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6日
More

    「崇禎」新書被下架,疑因暗諷習近平

    土雲 中國勞工論壇

    九月的新書《崇禎:勤政的亡國君》一經出版就在中國網絡上爆紅。網民紛紛轉發該書的封面和簡介,來暗諷習近平和崇禎一樣,會將中國領向崩潰。根據這本書的簡介,明朝的崇禎皇帝並沒有沉迷酒色,或者窮奢極欲,但在他的錯誤政策下,明朝一步步走向滅亡。在書的封面寫著:「昏招連連步步錯,越是『勤政』越亡國」。十月,讀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發佈了「下架通知函」,聲稱這本書因「印刷問題」要全部下架召回。

    對號入座

    這是中共的慣用套路,它往往不會直接指出某本書是「禁書」。如果它將某本書標記為「禁書」,反而會調動群眾的好奇心。所以中共一般會以各種無關理由來下架、查封或銷毀他們認為「可能引發不良反應」的書籍,即使書中並沒有直接攻擊中共或習近平。此前一個月,去年被中共以「非法經營」借口封殺的《每日的工人階級史》,出版人在今年10月被宣判入獄18個月並罰款6萬元。無論「崇禎」新書的作者是否有諷刺習近平意圖,群眾都會將習近平和「亡國君」崇禎聯繫到一起。有網民嘲諷道:「有人(習近平)開始對號入座了」。

    崇禎「勤政」表象背後的兩個重要原因分別是:第一是擅殺大臣、阻塞言路。崇禎曾鼓勵大臣大膽發言,但每當大臣真的針砭朝政,崇禎又懷疑大臣諫言的動機。如果某大臣攻擊或讚揚另一名大臣,崇禎就懷疑這是黨爭或結黨。如果某大臣批評崇禎的政策,崇禎就懷疑這是該大臣為了留下美名而沽名釣譽。張岱評論崇禎「用人太驟、殺人太驟」。如果臣子的發言合乎崇禎心意,就會提拔,如果臣子的發言不合崇禎心意,就會被貶謫。因此大臣們只好隨聲附和,不敢有自己的意見。第二是政策朝令夕改,從崇禎六年到崇禎十五年,朝廷的稅收政策一直反覆無常、朝令夕改,有時追繳欠稅,有時又免除舊稅。缺乏持續性的政策不僅對國家上下無益,還惡化了人們對朝廷的信任。這種政策上的反覆無常和崇禎在用人上的反覆無常也有關聯。

    於是有群眾將習近平上任以來的黨內鬥爭和各種政策,尤其是經濟政策,與崇禎皇帝作對比。習近平自上任以來就放棄了鄧小平時代以來相對「溫和」的黨內鬥爭傳統,將所有權力集中於自己一個人。在用人上,今年被撤去職務的秦剛最初也是被習近平大力提拔,美國的朱志群教授評價秦剛是「習的愛將,他的迅速提拔和突然消失,背後的關鍵人物都是習」。群眾不禁將習近平的這個案例和崇禎作比較。而今年李克強的突然去世也引發了群眾對習的懷疑。習近平的國內外政策也常常朝令夕改。其中最重要的包括面臨多省缺電,習近平放棄「環保」,重新鼓勵火電;習近平公開批評李克強主張的「地攤經濟」;還有習近平在看到西方制裁的壓力之後又一改「戰狼」宣傳,口徑逐漸「溫和」。這些反覆無常的政策和中共黨政聯繫到一起,使群眾感到不滿。

    作為馬克思主義者,我們看到直接套用歷史故事來分析今天局勢的局限性,但從中國民眾「借古諷今」來表達對現政權不滿,讓我們觀察到他們的情緒和意識發展。過去也有歷史愛好者和歷史學家們分析崇禎為什麼看起來如此「勤政」但最後還是作了亡國君,但並未遭到封殺或者管控,這是因為習近平的黨內鬥爭和日益惡化的經濟形勢都使群眾感同身受。從拖延養老金和公務員工資,到爛尾樓事件,再到高居不下的青年失業率,群眾不禁產生一種「末日」感,彷彿中國就要像明朝末期一樣瀕臨崩潰,「皇帝」習近平的所作所為也被群眾聯繫起來。

    反習情緒高漲

    我們解釋說,李克強在中國政權內部代表的是經濟自由主義派的殘餘,他們支持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實質上是資本主義復辟),反對習近平加強國家對資本主義的控制。群眾對李克強的悼念,並不是因為群眾真正地或有意識地盼望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而主要是因為群眾對習近平政權越發不滿,並懷緬九十年代經濟增長和對外開放市場的時光。這反映出儘管反習情緒越發高漲,但廣大群眾還未認清當前獨裁制度才是社會問題根源,以皇帝借喻習近平也一定程度看到群眾還在寄望一位明君能帶來出路。(更多詳情請見我們的文章《李克強之死顯示反習情緒加深》

    社會主義者認為,隨著社會矛盾日益加深,群眾只會越來越不滿,但要推翻中共的獨裁資本主義政權,還需要一個正確地理解組織起來的必要性、革命性的政治綱領和工人階級的黨。

    組織起來,共同行動,為社會主義而鬥爭!

    最新消息

    同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