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臭蝦仁」事件:為了牟利而犧牲兒童健康

为工人、学生与民主权利而奋斗,从而终结食品安全丑闻

Macie Ray 中国劳工论坛

中国又有一批中小学生吃到了不安全或不卫生的校餐,因而成为食品安全问题受害者。在9月,上海多所中小学的午餐出现严重问题:餐盘中的虾仁炒蛋散发腐酸味,学生呕吐,学校停餐。涉事供应商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日供餐50万份,覆蓋全市500多所学校。事件曝光后舆论哗然:孩子的营养餐为何成了「毒餐」?

官方反应一如既往。市监管部门宣称「检测合格」,问题源于「虾肠带泥沙」;绿捷则辩称是「储存不当」。检测结果虽显示未超标,但家长和学生的身体反应才是真实的证据。面对公众质疑,政府没有立即问责,而是先行「安抚」舆情,压制对于事件的宣传。

官方推诿与形式化「检测」

这起事件再次揭示了政府与资本的合谋。所谓「检测合格」,只是例行公事的技术遮羞布。绿捷公司内部大规模销毁问题批次,却统一口径含糊其辞,地方官员闭门应付媒体。与此如出一辙的还有四川富顺「发臭猪排」事件——当局称肉质「未超标」,却回避冷链失效与采购黑幕。云南昆明长丰学校「臭肉案」中,承包商甚至无餐饮资质,仅是注册半年的物业公司。官方通报永远有同样模板:指标合格、运输失误、企业「整改」。受害者的愤怒、家长的追问,最终都被威权维稳机器压制。

全国性循环的食品安全危机

短短数月,全国多地校园食物中毒事件接连爆发。9月18日,贵州习水县一家食品厂制作的179份三明治导致逾百名学生、家长中毒,部分出现肝肾损伤。家长报警无人理会,上网求助后反遭威胁删帖。7月,甘肃天水233名儿童血铅超标,地方政府不仅操纵数据,还拦截复检家长。去年昆明长丰学校的变质肉、江西「鼠头鸭脖」事件、以及无数地方的「臭菜」「酸饭」,无一不是同一剧本:企业牟利、官员掩盖、公众失声。

这些悲剧的共通逻辑是:以盈利为首、以维稳为重。监管部门只在舆情爆发后才象征性行动;检测数据永远「达标」,责任追究永远缺席。学童们成了资本逐利机器中的「人矿」。

资本逐利与监管失灵

校园供餐市场化,让企业逐利逻辑全面侵入教育体系。绿捷凭借资本背景和新希望集团的背书,长期垄断上海供餐。评标标准强调「规模」和「成本」,却忽视安全记录与家长投诉。企业为追求利润,广泛使用冷冻、油炸和预制菜,压缩成本、牺牲品质。

预制菜进入校园更让风险升级。集中加工虽提高效率,却放大污染与储运隐患。食品工业数据显示,预制菜能提升利润7%,降低成本10%,这正是资本趋之若鹜的原因。许多学校被迫签下低价中标合同,家长与教师被排除在监督之外。孩子没有选择,只能吞下威权逐利制度制造的苦果。

冰山一角

上海「臭虾仁」不过是整个体制的冰山一角。无论是三鹿奶粉、福喜肉,还是富顺猪排、习水三明治,每次危机都重复著「曝光—调查—平息—复发」的循环。

这不仅是卫生问题,更是制度性暴力:一种以利润为神、以威权统治为盾的暴力。

只要资本主义体制存在,它就会把公共服务当作盈利工具,只要中共资本主义政权继续掌权,它就会压制受害者的声音,意味着食品安全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只要工人阶级没有力量、没有组织起来,没有自己的斗争组织──独立工会,资本家牟取暴利和专制政权掩盖真相的罪行就会不断重演。要么组织起来,要么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