.7%,而化石燃料則佔據70%。

    這些驚人的數字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之荒謬。作為一個全球體系,資本主義已走入死衚衕。生產資料私有制和民族國家是資本主義的基礎,而這兩者起到的作用全然反動、窒礙經濟發展。資本主義無法運用中國日益增長的生產能力,以作為綠色轉型的一部分,而綠色轉型已經是迫在眉睫、關乎人類生死存亡。相反,全球資本主義正越來越多地以「國家安全」為由建立壁壘。習近平政權與美國正試圖超越對方。

    中國國內市場需求不足,意味著製造業更依賴國外需求。去年,國外需求佔製造業活動的57%。但出口正受到疲軟的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中美冷戰)所擠壓。2023年,以美元計算的中國出口額較前一年下降4.6%、降至3.38萬億美元。

    今年,全球情勢看起來更加黯淡。中國經濟的一處亮點——電動車及汽車出口,恐將遇到外國政府越來越大的阻礙。去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中國向海外出口了414萬輛載客車,而日本則出口了398萬輛)。

    但在10月,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出口發起「反補貼」調查,擔心中國電動車出口將壓垮福士汽車(Volkswagen)和雷諾(Renault)等歐洲本土汽車巨頭。這一調查會在2024年底作出裁決,並可能將觸發新一場重大的貿易戰。法國馬克龍政府被視為歐盟調查的主要推動者。因此在1月5日,中國政府對法國干邑白蘭地發起「反傾銷」調查,以此警告法國。

    同時,今年是美國的大選年。目前,前總統特朗普在大部分民調中領先拜登。即使特朗普沒有在11月勝選,隨著大選的升溫,民主、共和兩黨陣營的反中言論恐將激增。

    在中美帝國主義權力爭鬥之前的時代,美國總統候選人攻擊中國的言行很大程度上只是作秀,不會成為認真的政策。但如今世界已經改變。針對中國的新制裁措施、金融管制和貿易保護主義不僅是可能,而且是極有機會出現的。不是只有美國、歐盟政府對中國出口建立貿易壁壘。印度已經針對中國太陽能模組徵收關稅。而土耳其也對中國電動車徵收額外的40%關稅。

    工資下滑

    對於中國經濟與習近平政權來說,2023是災難性的一年。但2024年的情況已逐漸變得更糟。自2022年底的短暫運動以來,尚未再有任何重大抗議震撼中國。當局的逮捕浪潮摧垮了這些抗議,但習近平殘酷的清零政策在此之前就已經土崩瓦解了。然而,如果就因此斷定中國政治「穩定」下來了,或群眾已經被「擺平」了,則大錯特錯。

    在冰山之下,社會不滿的暗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強烈。在社會各階層中,中共政權的權威急劇下降。不僅是資產階級,可能大多數民眾都認為中共的官方數據和經濟宣傳是個拙劣的笑話。

    根據官方數據,中國的GDP在去年增長了5.2%。這將是除了疫情爆發的兩年(2020、2022)外,自1976年以來的最低增長率,但即使這個數字也是假的。這是出於宣傳目的操弄數據的典型事例。由於缺乏可靠的經濟數據,準確的分析不可能實現。但面對樓市崩盤的事實,中共的數據如何自圓其說呢?該部門經濟總產值雖較3年前的30%低,但仍佔23%。

    相反,「新三樣」佔經濟總量僅3.5%。正如《經濟學人》雜誌於2023年12月7日所指出:「即使「新三樣」每年增長20%,也無法彌補因房地產低迷而導致的GDP損失。」

    這本全球資本家的喉舌刊物還指出:「新三樣也不如房地產部門的勞動密集。房地產產生了藍領工作(營建者)與白領職業(房屋仲介與銀行人員)的有用結合。」

    換句話說,中國的失業危機將會變得更加嚴重。上述所作比較表明,中共政權聲稱經濟增長「5.2%」,但其說法存在根本性的自相矛盾。研究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估計中國2023年實際經濟增長率約為1.5%。該報告的論據很有說服力地指出官方GDP數據「與過去一整年的萎靡情況及相應的決策不相符」。

    因此,就連國際資產階級機構也越來越多地批評中共作假數據。中國人早就意識到數據作假的問題。許多人會說經濟沒有增長,事實上經濟正在「衰退」。路透社於1月18日報導中,引述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朱天的話說:「我們正處於經濟衰退中。如果你和10個人交談,7個人會說我們今年過得很糟糕。」

    各個經濟部門的工資水平都在下跌。即使在「蓬勃發展」的電動車和太陽能產業,也存在一些有關裁員和欠薪的糾紛。與此同時,傳統的燃油汽車行業已經開始大裁員。放棄在外地打工、返回家鄉的農民工人數創歷史新高。抑制中國消費需求的主要因素,正是實際收入下降,而非「信心」低迷這樣的模糊說法。

    《南華早報》於1月20日的報導中,引述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前院長姚洋的話,指出需求不足的問題「嚴重」、「過去3年需求零增長」。他和許多其他中國經濟學家主張「需求面改革」,例如正如許多西方經濟體和香港那樣,向消費者提供直接補貼,而非中共目前即使市場已經飽和、但仍提高產能的刺激措施。在先前的文章中,我們已經解釋道,為何中共政權對這種「需求面」實施的刺激特別警惕。

    去年,由於零售業衰退,家樂福和步步高等大型連鎖超市關閉了數百家分店。地方政府的債務危機,也對大量公務員進行減薪、削減獎金。欠薪問題也引發了數十起抗議。

    根據線上招聘平台「智聯招聘」的數據,2023年第四季度,38個核心城市的薪酬平均下降1.3%,這是薪資連續第三個季度下降。報告顯示,北京的薪酬較去年同期下降2.7%,廣州的薪酬較去年同期下降4.5%。年輕人和畢業生的薪酬下降幅度更大。

    向「負面消息」宣戰

    中共政權宣傳的經濟數據掩蓋現實。令人尷尬的經濟統計數據(例如青年失業率)被封殺。去年12月,經過6個月的審查後,政府恢復發布16-24歲青年失業率的數據,報告稱失業率為14.9%。但官方更改了統計方式,將學生排除在外,然而許多學生之所以選擇繼續學業,就是因為他們找不到工作。

    操弄經濟數據可謂中共長期的傳統。已經去世的李克強於2013年至2023年擔任中國總理,曾著名地表示:中國GDP數字是「人造」的,因此不可靠。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表示,中國的實質GDP可能比官方公佈的數字低20%。

    自2020年以來,官方GDP數據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愈加拉大。習近平政權需要展現有關經濟實力的另類敘述,以應對外部(加深的地緣政治爭端)及內部威脅(國家機器內部權鬥,可能爆發的群眾起義) 。正如經濟學家埃斯瓦爾·普拉薩德(Eswar Prasad)所言,我們現在正遭到「不現實的正面言論」轟炸。

    隨著過去3年危機的加深,國家對經濟相關信息的控制變得更加廣泛。12月,微博警告用戶不要發佈有關經濟的負面內容。包括劉紀鵬、洪榕在內的幾位著名經濟評論員,都在社交媒體上被禁言。

    如此的宣傳和審查,進一步削弱了中共政權在公眾當中的權威。網絡上的嘲諷迫使中共當局刪除了一些自己的宣傳文章。 2月2日,《人民日報》的人民網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因引發眾多嘲諷,相關話題標籤被移除。該篇報導是對德國某毛派小黨的成員、來訪政客科佩(Renate Koppe)的採訪,她荒謬地聲稱「整個國家都洋溢著樂觀向上的氛圍」。

    同時刪除的還有一篇2016年的文章,該篇文章預測中國將從2024年開始進入「高收入」階段——《人民日報》抱怨該文章被一位微博用戶「惡意分享」,因為那名用戶說這篇文章將使他「找到一個開心過大年的理由」。

    連鎖危機

    中國房地產泡沫在3年前就開始日本式爆破。危機鏈條的下一個環節是地方政府,其巨額債務問題去年已眾所周知。到2023年下半年,危機已蔓延到影子銀行領域,該領域與房地產行業和政府表外投資工具有著密切聯繫。1月5日,包括金融巨頭中植在內,多家信託公司向北京法院提交破產清算申請,就證明瞭這一點。

    法庭文件顯示,中植的總資產僅2,000億元人民幣,負債高達4,600億元。影子金融是指以較高利率進行風險較高的貸款,並在傳統銀行業之外開展業務的公司。因此,它們受到的監管程度不及傳統銀行。來年,影子銀行部門恐將發生更多動盪。

    中國危機鏈條的下一環,恐怕是傳統銀行業。不排除下一時期可能發生全面性金融危機。去年,我們看到在中共的指令下,最大的國有銀行出手接管或拯救了數家地方銀行——特別是河南、內蒙古和遼寧,這些省份受房地產危機衝擊最為嚴重。有報道稱,大型國有銀行自己的資產負債表已然承壓,因此越來越不願意接管或救助地方銀行。

    此前,我們和許多其他評論人士一樣,曾認為2008年美國那樣的金融崩潰較低機會在中國發生。這是因為,中國政府對銀行系統的控制力要比美國大,這意味著當局可以通過不斷的金融伎倆,將這些財務損失從銀行體系的一方轉移到另一方,從而吸收更大的財務損失。但當前日本式的內爆持續越久、越深度,中國金融當局實施這種伎倆就越難。

    近期事態發展表明,幕後的恐慌日益加劇。其中包括中國3家所謂的資產管理公司(這些「資產」實際上是先前救助所累積的債務)併入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投公司),而中投公司旗下資產規模達1.35萬億美元。這一合併或將導致這些實體內部的損失不斷增加。這只是中央財政部門看起來正進行的其中一項重大改組,從而加強中央集權,而習近平正是在去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曾透露要加強中央控制。

    「國家隊」歸來

    最近為重振中國基本上死氣沈沈的股市而採取的政策,進一步表明存在嚴重的情況。 2月7日,易會滿被免去中國證監會主席職務,由吳清接任。易會滿是連續第三名被解職的證監會領導,所有這些被解職者都成為了股市巨虧的替罪羔羊。

    在吳清上任的同時,政府宣佈了一系列新的刺激措施,其中包括據報用來救市、即將設立的2萬億元人民幣基金。股市市值自2019 年以來已減少一半(損失達42萬億元人民幣)。因此,在2015-2016年市場與貨幣危機中聲名鵲起的「國家隊」再次被動員起來,為股市「護盤」。

    但這次情況不同。股市下跌反映的是,房地產泡沫破裂引發的更廣泛的通貨緊縮危機。「投資者」對於習近平及其經濟團隊夠解決經濟危機的信心崩塌,也加劇了這一危機。2015年,在金融投機失控之後,股市更接近傳統意義上的的「調整」。

    中共似乎不僅將暴跌的股市視為額外的經濟威脅、加劇通貨緊縮壓力的因素,還將其視為或將產生政治影響的「穩定」問題。《外國人看中國(Sinocism)》創辦人兼編輯畢曉普(Bill Bishop)談道:「調集如此多的資本帶有絕望的味道,這讓我想到政策制定者是否在擔心一些大型機構可能面臨巨大損失的風險。」

    中共高層癱瘓的一個跡象是,本應在2023年底召開的三中全會被延後多時。迄今為止,尚未宣佈任何開會日期。三中全會每五年召開一次,傳統上當局在會上公佈新的重大經濟政策。三中全會的謎團顯現政權內部存在嚴重分歧,或可能是擔心如果會議上缺乏「新點子」的話,會進一步加劇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正在侵蝕中共政權的基礎。2022年的群眾抗議浪潮正是普遍不滿的第一個警號,此種不滿或將會在下一時期再次蔓延到街頭。在當今經濟狀況迅速惡化的情況下(包括年輕人真確陷入絕望境地),下一次抗議的爆發無論何時發生, 民眾對經濟狀況的不滿都有機會與政治變革的訴求相結合。

    如果中共政權以鐵拳鎮壓抗議(這是其默認反應),有可能會引發更大規模的反擊。習近平的親信認為,習近平一人獨裁是拯救中共統治、避免其內部瓦解與革命威脅的唯一途徑,但他的個人獨裁統治也同樣可能 會引發這些後果。

    由於所有抗議都不合法、工人罷工必遭鎮壓、不隸屬中共的任何政治組織都被取締,中共獨裁當局缺乏資產階級「民主」政權所有的彈性。這些「民主」國家的制度有許多「阻尼器」,比如更開放的媒體和社交媒體、至少在明面上有「反對派」的存在,而它們可以延後政治危機發展為全面革命挑戰——但即使這些手段也並不可能永遠奏效。

    由於中共獨裁設下的巨大障礙,就像1989年那樣,一旦群眾關鍵地對警察鎮壓不再恐懼,任何一場新興的中國群眾鬥爭浪潮都可能具備革命性。

    一項在柏林牆倒塌後不久的東德所進行的民調顯示,3/4的人們表示他們沒有預計到柏林牆轟然倒下。2022年「白紙」抗議的一個重大結果是,許多參與者表示,此前他們沒有意識到有這麼多人對現況同樣憤慨。在中國,隨著中共的統治越來越迷失方向,我們正進入一個新時期,將會充滿著震撼且不可預見的發展。

    組織起來,共同行動,為社會主義而鬥爭!

    最新消息

    同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