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比與井口衣 中國勞工論壇
中共過去不得不將「零工經濟」視為臨時解決失業問題的「就業蓄水池」,以解其失業問題的燃眉之急。許多工人也將外賣員和網約車司機等「零工」工作視為權宜之計。這為他們提供了一條生存之道,等待經濟好轉、更好的工作機會湧現。但正如《社會主義者》與中國勞工論壇警告,經濟並未好轉,找到更好的工作幾乎不可能。而現在中共的「就業蓄水池」似乎快要滿瀉。
中共掌控的資本主義制度深陷歷史性經濟危機,製造業流失上百萬個工作崗位。根據北京證券公司中金公司的報告,2015年至2017年,「廣義」上的製造業(包括採礦業和公用事業)的就業者減少了2300萬人。製造業崗位的時薪由疫情前的20–30元,銳減至13–17元不等,月薪水平由8,000元下跌至低於4,000元。面對這樣惡劣的勞動條件,很多人選擇「寧送外賣,不進工廠」。
「內卷」的泥淖
自2023年初,所謂的新就業形態人員(即快遞員、食品外賣員、網約車司機等,通常被稱為「零工經濟」)人數達到約8,400萬人,佔全國就業人員的20%。換言之,全中國每5個「打工人」中,就有1人在從事「零工」工作,這一數字遠高於在國營企業工作的人數(約5400萬)。
網約車司機和外賣騎手人數激增,但客戶需求增長趨緩甚至停滯。「零工」行業與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其他行業一樣,陷入了「內卷」的泥淖——政府將其定義為「破壞性和自我毀滅性的競爭」。房地產行業也是如此,現在太陽能和電動車生產也面臨同樣的困境。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稱,過去兩年,中國零工行業從業者的工資下降了20%以上。該報駐上海記者黎康於2025年2月採訪了上海的幾位零工。她發現,零工們每天工作10小時,日薪約220元。以每小時22元計算,那麼這實際上低於上海市每小時24元的最低工資標準。
「靈活性」的消失
2023年來,多市當局紛紛宣布網約車市場飽和,甚至暫停審批新的網約車運營證。在外賣領域,也出現站點停止招新人的現象。本來標榜「隨時入行」的「靈活性」開始消失。
正如我們關於網約車司機境況的文章所指,由於缺乏其他工作作為替代方案,越來越多的工人被迫加入「零工經濟」,這帶來了「內卷」這樣一場報酬遞減的危機:訂單過少,大眾的消費能力不足以帶來足夠的需求,來滿足如此龐大的「零工」產業及其勞動力。這是資本主義的殘酷邏輯,在像中國這樣長期深重危機的階段尤為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