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退保只是消滅貧窮的第一步
帕莎 社會主義行動
踏入2016年,全民退休保障的爭議成為了香港的一個政治炸彈。自梁振英政府進行新一論的退保諮詢,經已面對廣泛社會的口誅筆伐與抗爭行動,但這場鬥爭需要透過清晰的訴求組織起來。《社會主義者》在此討論我們對全民退保鬥爭的立場。
在巨大的社會壓力下,政府終於在十二月推出「退休保障諮詢文件」。在文件中,政府提出了「不論貧富」和「有經濟需要」兩個方案,而兩者的退保金額皆為每月$3230。其中,「不論貧富」是指無任何審查的全民保障,而政府的方案中指出要增加4.2%利得稅或開徵其他稅項來維持。至於「有經濟需要」則是指需要進行入息及資產審查,單身長者的資產限額(包括儲蓄)為$80,000,夫婦二人的資產限額為$125,000,假若采納這個方案則只需像徵性地將利得稅調升0.4%。
實際上,政府早已對全民退保抱有預設立場,與其說是個諮詢,更多的是在嘗試污名化全民退保。政府不諱言道,要「維持現行稅制和稅率」,而「引入『不論貧富』方案需要大幅加稅甚或開徵新稅種,都會偏離香港一直奉行的低稅率制度」。但香港的利得稅是全世界發達地區中最低的,只有16.5%,就算增加4.2%的利得稅,稅率仍然是英國的水平,甚至比美國(35%)、日本(38%)還要低,難道這些國家沒有「競爭力」嗎?簡單來說,就是政府寧可犧牲所有老百姓的生活,也要反對加稅以保護資本家的利益,當然這亦是要推動各財團已經染指的老年服務之私有化。政府更花大量篇幅推算民間社會的全民退保方案,指全部方案都會在五十年內出現赤字,用來藉詞反對全民性的養老金制度。
現時香港並沒有一套公共的全民性退休保障制度,以保障所有勞動者的晚年生活。全民退保的討論可以追溯到六十年代,但一直被商界阻撓。直至1995 年,立法局通過私營的「強制性公積金」,並在2000年12月正式實施。雇主及打工仔要每個月將工資的5%作為強積金供款,並交由私人銀行或基金管理人與自由市場中投機博弈。由於資本主義市場是充滿波動與危機,尤其是自全球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後,勞動者的強積金往往蝕本,單在2008年就錄得了平均25.9%的虧損,而在2015年間每名打工仔的強積金就平均蝕了近萬元。勞動者只能於65歲後領取金額時往往不足以應對退休生活,但負責管理基金的銀行或金融公司無論升跌卻都穩賺管理費!與其說強積金是工人們的退休保障,不如說是資產階級政府對銀行金融界的利益輸送。況且,強積金也沒有包含外勞或者全職家庭主婦,導致貧窮長者中大多數都是女性。
香港資本主義制度下,貧富懸殊日益嚴重,官方貧窮線下有超過一百三十萬貧窮人口,貧窮率達18.5%。而當中比例最高的年齡組別就是65歲以上的長者,全港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就是生活於貧窮之中。政府的貧窮線訂立之低(單身人士的貧窮線為$3600),令到實際的貧窮問題被嚴重低估,許多低收入的長者都「被富裕」起來。解決年老長者的生活保障已經是破在燃眉的問題。
不計算強積金,現時港府提供給所有長者的社會保障就只有「高齡津貼」(俗稱生果金),凡年滿70歲以上的長者可以領取$1180的生果金(這個名稱就是戲稱金額只足夠買水果之用),而65到70歲的長者甚至要通過入息及資產審查才可申領。至於通過入息及資產審查的70歲以上的長者則可以領取$2390的「長者生活津貼」。但這個金額根本不足以應付退休長者的基本生活,難怪香港仍然有許多老年人需要倚靠拾荒或從事低收入工作維生。要消滅老人貧窮,我們必須為全民退保鬥爭作為開始。
全民退保只是消滅貧窮的第一步,至於錢從何來的問題,可以參考我們另一篇文章《全民退休保障──錢從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