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房屋問題不是土地短缺,而是公共廉價房屋的缺乏
帕莎 社會主義行動
香港連續第八年「榮獲」世界最難負擔房屋的稱號!根據城市規劃公司Demographia的一項研究,本港去年的樓價中位數為市民平均年收入的19.4倍,比2016年的18.1倍還要高。這代表一般市民不吃不喝不消費超過19年才能負擔起一個容身之所!而政府最新的私人住宅價格指數顯示,2017年1月到10月期間,香港的樓價上升了11%。自2003年自今,已經累積增加了4.3倍!
另一邊廂,政府數字顯示2016年全港有超過209,700人居住「劏房」。這些房間的人均居住空間只有57平方呎。而雖然劏房的住戶往往是社會上最基層的人,但弔詭的是,這些劏房的呎租卻比普通住宅高一倍。2012至今,劏房租金平均累計升幅達到56%,而普通住宅租金的升幅為21%。其原因是住屋是必需品,需要量大,但大量未能輪候上公屋的基層住戶只能負擔這些生活環境惡劣、空間狹小的劏房。因此,業主只會將單位越劏越小,租金越加越貴,來謀取最大利潤。
「地產商優先」
面對基層的住屋悲歌,政府卻根本無意解決問題。特首林鄭月娥更加表示自己不會處理樓價過高的問題,並承諾只會確保充足的土地供應以「滿足市場需要」。這是徹徹底底的「地產商優先」政策,政府要確保土地是用來優先滿足私人投機市場,而非民眾實際的住屋需要。地產商購入土地後,為將每呎的利潤最大化,往往只會興建貴價而細小的豪宅。加上近年來擁有國家資本撐腰的中資發展商紛紛染指香港樓市,以及因內地經濟不穩而逃逸到香港避險的中國資本源源不絕,令房屋市場不乏投機資金,導致樓價租金屢升不跌。
因此,香港的房屋問題根本不是甚麼土地短缺,而是公共廉價房屋的缺乏。2016-21五年間政府的公屋每年平均供應只有14,400間,只及《長遠房屋策略》每年興建20,000個公屋單位目標的68%。2019/20年度,房屋署預期僅落成13,700個公屋單位,而林鄭在去年《施政報告》中提出「綠置居」將新建公共房屋改以私有化形式出售,令實際落成量將不足一萬戶。現時有近30萬戶人正在輪候公屋,上樓時間越排越長。
走馬上任的律政司司長鄭若驊被揭發僭建醜聞,更利用法律漏洞,去年8月以個人首次置業名義購入豪宅,節省666萬印花稅!反映政府過去的所謂「辣招」,對有錢人來說根本沒有意義,因為他們總會有方法規避。完全體現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實。
住屋是人權,不是商品,社會主義行動支持實行租金管制、大量興建廉價公屋。只有將地產發展商及銀行民主公有,才可以由工人階級民主規劃土地和城市發展,以停止私人賣地、充公囤積土地,並確保土地發展是以勞動者的需要為本,而非為財團的利潤。
訪問難民劏房戶 揭棄民住屋悲歌
Jenny是來自印尼的難民,一家三口居住在深水埗的劏房,面積只有150平方呎。Jenny認為最大問題是高昂的租金,令他們只能夠負擔起最惡劣的生活環境。
「我在這個地方生活了兩年了。政府不允許我們工作,只能依靠每人$1,800的房屋津貼,僅僅能夠負擔起最差劣的劏房。單單是月租就已經是$4,800,還沒有算上租金。我最討厭的,就是每逢下大雨,廁所就會漏水並會令整個房間水浸。另外,房間只有一個窗戶,光線暗、通風差,還有一陣發霉的味道。我擔心我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他的情緒有時會不太穩定,可能是居住環境的原因。我希望政府能夠給予難民工作權,讓我們自力更新謀求更好的生活。另外,我亦希望我們可以獲得公共房屋,讓我的孩子可以在健康的居住環境下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