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資本利益的束縛,促成國與國之間的合作和協調,團結一致扭轉氣候變遷的倒數計時。所以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是當務之急。
赤雨 國際社會主義前進
陰晴不定的氣象、變化多端的天候,這兩個詞句是人們形容全球氣候變遷的最佳寫照。今年台灣沒有任何颱風登陸,水情的警報鈴瞬間大響,台灣將迎來56年來最嚴重的水資源危機。
台灣主要的降雨量大多集中在夏季,而梅雨和颱風季帶來的雨量就佔全年降雨量的78%。氣象局解釋,台灣平均會遇到3至4次颱風登陸,這也是台灣賴以維生的降雨來源。
在極端氣候的影響下,今年梅雨季的降雨量減低了,並削弱了對流發展,導致颱風的生成與強度減低。中研院預測,未來能夠影響台灣並帶來降雨的颱風數量將大幅減少。需要指出,這次危機僅是開端,未來的水資源問題勢必將更加嚴峻與惡化。
乾旱之島
截止至10月,台灣水庫的總供水量僅剩25%,其餘供水需求完全仰賴河川取水。儘管各地區都不斷傳出水情吃緊的警報,但隨著氣候變遷的加劇,台灣的水資源缺口只會不減反增。經濟部預估未來十年間,全台水庫的有效蓄水容量只剩下10億噸,將有四百萬人會面臨無水可用的困境。
依照台電的統計數據,全台21座發電用水壩/水庫在今年上半年的有效容量僅64.1%,發電效率將會較往年更低。另一方面,供應南部用水的曾文、烏山水庫之有效蓄水量剩餘29%,供水不足的情況直接致使嘉南一期水稻停灌。依照統計,若乾旱天數持續增加,未來農業用水的缺水率將飆升至40%。由於缺水問題的擴大,水資源的分配矛盾將被激化。台中大甲溪與大安溪的輸水工程遭到環團批評,指水利署為中科園區的三期廠房作供水準備,而此舉會深深地傷害河川中下游農業與石虎棲地。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台南地區,曾文水庫9月底的蓄水率為36.8%,加深了南科園區與農業灌溉的用水矛盾。
在缺水的困境下,穩定「工業需要」與「財團利益」將成為地方政府的優先要務。以南科園區為例,南科今年度的營業額已突破1兆台幣,若缺水率超過50%,預計每日損失達28億台幣。只要根本的缺水危機沒有解除,相同的水資源分配矛盾將會不斷深化,並造成農地荒廢、生態破壞等災害。
根據聯合國資料,台灣的缺水程度在全世界排行第18位,每人平均可分配的降雨量是全球平均值的五分之一。另一方面,台灣的平均降雨量卻也超出全世界平均值的2.6倍。這種水資源的「矛盾」,反映了台灣自然條件的限制,以及蓄水管理的制度缺失。
蓄水管理制度的不足,可歸結於管線漏水率高、水質惡化與過度開發等問題。資產階級輿論指,因為水價低廉造成的用水浪費,因此要調漲水費。社會主義者反對這一論調,基層家庭並無資源去維修送水管道和設施,責任應在政府及財團身上。深究而言,過度開發與水質惡化實為最大的缺水元凶。前水利署長楊偉甫指出,氣候變遷下的異常暴雨,將透過台灣山勢陡峭的特性,沖刷巨量泥沙到水庫中並形成淤積。不僅如此,暴雨也使水庫的防洪需求增加,讓蓄水空間受到縮限。
儘管經濟部於2016年曾擬定「水庫庫容有效維持綱要計畫」,試圖透過排沙、抽泥與陸挖等方式清淤,然而根據立法院預算中心的資料,水庫的淤沙率仍是不減反增。水庫蓄水不足的問題之所以無法系統性地得到解決,不僅是因為水庫的清淤成本過高,不具「經濟效益」,還建基在土地的過度開發。台電在2013年的報告表明,水庫淤沙最根本的解決方式,在於上游邊坡的河岸整治,換言之,若能有效減低河道兩岸的邊坡破壞,就能最大程度地改善水庫淤沙的問題。然而,高海拔集水區的道路開闢工程與農作物種植,將造成地質不穩與地表破壞。綠色陣線協會就指出,台灣最重要的石門水庫周圍至少就有六個都市計畫案在持續開發,而集水區的山林濫墾不僅讓水土保持工作更難執行,還會造成雨水逕流量增加,使泥沙淤積量有增無減。
新水庫解決乾旱問題?
為緩解用水困境,水利署預計新建三座新水庫,以增加台灣的總體蓄水率。然而,這並不能真正解決台灣的水資源危機。依據環保署的資料,台灣50條主要河川中,有超過30%的河川都遭到重度汙染,無法灌溉與飲用。再者來說,只要氣候變遷持續加劇、降雨量持續減少,新建水庫所能帶來的成效都極其有限。更重要的是,水庫工程將破壞台灣珍貴且日益縮小的生態環境。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就強調,台灣森林區每年的蓄水量為25%,能蓄留約73座石門水庫的水資源。解決乾旱的策略應是減少對集水區與森林區的開發、注重水土保持與造林工作,才能涵養更多上游林區的天然水資源。台灣的缺水困境,除了制度上的管理缺陷之外,全球資本主義制度帶來的氣候末日同樣是病根。聯合國水資源組織指出,氣候變遷下的最大衝擊,並不是暖化與冰層融解,而是水資源的控管將越來越不穩定。
總體來說,全球氣溫上升至今使大氣層的水霧增加了4%,而這情況使降雨次數減少,但每次降雨量增加。暴雨和洪害變得更頻繁,同時地下水和下層泥土較難在短時間內補注水份,使缺水與乾旱加劇。水源短缺是全球現象,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許晃雄說表示,如果全球持續升溫,全球年降雨量將減少40%到60%。
目前全球已有30億人受到水資源短缺影響,而過去20年人均獲得的乾淨用水減少至五分之一。聯合國的資料也表明,2030年有2400萬至7億人會因為水資源不足而流離失所。缺水危機下的經濟損失同樣讓人觸目驚心,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估計,未來因為水資源而衍生的經濟損失可能達到14兆美元,這個數字大約是全球GDP的20%。
除此之外,氣候兩極化下的水患危機,同時威脅著數億萬計的人類生命。今年亞洲各地區的水災,已影響超過960萬人的生活。中國面臨50年來最嚴重的暴雨,共5400萬人受災害所牽連。今年7月在印度、尼泊爾與孟加拉所暴發的水患,也奪走超過280人的性命、波及至少225萬人。
左翼的替代方案
全球水資源危機還會帶來健康危害、大規模糧食短缺與疾病擴散。因為降雨異常,河川、濕地和湖泊等淡水生態系統會更加脆弱,淡水領域的生物也會承受更多危險。世界資源研究所表示,惡化的水資源問題會進一步引發區域衝突,高度缺水的中東國家將首當其衝,爆發大規模的「搶水戰爭」。
我們需要由下而上、民主管控的計劃經濟,才能徹底解台灣的水情困局。在當前的問題中,水庫淤沙由於缺乏經濟價值,導致清淤工作始終難以執行。因為管線設備與農業灌溉系統的老舊與粗製,管線漏水率長年居高不下。不僅如此,為使工業保持低成本高利潤,使得政府需要犧牲農業與環境。
在計劃經濟之下,政策的制定並非是利潤導向,而是為了回應整體的社會需要。面對缺水困境,社會的公共財富將更大程度地投注在管線維護、水庫清淤上,因為這牽涉到社會絕大多數工人的生活福祉。我們也需要對高耗水產業、大企業開徵更多稅金,進而提升整體送水設施的技術品質。
另一方面,計劃經濟具有更全面的公共社福制度與教育體制,我們需要更徹底的環境教育制度與下至上的公民參與,才能改善水資源的浪費。如此才能確保社會有充足的水源讓人人免費享用。計劃經濟制度能在滿足多數人社會需求的基礎上,同時維繫生態環境的平衡。我們主張以森林涵養來涵養水源,並將天然自源、開發商和建築企業公有化,交由工人階級民主控制,才能有效落實嚴格的環保措施,反對財團為了私利而破壞集水區的水土保持與自然環境,藉此根絕人為開發對水源造成的汙染和傷害。
全球的抗爭
自1988年以來,100家跨國大企業生產超過70%的碳排放,可見氣候變遷的威脅是跨國性的。反對氣候變遷抗爭,不能限縮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只有全世界工人階級團結一致,才有可能擺脫水資源危機-氣候變遷-資本主義的惡性循環。社會主義者主張將民主公有化的經濟,並終止因為利潤衝動而破壞自然環境。
自1988年以來,100家跨國大企業生產超過70%的碳排放,可見氣候變遷的威脅是跨國性的。反對氣候變遷抗爭,不能限縮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只有全世界工人階級團結一致,才有可能擺脫水資源危機-氣候變遷-資本主義的惡性循環。社會主義者主張將民主公有化的經濟,並終止因為利潤衝動而破壞自然環境。只有在國際上推翻資本主義制度,並且在實行計劃經濟制度,才能擺脫因族資本利益的束縛,促成國與國之間的合作和協調,團結一致扭轉氣候變遷的倒數計時。所以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