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9日
More

    政府在私人補習問題上180度大轉彎

    但誰會從中受益呢?

    朱工 中國勞工論壇

    一所住宅樓7層的電梯間,兩位母親在輕聲交談。電梯門打開,一名外賣員匆匆從兩人中間擠過,循著一個不太顯眼的指示牌,走進一間在白天幾乎不會關門的住戶。進門後可以看到,整間房屋被半透明玻璃分隔成若干隔音房間,可以容納2-10人不等。這些玻璃間里,有教師正在白板上作板書。門口的沙發上,一名負責人正熱情地對面前帶著14歲男孩的母親說,數學老師的暑期課表快要排滿了,需要抓緊機會報名一對一課程;而沙發上的牌匾上卻表明這是一所「藝術培訓」機構。2024年夏季,這樣的場景出現在中國各個城市的「地下」教培機構;時隔3年,官方對教培的打擊逐漸放鬆,教培從業者正在從地下轉為地上、再次活躍起來。

    2024年2月8日,教育部官網發文《校外培訓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將對學科類教培的「禁止盈利」政策改為「應當依法實行政府指導價管理」。7月底,新東方、好未來等中國龍頭教培企業公佈了2024年第二季度的財報:3月至5月的業務收入比上一財季增長近50%。8月3日,國務院發佈了二十項促進服務消費的措施,其中教培作為11個重點領域之一,被提到要提供「高服務質量」釋放服務消費潛力,以提振疲軟的內需。新政策發佈後,新東方港股大漲,最高漲幅近14%。這些都是明確的跡象,顯示由於政府態度的徹底轉變,這個曾經被取締的行業正強勁復甦。問題是政府為何這樣做,以及誰會受益?

    「雙減」到「促進」,過街老鼠到救命稻草

    提到促進教培,我們必須回顧並對比三年前發佈的「雙減」政策,即令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減輕作業負擔」、「減輕校外培訓負擔」政策(主要是第二條)。政策發佈後,全國範圍內的教培公司被要求轉為非盈利機構,許多依舊進行文化課培訓的教培機構遭到查封。市值近萬億、吸納近千萬就業人口的教培行業在這一禁令下崩塌,數百萬從業者失業。剩下的從業者不得不換上「思維訓練」、「藝術培訓」、「公務員考試培訓」的牌匾,冒著高額罰金的風險偷偷組織文化課補習,而許多地方政府甚至利用公安掃黃打非隊伍對此進行查處;而大型教培上市公司在股價紛紛暴跌之下,則把主營業務轉向信息化科技產品(基於過去組織信息化遠程教育平台的經驗),新東方甚至組織前教師們直播帶貨。

    2018年起,中國開始實行中考「五五分流」,這意味著一半的學生無法升入普通高中,只能進入教育資源匱乏的職業中學。中國存在嚴重的系統性職業歧視和對勞工權益的壓迫,致使中考(2018年之前是高考)成為大逃殺遊戲,每個家庭都不願讓自己的孩子「被淘汰」進入職高,因而紛紛將更多的錢投入子女教育。正是在這種恐懼的推動下,教培行業在中國迅速繁榮。2021年,中共當局面對連續4年的出生率降低,認為消除作為生育成本里第二高部分的教培支出可以提升出生率(當然,他們不想也不能大幅降低房價),不惜親手摧毀教培這一「朝陽」行業,堅決推出「雙減」政策。儘管中共中央從未公開將「雙減」與提高出生率直接掛鈎,但在內部文件中強調了「雙減」對提升生育率的重要性。例如平頂山市的一份政府報告《提升全市生育水平促進人口均衡發展》中就明確表示要「嚴格落實雙減政策」。然而三年過後,事實證明,出生降低根源在於更廣泛的資本主義危機和父權制壓迫,絕非通過「雙減」禁止教培就能輓救的,出生率依舊保持斷崖式下跌。

    到2024年,教培行業的地位從被視同掃黃對象被嚴厲打擊、到被抬高為拯救經濟的重點項目,不由令人咋舌,彷彿2022年底在新冠封控政策上的180度逆轉再次上演。而這樣的逆轉對於好大喜功的習近平政權來說,一定是面臨緊迫危機的情況下不得不做出的改變。如果說2022年的群眾運動是「政治威脅」,那2024年當前的危機就是「經濟威脅」。房地產泡沫的破裂令地方政府陷入嚴重的債務危機,財政收入也因消費疲軟而下降。中國無力支持房地產市場,在新冷戰局勢下,出口也愈加艱難。因此即便這可能進一步導致出生率下跌,教培行業作為內需消費市場上曾經的大市值行業,成為中共為嘗試提振經濟病急亂投醫下的救命稻草。

    市場化教育:教育不公與內卷製造機

    20世紀90年代,資本主義在中國徹底復辟。由於在教育事業上的經費投入嚴重不足,中國政府便在教育界推行「財政視角」改革。從此中國的教育逐漸走向市場化,而這個市場最核心的產品就是高考得分技巧。儘管高考存在諸多不公(如升學率低、對北京上海考生的優待政策),但它依舊是廣大學子接受高等教育、進而選擇更體面工作的唯一途徑。因此,應試技巧的培訓取代了發展現代化的教育,成為教培機構的賣點,甚至誕生了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這樣「奧斯維辛集中營」式的高考工廠。儘管自2001年以來,中國一直試圖進行「素質教育」改革,但除了北京等少數地區,在中國成長的讀者一定對恐怖的課業壓力心有餘悸。

    教育市場化另一怪狀則是,教材亦越來越對自學者不友好:既富於冗雜無序與故作高深晦澀的內容,也缺少足以囊括考試範圍的概念和例題。因此中國的教育教學嚴重依賴校內外教師對教材的詮釋和補充,教培機構便借此提高自身價值。學生家庭在教培機構上的投資越多,學生越能在高考中拿到更多分數;富裕家庭學生與寒門子弟的分數差距再難以通過天分與刻苦彌補。許多研究者的調查顯示,高校學生中來自貧窮家庭的比例在逐年降低,「寒門再難出貴子」這一話題也對中國社會觀念產生強烈的衝擊,階級固化的概念首次通過教育機制傳達給中國民眾,成為許多青年覺醒政治意識的起點。

    在中國施行「雙減」的三年間,教育不公現象反而加劇。北京大學7月份的一篇分析文章發現,「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收入分布前20%的家庭在教育上的經濟投入和學生的學習時間沒有發生顯著變化。這些富裕家庭有足夠的資源和渠道繼續為子女提供校外的優質教育,比如通過地下教培市場的一對一輔導。而另一篇調查則顯示,2008-2018年間推行「減負」以來,收入分布前10%家庭的學生平均高中升學率上升了5.3%,教育支出增加了67%,每周學習時間增加了10.37小時;反之,收入處於後10%家庭的學生平均高中升學率下降了9.3%,教育支出減少了21%,每周學習時間減少了9.19小時。這無疑說明「雙減」政策反而進一步集中教育資源於富裕階層,加劇了教育不公。社會主義者既反對虛偽的「雙減」政策,也反對促進教育市場化。

    而2024年「雙減」政策被重啟教培市場的新政策取代後,學生的課業負擔和家庭教育支出負擔必然再次加重;隨著新一輪的內卷的開始,中等及以下收入家庭將再次面臨深重的困境。

    教育公有化的替代方案

    我們唯一能接受的方案是將教育行業公有化。我們要求將一切教培公司和學校、教育系統收歸公有並由工人階級進行民主管理。大型教培公司擁有經驗豐富的師資力量和先進的信息化教育平台,即使是傳授應試教育技巧,其教學成效與覆蓋面積也比學校系統高出許多;而僵化的學校教育系統里,年輕的教師即使在大學接觸到前沿的先進教學理念,也沒法在僵化的應試系統里發揮出來。因此,將現有的教育資源收歸公有並進行整合,交由教師、學生、家長、社區組成的委員會進行民主的管理和分配,可以讓學生公平地享受優質、科學的教育資源,從而減少課業壓力、自由全面地發展個人天賦。屆時,教師的工資待遇也將得到改善,壓力將減輕,能夠專注於提升教育能力並因材施教;免費的義務教育將延長到更長的學制,減輕學生家庭的負擔。

    然而,教育公有化目標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不可能實現。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決定了包括教育在內的一切資源向富有的資產階級以及有很多人脈的群體集中,搖擺不定的改良政策只會加劇這一問題;腦體勞動職業之間巨大的待遇差異也是作為分化勞動階級、促進內卷的手段而人為創造出來。要真正實現教育公平,必須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束縛、實現社會主義,才能令教育體系以公共利益為導向,使教育不再是賺取暴利和篩選階級的工具,而是引領人類實現自我、發展社會與科技的基石。

    組織起來,共同行動,為社會主義而鬥爭!

    最新消息

    同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