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8日
More

    1988年台灣520農運30周年

    反國民黨一黨獨裁的民主運動下卷動起的農民抗爭中最為人熟知的一役

    矛盾 國際社會主義前進

    1988年的520農運,並非台灣農民運動的曇花一現,僅是反國民黨一黨獨裁的民主運動下卷動起的農民抗爭中最為人熟知的一役。在1987年11月,第一個果農抗議開放美國水果進口的組織「山城農權會」成立之際,就已開始敲醒了1988年的農民群眾抗爭。

    起因在美國雷根政府為了縮減貿易逆差,透過貿易制裁要求台灣進一步開放外國農產品進口時,台灣農民生計更趨窘困。除了遭受到國內工商業資本與國民黨獨裁的剝削之外,來自於美國農業資本的競爭壓力,使得在520前,農運中已響起反帝反美的政治口號。

    其中一例是在1988年的3月16號,四千多名農民與大學生上街,其中「社運工作室」積極推動各地農權會與學運組織的串聯合作,由山城農權會的指揮帶領下抗議「中美農產品貿易諮商談判」。行動中聲明「台灣不是美國殖民地」,彰顯了強烈的反帝國主義的政治面貌。現場也湧現著「反美帝,反傾銷」的口號。而這樣的反帝政治方向,社運工作室的陳秀賢扮演了重要的作用。

    農運路線之爭

    早在520之前,山城農權會在1987年12月決議:與全台各地農民交流,團結籌組全面性、長期性的農民組織「農民聯盟」;發函請民進黨各縣市黨部及各社運團體組織農權會,也因此,當時有數個縣市的農權會皆由民進黨內的地方派系或基層黨工經營發​​展。

    隔年,農民聯盟籌備會便與社運工作室一同組織起上述3月16日的農民與學生遊行,以及4月26日反美、反買辦及要求提高農民福利的示威活動,並延續著反對「中美農產品貿易諮商談判」的訴求。其中,民學聯(是為當時一支泛左翼的學生聯合社團),也參與在各地的農權會中開始進行農村中的組織與說服教育工作,並突破了當時的老自耕農因著受惠於國民黨土改政策分得土地而不敢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瓶頸,這是上述兩場示威能夠成功動員的重要因素。

    解嚴之初威權陰影未去的情況之下,在示威遊行中的組織方面,農盟和社運工作室謹慎地使上述二場示威活動有清楚的紀律,來讓動員上街的農民能平安返家,以確保未來這些農民能夠更有信心組織抗爭。在4月26號的示威之後,參與其中的各路人馬漸增信心,決定著手成立全國農民聯盟。

    此時,民進黨內的新潮流系開始介入其中 – 帶著一個截然不同的政治主張:親美,親自由貿易,土地自由買賣這些主張,與過去兩次的農民示威訴求形成鮮明對立。在這裡,也暴露了民進黨新潮流系實際是扮演了破壞農運的角色,新潮流系掩蓋了美帝國主義對台貿易政策下自耕農所遭受的生存危機,並推動更不利於農民生計的土地商品化。在當時,新潮流系的主張也遭到農盟中的左翼份子批評為是向美帝國主義的農產傾銷做出妥協,犧牲自耕農生計。

    失敗

    透過雲林縣農權會的林國華,新潮流系的人馬開始介入在農運之中。520農民示威抗議,便是由雲林農權會和新潮流系發起,即便與新潮流系存有顯著的政治分歧,其他地區的農權會因害怕遭指控為分裂農運,也被迫得動員基層農民一同上街示威。

    在這次的示威中,原定的和平示威演變成激烈的街頭搏鬥暴力衝突的起因有諸多種說法,包括軍警派遣奸細挑起事端;新潮流系蓄意挑起暴力衝突藉此遏止農運繼續向左翼發展、破壞農運的群眾基礎;「衝組」(民進黨的城市基層支持者,習於和鎮暴警察肢體衝突對抗)挑起衝突後,農民連帶遭到暴力鎮壓…該次示威所面臨的暴力鎮壓對於當時的農民運動無疑是沉痛打擊,導致許多農民不敢再上街抗爭,及至是敵視農盟的地方幹部。而當時參與在農盟當中的民進黨基層黨工也因此開始敵視新潮流系。農盟也在90年代消沉停擺。

    在這樣的歷史教訓中,可見民進黨即使在80年代也害怕群眾運動會發展成挑戰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方向,因而在必要時弱化運動的政治綱領甚至將之煞停。我們需要建設一個左翼工人群眾政黨,以工人階級的綱領領導農民運動,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對底層農民(以及所有底層群眾)的壓迫。

    組織起來,共同行動,為社會主義而鬥爭!

    最新消息

    同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