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费高、质素低、难找工,全国学生苦不堪言

教育必须民主公营

中国劳工论坛 报道

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达3,325万人,从规模来看位居世界第一。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其毛入学率仅有30%(世界平均水平为36.06%)。 在不断增加的高校学生人数下,隐藏着学费负担加重、高校教育质量下滑、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学生对教育体制的不满直接指向中共政府,使其越来越难掌控期待变革的青年人。

中国教育费用愈趋高涨,教育资源自然愈来愈集中于富裕阶层
中国教育费用愈趋高涨,教育资源自然愈来愈集中于富裕阶层

高昂的学费

在走向资本主义后,中国政府将高等教育也交给了市场。 1989年高等学校开始收取学费,原来的「免费上大学」政策逐渐取消。从最初的200元(人民币,下同)到现在的5,000-10,000元,二十年间大学学费总共上涨了25-50倍。再加上生活费和住宿费,一名大学生4年要花掉大约6万元。但去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2.7万元(平均数背后还隐藏着巨大的贫富差距),也就是说学费已经超过了一个双职工家庭收入的四分之一。更不用说农村居民的人均年收入还不到一万元。结果就是全国有25.5%的家庭供不起子女上大学。根据2004年的一项调查,甘肃省因教返贫的人口高达返贫总数的50%,学费高昂已成为甘肃农民返贫的首要因素。在中国,教育一直被看作底层群众改变生活境况的重要手段。但是现在考上大学不仅没能使贫困学生「跃过龙门」,反而给他们的家庭套上枷锁。富裕学生更容易接受高等教育,甚至可以出国留学;而贫困生如果不愿承担高昂的学费,大多就只能像父辈一样从事低薪、劳苦的体力工作。政府虽然设立了贫困生补助体系,但存在极大弊病。许多时候申请补助金实际上是一场「比惨大赛」。只要申请书写得够惨,即便是身穿名牌服装的富裕学生也可以领到助学金,真正的贫困生反而得不到名额。目前,多个省份正在酝酿或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学费涨价,涨幅最高的院校可达50%。连普通家庭的学生家长都叫苦不迭,势必将更多的贫困学生排除在大学教育之外。

教育质量堪忧

尽管学费一路上涨,但中国高校的教育质量却难以与之匹配。 90年代末的「教育大跃进」更多是为市场提供了高学历的剩余劳动力,在提高人民文化素质方面远不如预期。扩招增加了学校和国家的收入,暂时缓解了就业压力,但是师资力量的提升却没能跟得上学生人数的增加。在大学里,职称和奖励的评定主要依靠研究或论文数量,所以不少教师忙于课题、经费、会议、评审,对于教学反倒不用心。更有什者干脆让自己的研究生或博士生来代课。同时,科研成果关系到高校的排名、声誉和竞争力,因此单纯通过命令来增加教学投入根本不切实际。在僵化的教育体制之下,教师和学生都是为了完成任务,双方都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一方面是老师照本宣科,讲课内容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另一方面,学生读书更多是为了拿到一张文凭,因此看重分数甚于知识。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学生上课时总是自顾自地玩手机,最后在考试前突击复习。不愧于「世界工厂」的称号,中国也在流水线上生产着它的大学生。

紧张的就业状况

2013年有699万人从大学毕业,因为庞大的毕业人数和冷淡的经济环境,在网络上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但是官方发布的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高达91.4%,甚至比2012年还略有上升。这就像连续12个季度保持在4.1%的失业率一样受到广泛质疑。事实上,就业率关系到大学的招生计划、专业设置、高校评估、经费核拨、新增学位点审核。为了提高就业率,许多学校不惜造假。 2009年网络上有人发帖称,学校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替他与某公司签署了就业协议(证明学生已经找到了工作)。此后曝光越来越多,人们才知道不少学校为了让学生签署就业协议,甚至以毕业证书相要挟。在政府的遮掩下,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率不为人知。但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而毕业生人数却有增无减(今年毕业生人数将增加到727万)。据估计,中国的真实失业率可能接近20%,就业压力可想而知。政府一味粉饰太平,在群众中毫无威信可言,最终只会激化人民的猜疑和怒火。

教育开支占中国生产总值约4%,与大部分国家相比都极低。只有将教育重新全面公营化,并以学生及教职员民主决策教育课程及方针,并大大增加教育开支,以今天中国的经济生产力,是足以让全民免费接受妥善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