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缩水变「劏房」 深水埗沦伪豪宅区

必须实施租金管制及增建公屋

帕莎 社会主义行动

政府计画将白田邨重建,并且将居民安置于新造的公屋中。但实际上,正在兴建的白田新邨的面积较早前已获安置的首批住户的石硖尾邨单位面积缩水约13%。由本来的430至450平方呎减少到370至390平方呎。受影响主要为4至5人家庭的单位,亦即是说每人所分享到的平均空间只有80平方呎左右,大小根本与「劏房」无异!

实际上,公屋缩水并不是今天才突然出现的,而是近几届政府持续的政策。三任特首以来,公屋却越起越小。在董建华时代落成的白田邨昌田楼,两房单位约470平方呎,而曾荫权时代落成的石硖尾邨第二和第五期,同款单位约440平方呎,到现在梁振英时期进行重建的白田邨,同款单位再缩至约380平方呎,比起最初的单位少约90平方呎。

Housing(2) 10-15

「因地制宜」?

就白田新邨单位大大缩水的争议,运房局常任秘书长应耀康称政府採用「因地制宜」设计。而所谓因地制宜,实际上就是政府为了追赶公屋单位兴建数字,却又不愿意增加土地资源供应的结果。当局在2012年指白田邨重建4座可建成1,200个单位,但其后秘密提高发展密度。最新资料显示同样的4座加上巴士总站地皮共提供3,100个单位,比之前大增逾1.5倍。

政府又再一次借「土地问题」避免增加对公共房屋的开支与投入。但弔诡的是,深水埗虽然作为全香港最贫穷的一区,近年来却越来越多「伪豪宅」出现。市建局过去数年来在深水埗进行重建的项目皆为私人楼宇,当中更有贵价伪豪宅「御汇」、「海峯」等。将穷人居住的地方迫迁,新造的却是有钱人才买得起的豪宅,变相将基层赶尽杀绝!

地产霸权製造房屋危机

衣食住行乃一般民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在香港,私人财团垄断导致楼价居高不下,加上政府的廉价公共房屋连年供不应求,至2014年底约已超过27万宗申请的破纪录数字,住屋成为市民大众一大难题。上楼问题越来越「年轻化」,埋下社会忿怒的计时炸弹。

政府政策偏袒地产财团,对于市民所急的房屋社保问题置之不理,反而动用数以千亿计的公帑建造「大白象」基建,目的只是为了利益输送,并继续保障有钱人在私人市场中的既得利益。而区议会及立法会内一种保皇党建制派议员亦不遗馀力地为各个官商勾结的政策保驾护航。香港究竟是要这一小撮超级富豪们的利益,还是所有民众的基本保障呢?

支持租金管制及增建公屋

今天香港楼价和租金都创下历史颠峰,一间300呎的私楼平均月租要过万元!深水埗是全港最多贫穷人口的地区,许多赤贫家庭捱不了贵租,唯有租住区内的私人唐楼的板房、套房、天台甚至笼屋。而当中最恶名昭着的,是将一个板间房再井字形劏成六间细房,每间房只有棺材大小的「棺材房」。这些被「劏」开的房间一般大约几十到200平方呎不等,居住环境十分恶劣。社会主义行动深水埗区议会下白田选区候选人邓美晶支持租金管制,限制业主的租金上限及加租幅度。

社义行动及邓美晶亦支持每年兴建公屋五万间。既然政府的长策会认为以6:4的比例十年内能提供47万个单位,那麽假若以同等的土地资源,全数用来发展公营房屋的话,总建屋量绝能达到50万有馀,可见香港绝对有土地每年兴建5万间公屋单位。只是政府要维护地产商利益而不为!

本港的空置住宅物业超过20万间,这等同于公屋轮候册数字的三分二,所谓「有人冇屋住,有屋冇人住」!社义行动及邓美晶认为,对于这些空置房屋,若然查明属实的话,理应将其公有化,用作公共住宅。

地产霸权恃着自己的经济和政治权力,会全力抵制和破坏这些政策。要有效落实租管,必然要将地产商和银行民主公营化,由工人和居民民主管理,打破地产商和银行家的权力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