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努力達成協議,但貿易戰依然延宕未決
中美貿易戰始於2018年7月,當時特朗普政府開始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加徵關稅,而中國也立即做出報復,以牙還牙。這是1930年代以來最大規模的貿易戰,而且對全球經濟造成越來越大的破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幹事拉加德最近警告說,未來兩年增速下滑的經濟體將佔全球經濟的70%,並敦促各國政府不要進行貿易戰,令問題更加嚴重,自討苦吃。
中美政府現在繼續談判,人們普遍認為兩國將會達成協議。《社會主義者》雜誌採訪馬克思主義網站中國勞工論壇(chinaworker.info)的Vincent Kolo,請他解釋中美衝突的影響和貿易談判的可能結果。
中美政府是否會達成協議,結束貿易戰?
最有可能的結果是雙方達成協議,但問題在於會是怎樣的協議?我認為這個協議很大程度上只是表面功夫,為的是讓雙方都能保住面子,不會真正改變中美的經濟關係。這個協議不會像特朗普說的那樣是「歷史性」、「史詩式」的,更不會像美國統治階級中的反華鷹派要求的那樣令中國經濟發生根本性的「結構性轉變」。
特朗普當局將談判拖得這麼久(現在已進行了9輪談判),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迫使中國做出足夠的讓步,從而看起來是迫使中國做出「結構性轉變」。如果不這麼做,特朗普將遭到共和、民主兩黨的猛烈攻擊,他將被指控出賣美國利益。習近平不會同意打破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模式,這是他的底線,但在此之外,中國政府可以採取靈活措施,正如我們看到那樣,在一些方面做出一定程度的讓步。
一帶一路:有中國特色的帝國主義
但是協議不會觸及這場衝突的根源,即經濟和政治主導權之爭。中美角力源自於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不可能通過談判解決。如果達成協議,中美雙方出於政治原因都會宣稱這是偉大勝利,但是其實它們只是暫停經濟戰,衝突將從貿易和關稅轉向更關鍵的領域,例如科技、投資和地緣政治。我們已經看到中美(以及歐盟、印度、俄羅斯和日本)在一帶一路這一史上最大的全球基建計畫上展開角力。
特朗普及其談判代表面對著壓力,希望達成協議,但中國政府是否也面對壓力?
是的,但就算現在雙方都大力爭取達成協議,仍不能排除談判會崩盤。推動中美政府尋求協議的,是搖搖欲墜的全球經濟,以及如果經濟衰退,可能發生的政治風險:特朗普將徹底無望連任,但習近平要付出的代價會更為嚴重──如果經濟發生幾十年來第一次衰退,中國可能爆發空前的群眾抗爭。
雙方都害怕股市再次暴跌。去年全球股市蒸發了13萬億美元,其中美國股市佔了將近一半。所以雙方一再發出安撫性的聲明,說談判進行得「非常好」,正在「取得進展」。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推升股價,從而繼續談判。這也說明資本主義現在已經變得多麼金融化,甚至比2008年金融危機前更加嚴重。自2008年危機以來,各國政府和央行的政策對股市的影響比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大得多。短期內資產階級恢復了對經濟的信心,但其基礎很不穩固。
如果股市再次崩潰,可能導致全球經濟衰退,因為股市已經變得「大到不能倒」了──這個詞語本身就具有內在矛盾。
自從貿易戰開始,特朗普的立場有所改變——他對中國的態度軟化了嗎?
他不得不至少部分地緩和他自己製造的災難。在2018年7月,當特朗普首次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時,他曾吹噓貿易戰「容易贏」。華盛頓的語調非常強硬,帶有挑釁意味。但在,美國經濟和中國經濟遭受同樣程度的衝擊。
特朗普以貿易逆差為由發起貿易戰,但去年美國的貿易逆差達到歷史新高,對全世界的總逆差達到8913億美元,對中國的逆差達到創紀錄的4192億美元(比前一年增加了11.6%) 。這些數字極好地反駁了特朗普「容易贏」的瞎話。
特朗普當局一開始認為貿易戰能夠很快取得效果。他們在2018年9月份對中國商品加徵了更多的關稅,特朗普並威脅說,如果北京報復,他將再加大攻勢,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所有商品都加徵關稅。這種誇張的做法深受美國中期選舉(國會選舉)的影響,特朗普希望表現為一位強勢的總統。但自那之後,各黨國會議員都採取反中態度,甚至比特朗普更強硬。
這使美國政府更難以將衝突降溫。而習近平則意識到未來可能要面對更加強硬的美國當局,這也是促使中共現在想要達成協議的因素之一。
越來越大的經濟損失和2019年情況將更加惡化的危險,迫使特朗普在去年12月與習近平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會面中暫停貿易戰。儘管美國仍維持已經加徵的關稅,但推遲了在1月1日繼續提高關稅的計劃。特朗普在阿根廷定下的談判截止日期是3月1日,但由於談判延宕未決,停火期也延長了。最新的消息顯示,談判將再延續「數週」,可能會到6月底的大阪G20峰會。
中美貿易戰將變成長期對抗
顯然,雙方的談判進展並不像他們希望人們認為的那樣順利。但他們也面臨著壓力,想在不丟面子的情況下給衝突降溫。想要不丟面子正是令談判拖延日久的主要原因。
中國政府在貿易戰中採取了怎樣的策略?
最初,北京曾認為只要作出有限的讓步就可以避免關稅(主要是進口更多的美國商品,尤其是能源和農產品),因此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他們當時認為中美衝突主要是一個經濟問題,低估了美國的政治意圖——特朗普需要表現強勢。習近平政權低估了特朗普準備採取多麼猛烈的措施來對抗中國,也低估了他在此方面所得到的支持。
一年前,習近平鞏固了自己的獨裁統治,取消了連任限制,將國家鎮壓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導致統治集團過於自信。貿易戰能夠加劇國內對習近平威權統治的反對情緒,並非出於親美情緒,而是因為習近平政權無所不能的形象遭遇打擊。習近平顯然在如何處理中美關係這個最重要的外交政策問題上做出了錯誤判斷。
習近平集團的另一個錯誤判斷是,他們認為可以依靠中國在華爾街的「好友」向特朗普施壓,來避免貿易戰。幾十年來,美國跨國公司大力主張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經濟關係,但去年出現了一個決定性的轉變,讓中國政府大吃一驚。
依靠美國主導的全球化政策,華爾街從中國得到了巨額利潤。但現在華爾街愈來愈認同特朗普向中國要求更重大的讓步及懲罰中國的「經濟欺詐」。美國統治階級廣泛轉向採取對抗路線,以圖防止中國取代美帝國主義的主導地位,貿易戰只是這種戰略轉變的一種表現而已。
最近美國最大的銀行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Jamie Dimon)說,美國與中國進行貿易戰「絕對正確」。他說:「無論對經濟有何影響,我們現在進行貿易戰都更有利」。 一位美國銀行家說出這樣的話,清楚表明美國統治階級的立場已經大大改變。
但這場衝突是長期的,並且特朗普不會「容易贏」。習近平政權現在確信中美關係已經轉變,這不僅僅是因為特朗普的善變,而是因為現在是過去40年的「接觸」政策讓位於公開的戰略對抗。中國政府的應對措施正在相應做出改變。
相比於一年前,中國政府現在做出更實質的讓步,但差別並不大。中共的讓步不會超出他們的底線,他們知道特朗普承受著巨大壓力、不願放棄談判。
諷刺的是,這解釋了越南特金會崩盤的原因。中美談判和美朝談判在表面上並不相關,但實際上從根本上來說,特朗普的朝鮮半島無核化戰略一直以來都是為了向中國施壓,以及爭奪亞太地區的政治和軍事霸權。特朗普中止特金會部分是為了向金正恩施加壓力,但也是警告北京——除非中國做出更多讓步,否則美國也打算中止中美貿易談判。
還有哪些因素妨礙中美達成協議?
看起來,現在談判最重要的進展是中美同意設立「執行辦公室」,以確保雙方遵守協議。執行問題曾是最有可能導致談判破裂的因素,因為特朗普當局需要讓協議看起來與過去不同,而且中國如果違反協議將會受到處罰。
同時中國不會同意任何單方面的執行機制(美國一開始要求建立單方面的執行機制),也反對美國保持一部分關稅以確保中國遵守協議──從政治上來說,中國無法接受這兩種情況,否則習近平政權會被指控是接受美國「干涉中國內政」,這會讓人們會想起1949年前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但「執行辦公室」看起來只是一個裝飾,可以吸引人們的目光,但不會有多少實際意義。雙方政府都能向對方加徵關稅,即便這違反了世貿組織的規定(特朗普對進口商品加徵的關稅便違反了規定)。實際上,現在中美正在擬定的協議本身可能都會違反世貿組織的規定,因為該協議是為了管理貿易,而非實現「自由貿易」──這也表明世貿組織是一個瀕死的組織。建立中美「執行辦公室」是一場表演,其存在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讓美國國會裡的反中鷹派相信協議有實際效力,另一方面是為了讓中國政府不用接受任何單方面的規定。
還有其他因素可能妨礙中美達成協議。據報導,美國草擬的協議長達150頁,涵蓋6個方面的詳細約定:強制性技術轉移和網絡盜竊、知識產權、服務業、貨幣、農業、非關稅壁壘。
關於貨幣問題,有媒體報導說,中國政府同意不使用貨幣貶值來抵銷關稅的影響,並且同意向美國提供更多關於中國貨幣政策的信息。但實際上,保持現在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符合中國政府的利益。現階段中國政府更在意的是人民幣貶值會引發資本外逃,而非通過貶值提高出口。
農業問題也是類似情況。作為貿易協議的一部分,中國承諾購買大量美國農產品。大量購買美國農產品在政治上更加敏感,官方媒體已經開始為此準備輿論。特朗普當局要求中國降低農產品關稅,這可能嚴重打擊中國的許多貧窮農民。
中國政府一定會宣布向農民提供補貼和其他援助措施作為緩衝,這也符合更廣泛的狀況。中國所做的讓步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中共政權能夠負擔的(中國增加進口美國大豆和石油,巴西和伊朗等國的損失比中國多);另一類是非常模糊的「改革」承諾,中國未來能夠就此和美國討價還價,或者拖延執行。這是中共的一貫伎倆。
但是習近平政權不會放棄「核心利益」,即任何對於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來說至關重要的政策,例如國家補貼、保護關鍵的國家壟斷部門、及「國家隊」(大型國企),因為這主要是政治問題,而非經濟問題。習近平代表中共政權內的富豪太子黨,他完全明白一黨專政政權的存在依靠的是用「警棍」(托洛茨基語)讓經濟服務於政權的需要,使中共政權不會像西方資產階級政權那樣成為「市場」的傀儡,所以中國不會簽訂任何會讓中共看起來屈服於美國的壓力的協議。中共可以將許多讓步裝扮成「改革」,讓人們以為是中國自願做出些決定。
中美協議對世界經濟有何影響,是否意味著對抗的結束?
在經濟方面,中美協議可能暫時會提振股市(主要是金融泡沫),但也不一定如此。自今年年初以來,股價因中美可能達成協議而飆升,已經在消耗協議的效果。反過來,談判如果破裂,可能會導致股市暴跌。
協議對於實體經濟的影響力還不確定。美國、中國和其他主要經濟體的增速在2019年都在放緩,歐洲部分地區乾脆已經在衰退。中國政府的新刺激措施(10年來最大幅度的減稅和大筆增發債務)正在產生一些效果,部分穩定了經濟,但這些刺激措施的效果會越來越小,而債務問題則繼續惡化。
甚至在特朗普加徵關稅之前,眾多公司就開始將生產轉移出中國,它們未來很可能會繼續這樣做。只有協議比預期要好得多,才能打動這些公司回到中國。眾多的不確定性促使他們將工廠轉移到越南和亞洲其他地區,但幾乎沒有回到美國。
貿易協議不會使中美關係回到2018年前,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相反,正如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所說,這會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鬥爭」。他稱之為「冷戰2.0」。羅奇還認為,由於債務增加和經濟增長放緩,現在美國經濟要比1947-1991年期間更不適於發動冷戰。
另一個關鍵的區別在於,在之前的冷戰中,資本主義美國對抗的是斯大林主義蘇聯,後者官僚化的國有經濟遠不像今天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這樣深深融入世界經濟。中國現在是124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而美國是76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全球最大的500家公司中有120家是中國公司,僅落後於美國的126家,排在第三位的日本只有52家。
中美在一帶一路、華為和5G技術、南海以及其他領土爭端等問題上的衝突都很可能惡化。《環球時報》最近也承認這一點,並警告說:「但是如果雙方有把經貿關係理順了,就能騰出手來進行更激烈的政治和安全博弈的想法,將是有害的」。但實際上這是最有可能的結果。
社會主義者對於貿易戰和經濟民族主義有怎樣的替代方案?
過去一年,中美之間不斷升級的衝突,以及中美與歐盟和其他大國的緊張局勢,都是全球資本主義陷入長期紊亂的症狀。資本主義無法解決10年前開始的全球危機。
各國政府懼怕出現大規模群眾運動,而阿拉伯地區已經再次爆發群眾起義,阿爾及利亞和蘇丹群眾奮起反抗殘暴的獨裁統治。各國資產階級越來越被迫效仿特朗普的「美國第一」,在「國家」內尋求解決方案。資本主義全球化為億萬富翁帶來了巨大的利潤,但現在已經讓位於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所說的「全球化放慢」(slowbalisation)。各國資產階級政府都在保護本國公司和市場,在國際關係上採取經濟和地緣政治欺凌。從1987年到2007年,全球貿易平均每年增長7%,但到了2008-2014年則下降到僅3%,而且後來又進一步下降。
對於工人階級來說,2008年前的「全球化」和2008年之後的「全球化放慢」造成更加嚴重的剝削和貧窮,帶來經濟、環境乃至軍事災難。
工人運動需要獨立路線,拒絕支持特朗普等右翼政客的經濟民族主義和自由派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政策,要求能夠加強工人權利、工作崗位和工人自由組織能力的政策。我們主張將那些以「外國競爭」為藉口威脅要搬遷、關閉或外包生產的公司國有化,交給工人民主控制和管理。
工人階級需要將全世界的工會和工人組織聯結起來。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工會應該要在求中國實現建立獨立工會的權利,同時也要努力使自己的工會民主化並將其變成戰鬥性的組織。各國工人階級應該團結支持中國工人反對中共政權禁止組織獨立工會以及罷工的權利。這是社會主義的替代方案,獨立於資產階級,主張世界各地的工人階級團結鬥爭,拒絕所有資產階級「解決方案」;將大公司公有化、交給工人民主控制,從而建立民主計劃經濟和社會主義貿易政策。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工人階級被民族主義以及特朗普、習近平等政客分裂,否則將走上失敗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