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充分、均衡的教育投入才能避免慘劇再次發生
王林宇 中國勞工論壇
早在2014年7月,新華社旗下的《半月談》就曾報道過,河北順平縣的一所小學由於人數過多,課間禁止學生到教室外玩耍,以免發生事故。但近日的一次事件似乎說明連如此嚴格的管理方法都「不夠用」了。3月22日,河南濮陽縣第三實驗小學的學生在上廁所時發生踩踏事故,造成1死21傷,其中有5人重傷。這些學生一般不超過12歲,死者只有7歲。
該校有1704名學生和67名教職工,但只有男廁兩間、女廁三間總共39個蹲位;通向二樓廁所的只有一條狹窄的樓梯,慘劇就發生在這裡。在當天考試前,學校只留下10分鐘活動時間,大量學生急忙上廁所,不發生事故才是偶然。政府要求小學平均每個班級不超過45人,一所學校最多只能有1350名學生,事發學校遠遠超過了標準,蹲位數量更是不到標準的一半。
學校超負苛
當地官員告訴媒體,城區學校像這樣超負荷運行是普遍現象。另外也有媒體指出,該小學連操場都沒有,只有教學樓前一片狹小空地供學生課間活動。可以想見,這次事件之後,該校學生可能也要面臨課間禁止到教室外玩耍的命令。根據目前的數據,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7.35%,但小學教育城鎮化率達到了69.4%,初中則高達83.71%。學生向中小城市、縣城和鄉鎮中心集中造成公共教育資源捉襟見肘,在中西部尤為嚴重。
在去年7月的國務院新聞發佈會上,教育部官員說,全國超過56人的中小學班級有四分之三位於中西部城鎮。根據《澎湃新聞網》報道,去年夏天開學時,海南儋州市的一所小學因新生過多,不得不臨時修建簡易教室。
城鄉教育差距是這一現象的最主要原因。全國超過一半的農村小學教師要教授兩門及以上科目,不到60%的農村小學能夠開設英語、科學和體育等科目。農村學校的低收入導致優秀教師流失。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曾抱怨說:「農村沒有好教師,好教師都到北京、上海、深圳去了」。家長為了讓子女得到更好的教育,不得不把他們送出農村。同時,地方政府盲目關停、合併農村學校的政策正在加劇這一過程。2013-2015年間,雖然義務教育在校生人數增加了200萬,但學校卻減少了2.3萬所。被關閉的大多是鄉村學校,學生如果不轉到城區或者較為發達的鄉鎮讀書就只能輟學。另一方面,城鎮化和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也將許多學生帶入城市。
擁擠的校園潛伏著隱患,同時也在日常造成教育不公。發生踩踏事件的小學師生比為1:26,而上海的平均數字是1:12。學生過多、教師不足勢必影響教育質量。有些學校應顧不暇,只能求助於家長,例如讓他們在孩子的每份作業上簽字以達到監督的目的。對於佔義務教育在校生總數六分之一的農村寄宿生來說,生活指導的缺失更加嚴重,或者說根本沒有。不管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上,僵硬死板的規訓體制只會導致和加劇學生的厭學情緒與不當行為。
如何避免悲劇再生?
社會主義者支持家長和教師以抗議和罷課的方式要求政府增加落後地區的中小學教育投資,而不是把資金和土地投入只會增加泡沫的盲目建設、普通勞動者買不起的昂貴商品房以及軍備競賽和維穩。學校應通過獨立、民主的教師和家長民主機制下決策與監督下,根據需要增加教職工和教室、宿舍、操場、圖書館等設施,為教師提供定期培訓,讓學生可以在住所或者父母工作地附近接受優質、全面的學業教育和生活指導。為了向擴充教育事業提供足夠的資金,我們支持向富人加重徵稅,乃至將銀行和大企業收歸公有,交由工人民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