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More

    台灣:國民黨選舉慘敗,政治版圖改寫

    太陽花運動與雨傘革命激起對執政黨的抗拒

    Vincent Kolo與工國委台灣記者

    台灣11月29日的九合一選舉結果,被各界形容為「政壇地震」述。選舉結果對國民黨構成重大打擊,其曾在22個縣市中取得的15席執政權,如今只保住6席。最大在野黨民主進步黨則取得13席;無黨籍人士取得3席。

    這場政治版圖變動對於中共專制政權與台灣資本菁英都深具意義,雙方皆熱烈擁護國民黨總統馬英九,因為他的新自由主義及兩岸經濟整合(此為台灣大企業的主要獲利來源)兩大政策。本次選舉既揭示了對馬英九的親中路線之普遍反彈,也無疑反映了「太陽花運動」的後續效應。無獨有偶的是,中國把伊朗式選舉制度強加於香港,激發了雨傘運動,加強了台灣選民對中共及其盟友國民黨的反感。

    藍營的《中國時報》指出:「國民黨輸到只剩總統府。」選舉結果出爐後,行政院長江宜樺立即請辭,他在今年春天下令警察鎮壓示威者,成為眾矢之的。三天後,馬英九請辭黨主席,並行禮如儀地躹躬道歉。總統大選將於2016年1月舉行,眼看距離只剩一年,本次選舉成績標誌著民進黨屆時或將奪回執政權。這是北京與華盛頓試圖避免的,因為擔憂兩國爆發衝突。

    民調早已預見國民黨會遭受挫敗,但勝負之懸殊卻遠超過權威人士的預測。國民黨的得票率從2012年總統與國會大選時的48.1%,崩盤至今次九合一大選的40.7%。國民黨在此過程中,失守了它昔日北部的權力大本營,包括首都台北與台中市。唯一仍在國民黨控制下的大城市是新北市,現任市長同時也是國民黨「明日之星」朱立倫。雖保他住了職位,卻比4年前少15萬票。

    President Ma Ying-jeou facing the fallout from Kuomintang's defeat.
    馬英九總統因選舉慘敗而辭任國民黨主席一職

    年輕人的角色

    投票率為68%,當中尤以年輕選民投票率特別高,達到78%,此為國民黨潰敗之關鍵因素。在3月反服貿運動後,激進化的年輕人在網上以「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的標語,在網上動員投選。馬英九的支持度本來已經長期低迷,最近微幅提升(!)至11%,但多場群眾示威的確將這股情緒拓展起來,達至要徹底國民黨。問題在於,過去65年來大多數時間都在台灣執政的國民黨(大約前40年是一黨專政),還有辦法復原嗎?

    本次選舉結果是民進黨自1986年建黨以來的最佳成績,令其突破過去偏南的勢力範圍。該黨已經轉右傾並擁抱新自由主義多年。最近,則在資本家的壓力下,對中國採納溫和路線,表示這是贏得下次總統大選的必要代價(呼應美國帝國主義的立場)。然而,民進黨之所獲得增長,是因為它是反對國民黨的現成工具。

    近來,特別是在「太陽花運動」中,可見對國民黨為首的藍營(親中政治聯盟)與民進黨為首的綠營(獨派)的懷疑。綠營在太陽花運動中,如同香港泛民派在「雨傘運動」中一樣,被大大邊緣化。另外,本次台北市長選舉中獨立參選的柯文哲大勝,擊倒了身價百萬的投資銀行家兼前黨主席連戰之子的國民黨候選人連勝文,從中可見人民對民進黨愈來愈具批判性。對很多人來說,連勝文象徵著國民黨與財團腐敗守舊的制度。

    柯文哲是少數喚起真正熱忱的候選人之一。原因是他自外於藍綠的形象(雖然他受到民進黨的支持),與他「推倒藍綠對立高牆」的口號,表示要提供兩黨以外的選擇。但是,柯文哲的政策將無法實現這一政見。

    不平等加劇

    在馬英九六年的總統任期中,可以見到貧富差距擴大,與年輕世代對低工資、職涯慘澹與房價飆漲的不滿。隨著這座島國的製造業遭掏空,外移至中國等廉價勞力國家生產,20至24歲的失業率高達14%。食品安全風暴亦籠罩這場選舉,其中最新的醜聞是「地溝油」,有企業被揭發回收後充作食用油,銷往餐廳與食品製造業的工業用油。

    房產投機令房價飆漲,多數年輕人難以負荷,公寓平均價格是平均年薪的15倍,數字比香港更高。隨著中國及其專制制度與台灣的政商菁英愈來愈緊密,群眾認知到「有產者」與「無產者」之間愈來愈大的鴻溝。有部落客形容,此乃「有中國特色的1%比99%的戰爭」。因為馬英九與中國簽署了不下21道經貿協定,國民黨被視為與共產黨專政有密切結盟關係。

    TW map

    新的政治選擇

    「太陽花運動」令學生與公民團體的影響力和追隨者增加響,而它們在本次選舉的參與,無疑對國民黨敗選的慘烈程度發揮關鍵作用。同時,這些團體將其競選主軸定調為反國民黨,而未轉向獨立參選。因此,我們看不見與西班牙類似的發展,那裡的激進反建制政黨「我們可以」(Podemos)從2011年憤怒者運動(Indignados)中崛起,與過去政治精英決裂的,目前在民調的支持度為28.3%,成為該國最大政黨。民進黨管如同香港泛民派,鼓吹支持資本家的政策,迴避群眾鬥爭,與藍營的分別只有在親獨的立場上。儘管如此,台灣的激進學生組織目前並無準備公開挑戰民進黨及綠營。唯一例外是一個學生團體「基進側翼」,在高雄市派出4名左傾台獨立場的候選人,獲得令人振奮的27,277張選票。

    上述的部署令民進黨與泛綠收割了反國民黨風潮下的成果,實在非其所應得。然而,彷彿山雨欲來風滿樓,民進黨秘書長吳釗燮選後隔天,便飛往華盛頓,表示「不能解讀選舉結果為馬政府兩岸政策的失敗」(Taipei Times,12月7日。)民進黨自己的選舉分析中,極力迴避國民黨今次的挫敗和其兩岸政策之關聯,隱瞞本次選舉的「本土」色彩。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最有可能成為該黨2016年總統候選人,她表明想改變該黨傳統的獨派立場。她爭論台灣在60多年自治後「已經獨立」,蔡的領導團隊希望與北京和平共處,以確保馬英九兩岸政策將會(在些微調整下)持續推行,從而符合兩岸企業精英的要求。這將使民進黨領袖與「太陽花運動」中冒起的台獨情緒相牴觸——台獨的支持率自3月的25%(1994年時只有10%)上升至9月的30.1%。9月的民調中,有47%受訪者傾向「維持現狀」,基於擔憂正式宣告獨立等同向中國宣戰。僅有8.9%受訪者支持與中國統一。

    特別是在「太陽花運動」後,中共政權也明白到,政局不免轉移,且民進黨愈來愈有可能執政,於是打破禁忌,開始與民進黨代表進行非正式會談。儘管美國政府希望透過其軍事與經濟上的「亞洲再平衡」圍堵中國,但並不樂見意料之外的衝突在台灣立即爆發(因為美國已向台灣承諾協防)。特別是,現在美國將焦點放在中東、以及由它一手毀滅的伊拉克與敘利亞之際。

    柯文哲當選台北市長,讓挑戰藍綠兩營的「第三勢力」曙光乍現,但柯文哲民粹式的競選修辭也許很快就會令人幻想破滅。他承諾「民主化」市政府,獲得廣大迴響,但具體而言的改革極為有限。其中一項改革是投票遴選勞動局長(從事先篩選的候選人中選出)。柯文哲也打算以公投決定部分公共支出的用法,但金額只有總支出中的6%,並且只能從經「專家」篩選過的提案中選擇。與其說柯文哲「打破」藍綠資本陣營的宰制,不如說是想以混合藍綠的資本主義政策,從中取得平衡。他在勝選後立即與泛藍要角宋楚瑜會面,並邀其擔任「首席顧問」,就可見一斑。宋楚瑜是狂熱中華民族主義者,曾經在國民黨內挑起右派勢力的分裂。

    唯有社會主義替代方案,反對資本主義的危機及貧富兩極化,以群眾鬥爭(特別是工人階級)為依歸,才能真正取代藍綠重商機器的宰制。近年來,年輕工人、學生及其他參與群眾鬥爭階層,可提供新左派勢力的原動力。但唯有與綠營的徹底決裂(尤其是學生),公開挑戰資本家政治陣營的前提之下,這才會實現。一個新的工人階級政黨會攻擊資本家的親中立場,但是以階級立場而非民族主義的論述,從而尋求與大陸工人建立反抗資本主義與專制統治的反抗陣線,同時也堅決捍衛台灣人民自決,並以社會主義獨立台灣為第一步,作為全亞洲的鬥爭去消滅資本主義。

    對中國的反響

    本次選舉標誌著台灣政治版圖的轉型,對中共專制政權是嚴重的警示。這年先有台灣「太陽花運動」,後有香港史上最大規模的群眾運動「雨傘革命」,現在則是國民黨的選舉落敗,為今年中共的週邊接連遭受重大挑戰作結。甚至向來寧靜的澳門,也被主權移交以來最大的反政府示威所撼搖。該政權「以商領政」的長期戰略如今面臨危機,在諸此社會遭到排山倒海的反對聲音,民眾日益鄙視北京與本地財團的結盟。眼看整個資本主義都無力改善群眾的處境,特別是年輕人,過去一年的鬥爭是未來的前兆。連串的政治動盪也警示到,接下來中國自身可能面臨爆發,因為在中國的群眾(特別是年輕人)的憤怨也是極奇相似。

    組織起來,共同行動,為社會主義而鬥爭!

    最新消息

    同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