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自殺、學債與貧窮
麗芬 社會主義行動
「狀元」、「尖子」等字眼,每縫七月考試放榜都會遍佈報章頭條,彷彿正在告訴我們這些「菁英」的出類拔萃就是未來社會的典範。灌輸式教育制度生產這一小撮「菁英」,同時也製造了為人垢病的學習文化。學生創意思維被扼殺,學習態度往往被動,變成考試機械。香港商業化和私有化的教育制度令學生面對重重考試功課壓力、債務纏身,「精英教育」和巿場主導排除學習能力和經濟能力較低的學生,扭曲平等教育的原意。資本主義制度令社會裹足不前,學生在這制度下成為犧牲品。
巿場化與學生自殺率飆升
香港青年協會最近訪問了3,000多名中學生及大專生,發現有超過一半人有抑鬱的情緒問題,平均每9.3日就有一宗青年自殺個案。政府自2004年開始推行TSA系統評估,社會一直存在極大反對聲音,家長指TSA令學生不停操練試題和加大考試壓力,有研究更顯示因此而造成的幼稚園、小學和中學生每週平均學習時數增至62小時。
林鄭政府漠視社會反對TSA的聲音,重推小三TSA考試,目的是利用高壓考試制度將學生分成不同階級,並且迫使學生在課外參與私人補習,促進每年數十億元的補習市場獲利。
教育開支不足
香港擁有龐大盈餘,但是投放在教育上卻非常吝嗇,教育佔政府的總開支由2008年的24.7%下跌至現時的17.8%。教育佔本地GDP的比率上更是只有可憐的3.3-3.4%,對比起英國和芬蘭等歐洲國家的5.4-7%,香港教育只能與危地馬拉、毛里裘斯等國家齊名。
每年大學的資助學位只有15,000個,只是報考人數的一半,令未符合條件入讀資助學士學位的學生「被迫」走向自資院校市場,承受昂貴的學費,經濟能力有限的學生只能借貸求學。但從各大專院校的財政報告顯示它們每年盈利達數億元以上,根本與「學店」無異。教育質素遠高於香港的國家如芬蘭、德國都提供免費教育,實行小班教學,其他歐洲國家如瑞典、丹麥的大學教育也是全免學費。這都能提高教育質素,並保障每名學生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
中小學教育私有化
除傳統資助學校外,政府實行另有一種名為直接資助計劃(直資)予私立學校發展,直資學校現時在港共有61間。過去數十年,傳統名校紛紛轉為直資,覬覦其可享有收生和索取學費等自由。直資學校每年學費可由9,000元至超越100,000,這根本完全脫離一般基層家庭可以負擔的水平。可見私有化的教育制度扭曲平等教育的原意,變相教育成為富裕家庭才可承擔的權利。
「國際學校」數目上升
去年,「國際學校」數目達到51間,當中有15間收錄本地學生數目多於政府規定的三成上限,更有學校的本地收生佔總學生的七成以上,這教人質疑「國際學校」的定義。「國際學校」的本地學生比例上升,這與「國際學校」有更大的教學自主權和不用跟隨本地學校嚴苛的教育制度有關,但「國際學校」學費卻絕非一般家庭可以承擔,能入讀的學生非富則貴。而政府一方面向外宣稱本地學生數目不斷減少而合理化其「殺校」政策,但卻不願推行小班教學。
香港政府實行新自由主義,大力削減公共教育開支,為大財團的私有化和巿場化舖平道路,基層巿民接受教育的權利被剝奪,自然製造跨代貧窮,學生自殺數字飆升等社會危機。社會主義者認為只有透過群眾抗爭,反對教育私有化及商品化,要求取消所有學債,將教育全面公共化,大幅增加教育資源,讓所有學生免費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