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保护他们的阶级利益
托尼·索努瓦 (Tony Saunois) 工人国际委员会
这本有力、迷人、深刻的书于2014年5月13日首次出版。对于揭露英美等国的大规模监视和镇压,格伦·格林沃尔德(Glenn Greenwald)和他的知名告密者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作出了巨大贡献。我遗憾的是没能在出版后第一时间读到这部作品。
此书分为两部分,共有五章。前三章《取得联繫》、《在香港的十天》和《收集一切》主要讲述他与斯诺登披露内幕的过程。后两章《监控之害》和《新闻界》驳斥了「好人无需担心监视」的谎言,并且全面揭露企业媒体如何袒护「监控国家」(surveillance state)及其有钱有势的支持者。
根据斯诺登披露的内幕,美国国安局(NSA)以及与之合作的别国安全部门从全世界搜集的信息多得令人瞠目结舌。NSA每天搜集数十亿份电邮和通话。全球入侵行动(Global Access Operations,NSA的一个分支部门)曾在一个月内搜集了三十亿份通话和电邮的资料。在三十天内,德国每月有5亿个通信遭到截听,巴西23亿,印度135亿。
事实上,安全部门无法完全利用如此庞大的信息。英国政府通讯总部(GCHQ)抱怨说他们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储存截听到的信息。连美国国安局也抱怨道:「搜集的规模远超过日常分析所用」。
戏剧性与刺激性
生活比小说更精彩:发生在爱德华·斯诺登和格伦·格林沃尔德之间的真实事件以及公开这些内幕的过程极富戏剧性和刺激性,丝毫不亚于顶尖的国际王牌间谍小说。
格林沃尔德始终保持着诚实的品格,承认在第一次收到斯诺登的电邮时有所怀疑和犹豫。他差点就因为没有回应或者耽搁了时间而错失整个披露机会,那时他还不知道对方是谁。纪录片导演劳拉‧波伊特拉斯(Laura Poitras)与格林沃尔德的巴西籍伴侣大卫‧米兰达(David Miranda)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协助格林沃尔德跟进这个史诗般的故事。
然而,格林沃尔德为获得与《卫报》的合作机会而从巴西前往纽约,然后再飞往香港,证明了他决心揭露真相的坚定意志。儘管那时他还没有见到斯诺登。
在2012年12月1日,斯诺登首次联繫格伦沃尔德,化名「辛辛纳图斯」(Cincinnatus,公元5世纪的一个罗马农夫,后来成为保卫罗马抵抗入侵的独裁者,等危机一结束就辞职返回了农庄)。斯诺登清楚地告诉格林沃尔德,自己不想从中获得什么好处或名声,而且「希望这个故事不要涉及到他」。他的打算是公佈手上的资料,承认自己从前的身份,然后只做一个背景人物。他想「激起一场关于隐私、网络自由和国家监视的国际讨论」。
斯诺登一再强调,他担心的不是自己会承担什么后果,而是人们看到这些文件之后只会耸耸肩说「不在乎」。
斯诺登的政治演变
除了关于国家监控的细节,书中另一个让人大开眼界的地方是关于斯诺登的动机以及他的政治演变。它清楚地说明了,在现代资本主义裡连中产阶级的观念也被体制塑造起来,在斯诺登的例子中就是被国家机器──中情局和国安局。
斯诺登总结道:「我们经受着政府的压迫。它只勉强容许有限的监督,拒绝为罪行负责。被边缘化的年轻人只因犯了一点小错,就要在世上最大的监狱中承担极为严重的后果,我们这个社会对此视而不见。但是当那些最有钱有势的电讯供应商故意犯下无数重罪,但国会就制定了一项法律,破例为他们的精英朋友提供回溯豁免权,而这些罪行理应换来史上最长的判刑。」
在访谈裡,斯诺登非常聪明、诚实,是一个被强烈的正义感驱动着的人。儘管他遇到很大危险,仍以英雄式的行动来实现心中的公平正义。
根据自己的经历和观察,斯诺登得出了重要的结论。就像许多美国人一样,911事件让斯诺登变得更加「爱国」。2004年加入美军的斯诺登把伊拉克战争看做推翻独裁者的「崇高」行动。然而,在训练期间,他听到的是杀死阿拉伯人而不是推翻独裁者。这让他幡然醒悟,后来他因在训练中摔断双腿而退伍。
但是,他那时仍然信奉「美国政府的仁慈善良」。2005年他开始作为一名技术专家为中情局服务,并于次年成为正式僱员。由此他接触到越来越多的秘密文件,并看到无人机监视着可能就要杀死的人。他看到NSA跟踪正在打字的网络用户。看到这些令他感到厌恶。「我开始明白政府在世界上的所作所为与我一直所受教的大相迳庭……结果就是你会重估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
一开始他十分期望奥巴马当选后能令事情改变,尤其关于国家监控这问题。然而这些希望破灭了,他得出一个更加激进的结论。「很明显,奥巴马不仅维持现状,而且在很多方面还变本加厉。我意识到不能等着一个领导人来解决这些问题。领导应该做出表率,成为别人的榜样,而不是等着别人採取行动。」
格林沃尔德引述了斯诺登的一段有力发言:「衡量一个人不是听他说信仰什么,而是看他如何捍卫这些信仰……我不想继续因为害怕而不敢用行动来捍卫自己的信念。」
告密者
为了「捍卫自己信念」,斯诺登做了告密者,不惜牺牲一段长期的私人关係(斯诺登对女友隐瞒了自己的行动,避免她受到牵连)。他放弃了年薪20万美元的工作和在夏威夷的稳定生活,而且还面临着入狱的危险,甚至更糟。
斯诺登完全明白此事的个人后果。「我不害怕会发生什么。我已经接受了自己的生活可能因此而结束。我会平静地面对这一切。我知道这样做是对的」。
随后,格林沃尔德让人们瞭解到奥巴马当局的所做所为。这打碎了许多人的幻想,并让美国社会的很大一部分倒向左翼和社会主义思想。从2014年卡莎玛·萨旺特(Kshama Sawant)当选西雅图市议员就反映出这一点。格伦‧格林沃尔德最近呼吁重选卡莎玛‧萨旺特再入议会。
如格林沃尔德所说,奥巴马当局根据1917年《反间谍法》(制定该法就是为了对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对者)起诉的政府告密者比此前任何一届政府都多!另外他还签发总统令,准备开展进攻性的网络空间战。
1978年订立的《外国情报监听法》(FISA)是另一项为历任美国政府所利用的镇压性法案。以它为依据建立的秘密法庭在暗中支配着政府的行动和干预。正是这个奥威尔式的政权最终允许威瑞森公司(Verizon Business)把数千万美国公民的国内外通话记录交给美国国安局。
格林沃尔德叙述了他在与斯诺登一起工作时怎样对抗政府的骚扰和压迫。笔记本电脑莫名其妙地从位于里约的家中消失;联邦快递从国外寄来的加密工具因为「未知原因」被边境扣留,这些都是现实谍战剧的情节。
国家监视系统的庞大国际网络,还有与别国安全部门(例如位于英格兰格洛斯特郡的政府通讯总部监听站)的跨国合作,都浮出水面。尤其是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组成的「五眼情报联盟」(Five Eyes)遭到曝光。
「反恐」法案
用「反恐」法案来对付合法抗议者的行径也被清楚地揭露。格林沃尔德的伴侣大卫‧米兰达在伦敦希斯罗机场被捕,就说明了此法案是如使用的。逮捕米兰达所依据的法律规定「凡以影响政府并宣扬某种政治或意识形态目标为目的的行为均属恐怖主义」。它可以涵盖任何在政治或意识形态上反对政府的人。
这本书还驳斥了许多支持国家监视的理由。格林沃尔德引用谷歌前CEO埃裡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的话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格林沃尔德幽默地指出,那些支持此类观点的人恰恰採用最极端的方法来保护他们自己的隐私。他以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为例说明这一点。扎克伯格曾炫耀说Facebook结束了隐私时代,但他也花费3,000万美元在帕洛阿尔托(Palo Alto)买了不只一套而是四套房子,来保护他的「隐私」。这本书举出许多理由和例子来说明人们对被监视的担忧如何被用来吓阻他们表达异见或参加抗议。
这都是世界经济危机和动盪引发日益高涨的反抗和抗议之后,如格林沃尔德所说,「精英用来巩固权力」的手段一部分。
格林沃尔德抨击了亲建制媒体和驯服的记者。他谴责那些总是跟在「官方声明」后面的「中间道路派」,其中包括《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它们闭口不提美军在伊拉克滥施酷刑,而只是将之成为「审讯」手段。虽然英国《卫报》刊载了格林沃尔德披露的内幕资料,但他甚至对其也有所保留。儘管他感谢《卫报》最终决定公开这些内幕,但他们耽搁和迟疑,令格林沃尔德一度准备如果该报没能在限期限前公佈这些信息的话,他就要自己来做。
格林沃尔德也清楚地说明,媒体会故意抹黑告密者和记者(比如他自己)。它们故意散播猜疑的种子,丑化涉事者,并贬损他们所披露的资料。斯诺登和格林沃尔德都经历了这遭遇。格林沃尔德被加上「不合群者」的污名,说他「不能保持长期的友谊」。他被说成一个「博客写手」或者「激进分子」,从而让他们所揭露的真相失去原有的意义。一些人甚至要求等他一回美国就把他关进监狱,最后的确如此。斯诺登则被蔑称为「不稳定的人」。
新闻界
此书揭露了监视国家、大众传媒和统治精英的本质,其重要性不应被低估。斯诺登所作所为的重要性,以及他承受的风险,都极具揭示意义。也许书中的结论没有提到应如何组织一场群众运动来对抗加重的监视和压迫及其所保护的精英。但是,这本书以及斯诺登的揭秘为那些正在努力组织这场运动的人提供了极大帮助。不要错失阅读这本书的机会,它会帮助你瞭解1%的保护者正在如何保护他们的利益。它也证明了爱德华‧斯诺登等人有怎样的勇气去揭露他们所发现的错误。
《无处可藏:爱德华斯诺登、美国国安局和全球监控》,格伦·格林沃尔德着,大都会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