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4日
More

    綠營726罷免失敗:台灣政治與經濟危機正在深化

    迫切需要一個工人的替代方案,打破藍綠權力遊戲的死胡同。

    蘇學嶺與Vincent Kolo 國際社會主義道路

    726大罷免的全數失敗,將賴清德領導下的民進黨推入了一場嚴重、或將是歷史性的危機。民進黨內的分歧可能升級為分裂。

    藍營24名政客罷免不成,對政府無疑是奇恥大辱。然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錯綜複雜,原因並非到大部分媒體與政治評論中簡化的「親中」/「反中」敘事。本文將探討當前台灣政治體制嚴重危機,以及兩大右翼政治陣營之間賭注高昂的權力鬥爭的真正原因。

    賴政府上台以來,藍綠白權鬥持續升溫。這些政黨都是資產階級政黨,彼此之間其實並無太大差異。它們反勞工、親富豪、倒退,而且日益不民主。儘管政治立場如此相似,他們看上去陷入了一場不可調和的鬥爭,這讓越來越多的基層民眾感到厭惡、並疏遠他們。台灣政治體制的悲劇,在於全然缺乏一支為工人階級而奮鬥的力量:一個工人政黨。

    726重挫民進黨、暫緩藍營壓力,但藍營實際上並未得以強化。罷免遭否決,並非因公眾顯著轉向支持藍營,而是對民進黨近十年執政的積怨,特別是無能改善民生、威脅民主權利。從這個意義上講,726更多是一場針對賴清德執政的抗議性投票。政府虛假的反威權宣傳未能獲得大量支持,而藍營卻成功動員了忠誠支持基礎。賴清德民調支持度暴跌,以及青年當中尤為明顯的反賴情緒(40歲以下民眾當中支持度僅為20%,而「不滿意」比例為61%),也證實了這一趨勢。最新民調顯示,56.6%民眾不滿賴政府,跌至上任以來最低民望。

    兩極化與排斥

    當今台灣政治的一個普遍規律,就是選舉結果主要取決於哪個黨最受民眾憎恨與排斥,而非哪個黨能夠獲得實際支持——這種現象同時存在於全球資本主義危機時代中的大部分國家。

    去年高度兩極化的大選已顯示這一點。與2016年和2020年一樣,民進黨獲勝的主要原因是群眾對中共獨裁的恐懼。隨著習近平政權不斷升級的極權主義鎮壓,以及對台灣和其他鄰國的軍事威脅,這種恐懼全然可以理解。但在2024年大選中,民進黨的支持率明顯下降,造成藍營主導國會,反映對民進黨與日俱增的不信任。這表明民進黨不能一邊無限地打「中共牌」,一邊推行侵蝕民主權利、損害工人生計、將經濟資源從人民需求強盜至軍國主義的反動政策。

    一年多來,這種公眾不信任已經加劇。藍營控制的立法院與綠營領導的政府之間的政治博弈,揭露兩大菁英陣營在權力野心的驅使下,同樣不惜使用不民主的手段。綠營嘗試操弄反中共情緒罷藍,指摘藍營政客親中共獨裁,這反讓群眾更警惕民進黨壟斷權力的野心,例如立法院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揚言動用刑法第100條此一白色恐怖迫害工具、罷免發起人八炯稱要維護政府戒嚴權力。藍營本質上確實是反民主的,但由於綠營虛偽的「反威權」言辭,幾乎毫不掩飾其領導層的威權主義傾向和野心,成功地使藍營在7月26日成為「贏家」。

    藍營的虛偽

    藍營為避免被罷,挾其立院多數在五月增加5天國假,操弄群眾對過勞的不滿,用微小讓利收買勞動群眾。我們再次見到無恥的虛偽作態——正是國民黨在2016年與民進黨刪除7天國假。民眾黨擺出激進反民進黨的姿態,卻與同樣腐敗的國民黨結盟。藍營政客短期內穩住席位,在遭遇更大挑戰前將抗拒再以民生改良換取支持,以免損及資本家和大企業利益。

    國民黨偽裝能與中共談和,利用群眾對戰爭的恐懼,實則深知在中美衝突下幾乎毫無空間。社會主義者將中美衝突描述為帝國主義衝突。意思是說這不是「民主與獨裁」的衝突,而是兩個最大資本主義超級大國經濟與地緣政治實力的較量。中、美統治階級都不關心民主權利。

    考慮到當前全球力量對比,台灣資產階級總體而言只能選擇靠攏美國。因此,親資藍營政客在最關鍵的軍事方面並非反對美國帝國主義和軍事化,只是批評民進黨低效貪腐。他們的策略是一種「虛假和平主義」,為了拉攏選票,與民進黨的親美路線稍加保持距離。而他們真正的立場是,他們比起民進黨更有能力管理美帝在台灣和台海的利益。這正是國民黨自1940年代以來的歷史性角色。

    展望民進黨7月26日敗選後,藍營或許會在國會佔多數一段長時間,甚至民眾黨藉由反民進黨激進形象有所成長,但這一陣營並不提供取代民進黨的任何實質性政治替代方案。兩個陣營都將犧牲勞動群眾利益來維護資產階級,而這越來越意味著以「國防」和戰爭之名壓制民主。

    一個內部危機的時期

    726後,內部權鬥更加公開,綠營內部有的主張民生改革博取支持,而更大一部分群體鼓吹加強指控藍營親中共,兩者皆是要讓民進黨能重新鞏固權力。雖然資本家曹興誠、以及效法納粹的八炯等極右翼人物暫時見敗而退,但他們用來推動罷免的針對中國人的種族主義和威權化鼓吹,將由民進黨內外的綠營人物繼續推行。

    這些緊張局勢或將導致民進黨在下一階段分裂。民進黨的一次或多次分裂、並最終帶來新的親資分裂勢力出現,未必會遏制民進黨領導層的右翼軍國主義和沙文主義轉向,反而可能只是鞏固民進黨的右轉。

    賴政府儘管預料難從8月23日第二輪罷免中獲利,仍表態全力支持,因為害怕示弱認錯將使綠營內鬥失控,也恐懼「深綠」支持者因幻滅而背棄,但這種絕望中的豪賭儘管也許能夠出乎意料成功罷藍數席,賴政府仍不會因此得以強化、或解除危機。

    民進黨的急劇右傾是更廣泛國際趨勢的其中一部分,從美國到德國再到日本,全球各地的資產階級統治者都在轉向更反動、威權的方向(所謂中共政權也是這一右轉趨勢的一份子)。然而,對民主權利的攻擊並非單向發展。社會主義者解釋道,民主權利從來都不是建制政黨或各憲法所決定、保護的,而是群眾鬥爭反抗資產階級統治者特權與權力的成果。

    美方近日拒絕賴清德過境紐約,川普對台加徵高於針對日韓的新關稅(台20+N%、韓15+N%、日15%),使賴政府難有親美成果掩飾執政危機。相反,在川普殘酷的帝國主義政策下,民進黨越來越容易被視為不受歡迎的附庸國而非「盟友」。賴政府若嘗試溫和路線,則無法打破權鬥僵局,而訴諸有限民生改良,亦難與藍營區隔而一無所獲。因此賴政府最終更可能以右翼民族主義動員支持,以繞過國會、擴張行政權,以嘗試鞏固愈發脆弱的統治地位。此舉只會激化既有的社會矛盾,使賴政權更加不穩。

    藍綠白領袖將群眾侷限於政治的邊緣地帶——即選罷制度,他們希望可以自上掌控局勢。他們壓制真正挑戰資本體制的抗爭,例如組織工會與一個勞工政黨、群眾抗爭爭取更高薪資、養老金以及更多社會開支,並充公炒房等。藍綠白皆無能為民生困境和戰爭陰霾提供真正出路,才需要以「抗中保台」或「反民進黨」轉移焦點。

    這場權鬥注定曠日持久,加深群眾對政府、國會、司法等機構的不信任。這標誌著一場深化、嚴重的議會民主制危機,而這個制度其實是資產階級掌握實權的一個幌子罷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權力制衡」制度並不能真正保障民主權利,也無法改善民生。工人階級必須從根本上改變這個制度,首先要建立一支獨立的工人階級政治力量。

    藍綠白都支持的親美帝國主義不會帶來民主與和平,反而可能讓台灣成為全球戰火的引信。中美帝國主義所代表的軍事與經濟威脅,意味著需要與中美及全球勞動人民的團結反戰、並反對罪惡的資本主義制度。

    「依靠藍營反民進黨」與「國難當前不應抗爭」這兩個互相矛盾的情緒仍會使群眾在對獨立出路的探索中,出現各種複雜曲折和阻礙,但資本主義經濟與政治危機也持續暴露所有資產階級政黨的背叛,並且向越來越多的人證明,不進行制度變革取代資本主義就沒有希望。

    勞動階級當前的迫切任務,是建立自己的組織,以爭取自身權益,發起一場全台一日大罷工的運動。這樣一場運動應當以廢除壓制工會的法規、提高工資、廣建社宅,並挹注長照與托育服務而非軍備競賽為訴求。實現這一目標的唯一途徑是打破資本家的權力,將大公司和銀行納入民主公有制。須建立一個由下而上、實行民主決策的勞工政黨,獨立於藍綠白的財團專制。同時,真正反對中美帝國主義及其致命軍事計劃的唯一力量,正是台灣與全球勞動階級群眾鬥爭,以民主社會主義取代當前全球資本主義體制。

    組織起來,共同行動,為社會主義而鬥爭!

    最新消息

    同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