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7日
More

    德國:柏林圍牆倒塌25週年祭

    25年前的11月9日,群眾革命運動推倒柏林圍牆

    Robert Bechert,工人國際委員會(CWI)。作者1989年時居於柏林

    1989年柏林圍牆的倒下,無數民眾視之為民主權利的偉大勝利,並當之無愧地大肆慶祝。然而,官方25週年的紀念活動卻由反社會主義輿論所主導。政府力圖掩蓋當年的事實真相:起初,是親社會主義的革命運動打開了柏林圍牆。直到後來,對資本主義的期望和幻想才主導了東德的示威活動。

    當然,無人能否認,推倒柏林圍牆的,是東德人民發動的一次群眾革命運動,贏得了周遊世界的權利(有錢的話)。然而,官方輿論湮沒了一個事實:發生在89年秋天的這次運動,起初充滿了革命性,並擁護社會主義。官方輿論將之說成,從一開始,示威者的目的就是通過與西德統一來恢復資本主義。

    因此,德國現政府的中央網站聲稱:「數以萬計的和平示威民眾在1989年推翻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的統治。他們推倒了柏林圍牆,為德國統一鋪平了道路。他們嚮往自由的勇氣,亦是追求未來的勇氣。」

    國際上,資本主義政府為了在圍牆倒下的週年紀念收割政治資本,表現得自己是站在民主和出入境自由的一邊。這是徹頭徹尾的偽善。無論是資本主義統治者,還是當年的斯大林式政權,只要符合其自身利益,它們就會予以支持,並且與獨裁政權結盟。

    西德1955年加入北約組織(NATO)之後,當時的波恩政府樂於同葡萄牙的軍事獨裁政權結盟。直到獨裁政權被1974年革命推翻,結盟才得以終結。至於所謂的自由旅行,它正在從多方面加以限制,只有有錢人才能自由出入境。在國際上,簽證限制正變得越來越嚴苛。歐盟一直致力築起「歐洲堡壘」,柏林圍牆由 - 橫亙於歐洲東部與南部之間的 - 新障礙所取代。同時,美國政府也不斷收緊其與墨西哥的邊境管控。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維持有殺戮地帶的可怕邊界,異化了千萬群眾,因而讓西方列強將「社會主義」國家描繪勾勒為用暴力禁錮人民的國家。

    berlin wall 2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非資非社

    起初,人們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的創立充滿熱情。一方面,這反映出自二戰結束後,德國境內旋即出現的對於社會主義理想的廣泛認同現象。當時的西德明顯具資本主義特徵,並且在經濟及國家的重要公職裡都充斥著大量的前納粹分子,相比較而言,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最初則顯得更為「反法西斯」,更加「進步」。由於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的支持度高,因此當時容許人民與兩國之間出入境。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雖然不具資本主義的經濟特徵,但也並非社會主義民主政權。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效仿斯大林式政權建立,由一批官僚精英掌控。這政權殘酷鎮壓1953年的工人起義,又持續不斷打壓嚴厲批評政府的異見人士,從中可見其性質。這令越來越多的人搬到西德,東德政府遂在1961年修建柏林圍牆,阻隔德國境內的人員遷徙。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但是,如同其他斯大林式政權那樣,自上而下的官僚體制扼殺了經濟發展。於是,國際上,這引致了20世紀80年代斯大林式國家的危機,尤其是當時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試圖推動改革,刺激了由下而上的運動。事態發展對於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和其他國家均產生了重大影響。隨著20世紀80年代後期前蘇聯發生的變化,尤其是對公開辯論較為寬容,成為諸多斯大林式國家效仿的模樣。然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的極權領導層卻極力反對。

    1989:革命爆發

    89年運動的導火索之一,是東德政府操控了當年5月份的地方選舉。示威就此開始。與此同時,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先後開放了西部邊境,讓人民突然有機會離開東德。對於生活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的人們而言,與其他斯大林式國家居民的顯著差別在於,任何來到西德的東德居民可以馬上獲得公民身份,並且享受一切福利待遇。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離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許多人開始討論他們究竟應該離開這個國家,還是應該試圖改變這個國家。大多數人選擇留了下來。

    這就是發生恆常性示威的背景,示威於9月4日在萊比錫首先開始,尤其是在10月初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建國40週年慶祝活動期間的衝突後,示威進一步發酵。及後,一股巨大的力量旋即獲得發展。儘管鎮壓示威加大,示威仍在壯大。但是隨著當權者開始放棄使用武力,示威者變得更加充滿信心。在萊比錫參加「星期一大遊行」的人數,從10月9日到10月23日短短兩星期內,由7萬人躍增到25萬人。

    革命開端的親社色彩

    11月4日,在東德發生了歷來最大規模的單次示威活動,近100萬人參與其中。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人口有1,610萬人,示威規模佔人口比例極重。儘管這次示威活動意義重大,導致了5天後柏林圍牆的開放,但是在官方的報道中卻被輕描淡寫。

    如同柏林居民Zeitung最近描述的那樣:「在官方革命史上,1989年11月4日從未被給予其應有的地位。10月9日『星期一大遊行』因被視為非暴力抵抗的勝利而獲得慶祝,11月9日柏林圍牆的倒塌則因世界歷史原因被載入史冊。還有10月3日這一天也十分重要。但是為什麼11月4日亞歷山大廣場的事件卻在統一德國的記憶中被如此迅速遺忘?」(2014年11月4日)

    官方淡化11月4日的根本原因非常簡單,因為當天的活動除了爭取自由選舉,媒體開放,出行自由和言論自由之外,還要爭取「民主社會主義」。各演講者都發表這些觀點,沒有反對聲音。聯盟的首席發言人之一演員Jan Josef Liefers,發表了具代表性的言論。他說,陳舊的架構無法更新,只能被摧毀。「我們必須為民主社會主義發展新的架構。對我而言,這意味著改變主流與少數派的權力劃分。」

    這觀點並非偶然的。當時的民調顯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的主流民意在某種形式上支持社會主義。現任德國總理 Angela Merkel 當時所屬的民主啟蒙黨(DA)發表的首份傳單,就呼籲「以民主為基礎,構建社會主義社會」。儘管該黨是當時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湧現的新興組織和政黨中最右翼的團體。

    這些廣受歡迎的主張,很接近與托洛茨基及其追隨者倡議的政治革命。托洛茨基及其追隨者們在20世紀30年代,針對當時蘇聯實行的斯大林式統治,首先提出了政治革命的理念。當時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只有少量的工人國際委員會(CWI)支持者,我們提倡通過具體步驟,來實現社會主義的目標。這可以吸引到在其他斯大林式國家,以及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工人和年輕人。

    但是現如今,官方隱瞞了這次革命運動的「社會主義」階段,官方歷史僅關注發生在11月9日的事件,然後就跳到了11月末和12月初,當時東德支持與西德快速統一的呼聲高漲。

    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發生的主流民意變化存在多種原因。當時沒有任何勢力提出建立「民主社會主義」所需的具體措施。邊境開放使許多東德民眾見識到了西德的強大,並且開始質疑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的未來如何。西德吸引之處在於,它當時是世界第三大資本主義強國,而不像葡萄牙或希臘。另外,愈來愈多人視加入西德為踢走腐朽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菁英的最快方式。

    與此同時,當時西德領導人認為這次革命運動是一次威脅,也是一次機會。1989年10月中旬,時任德國內政部長,現為德國財政部長的Schauble告訴《金融時報》記者,東柏林「事態無法控制」有著危險性,以及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發生「動盪」所帶來的威脅。德國資本家也看到了有機會在他們統治下統一德國,並通過擺脫二戰後所受的最後束縛,來加強其國際地位的機會。

    隨著反對東德(GDR)領導人的示威活動不斷持續,愈來愈多東德(GDR)公民用腳投票,事態進一步升級。不久,數萬民眾離開東德(GDR)前往西德。到11月初,這一數字達到每天近9千人。

    11月8日,在超過40萬人參與的萊比錫示威,首次聽到了「德國,我的祖國」的呼聲。不久之後,這一呼聲獲得了更多的支持,西德領導人決定抓住這個機會,促成統一。這一倡議在1990年3月舉行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大選中獲得了空前廣泛的支持,為來年10月份兩德統一鋪平了道路。

    其實,這就是一次權力移交。西德《基本法》規定,一旦德國統一,需要就新的憲法進行討論。這一規定終被放棄。因為德國資本家懼怕新的憲法可能會針對保障社會權益,如同工作、住房等提出要求。

    Berlin Wall 3

    休克療法和德國福利

    相反,統一意味著德國版的「休克療法」:如許多其他前斯大林式國家一樣,急速而殘酷地重新引入資本主義的極大震盪。

    因為計劃經濟瓦解了,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的工業生產在1989-91年間,減少了2/3。工業就業人數從320萬人下降到1992年年中的100萬人。在德國1939年之前的工業中心地帶裡,上演了極速的去工業化進程。

    但是東德與其他前斯大林式國家的不同之處在於,德國的統治階級注入大量資金來換取社會和平。

    自1991年至2013年,德國政府在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投入了2萬億歐元。然而,此舉也未能阻止該地區的人口銳減。該地區人口自1990年來,已經減少了13.5%。除了人口銳減,最新的失業數據顯示,東德的失業率為9%,幾乎是西德失業率5.6%的2倍。同時,今天東德的平均工資水平比西德低25%。人均GDP低於西德標準的30%。

    失業和引入市場帶來的恐慌,結束了具保障的工作和住房。隨後,經費的縮減,導致了東德地區一波接一波的示威活動,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針對失業,以及2004-5年度針對「哈茨4」的社會福利削減的示威。

    對社會主義的持續支持

    過去25年的經歷,並沒有從根本上削弱東德民眾的普遍認同:社會主義勝過資本主義。

    最近,德國名為《Die Zeit》的週刊發佈的一項民調顯示,在過去20年的不同階段中,東西德的多數人均支持社會主義理念,在東德尤為明顯。在2010年,72.8%的東德民眾感覺「社會主義在根本上是一個好主意,只是實施得差」。這一數字僅略低於1991年(兩德統一後一年)的75.9%。在資本主義復辟3年之後,有81.1%的東德民眾認同上述觀點。

    在同一階段,西德支持社會主義的人數顯著增多,從1991年的39.1%,上升到2010年的45.8%。其中最大的增幅出現在世紀交替的2000年,52%的西德人支持社會主義。

    這些數據彰顯了通過社會主義運動改變今日德國的可行性。儘管社會主義對於左翼黨(Die LINKE)而言只是一個模糊的長期目標,偶爾才被提及,但這也是成就該黨成為今天東德最強大政黨的原因之一。目前,左翼黨(Die LINKE)即將成為東德圖林根州(Thuringen)三黨聯合執政政府的首腦,這也是該黨首度領導一個地方政府。然而,這發展並不是爭取更多人支持社會主義的一步,因為左翼黨(Die LINKE)領袖已明確表示,他們要在資本主義體制內運作。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對真正社會主義民主的希望終結。資本主義經濟經歷持續的混亂,必然會引發民眾的思考。這將為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提供肥沃的土壤,並且為改變而鬥爭提供堅實基礎。

    連結:1989:德國 — 街頭上的力量(英文)

    組織起來,共同行動,為社會主義而鬥爭!

    最新消息

    同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