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2日
More

    中國:當局推崇「陽剛之氣」 強化性別刻板印象

    陳昀 中國勞工論壇

    1月28日,中國教育部公佈了一份文件聲稱,將要求體育教學「更多注重學生『陽剛之氣』培養」等。該文件表面上是在談強化學生的體質健康教育,但實際上是在回應全國政協委員、國企董事長斯澤夫在2020年5月作出的「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案。斯澤夫說,中國許多年輕男性當中出現「女性氣質化」的趨勢,若不「有效治理」,「必將危害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教育部這番說法一經報導,在新浪微博便引發熱議。該話題一度登上微博熱搜榜第二名,閱讀次數超過170萬次。

    性別定型

    很多網友批評當局加深性別刻板印象與性別歧視。有人質疑「男孩子溫柔體貼有涵養,女孩子勇敢堅毅有擔當怎麼不可以?」也有人諷刺為何不禁止女性男性化;還有人憂心,當局此舉會造成更多性格溫和靦腆的男生被校園暴力和歧視辱罵。有不少批評者抨擊,這種說法相當於將「女性化」視為貶義詞、是不尊重女性的體現,應放下性別刻板印象。對官方說法持支持態度的人也不甘示弱。很多反女權人士埋怨「女拳都瘋了嗎,這樣都能打拳?」(「女拳」是對於女權人士的蔑稱,「打拳」則是貶義指代進行女權主義批判)

    v2-6715467979feae263df5540c5bc4965a_1440w.jpg

    中共政權已經不是第一次如此鼓吹傳統的性別角色及刻板印象。事實上,當局近年持續收窄性別議題的討論空間,有意打壓多元性別。2018年9月中國中央電視台《開學第一課》邀請了一些「小鮮肉」明星做嘉賓,不久,中共官媒《人民日報》、新華社、《解放軍報》便在同一天發表文章,指責受邀的韓系「小鮮肉」歌手都是「娘炮」、是「不良」文化。2019年開始,中國媒體開始認定男生戴耳環是「娘娘腔」,因此給戴耳環的男明星進行模糊處理;與嘻哈文化相關的元素、紋身和LGBT符號在節目中也受到審查。

    除了媒體報導,公共教育也對於LGBT存在歧視,並且這種歧視受到法庭背書。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的教科書中,有聲稱「同性戀是心理障礙」的歧視性描述且不願修正。有LGBT權利支持者將這家出版社告上法院,但經過3年纏訟後仍然敗訴。這並不是單一案例——根據2016與2017年的一項調查,中國大學使用的91本心理學教科書中,近半仍認定同性戀是一種病。而中共政府對此表示對LGBT運動「不主動提倡」,實際上是在放任錯誤的觀點在社會廣泛流傳。由此可見,即使中國在1997年將同性戀除罪化、2001年起不再將同性戀視為精神疾病,LGBT在中國社會仍然遭受各種歧視與挑戰。

    性別規範、刻板印象、對於LGBT的歧視等性別壓迫,都源自必然存在階級壓迫的資本主義制度;而在新冠疫情當下,遭遇這些壓迫的人也更容易遭受暴力、出現身心健康問題。資本主義依靠對於婦女的壓迫、傳統性別分工以及核心家庭結構、婦女的無償家務勞動來維持運作、減低公共服務開支,自然也會貶低「女性化」特質;在當今中國成為不斷崛起的帝國主義勢力、需要使用民族主義「戰狼」外交、鼓吹軍國主義滿足中共當局野心時,更需要鼓吹所謂的「陽剛之氣」。LGBT的存在也對於核心家庭制度構成挑戰,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也受到壓迫。同時,這些性別壓迫和其他特定壓迫一樣,都可以被統治階級利用來分化工人階級、妨礙共同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