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6日
More

    法國:新興群眾運動崛起,對抗危機中的政府

    「封鎖一切」運動的前路並非坦途。但它有機會重塑法國的政治格局。

    George Martin Fell Brown 社會主義替代(ISA美國)

    (本文首次發表於2025年9月22日)

    9月10日,法國各地街頭出現抗議者封鎖高速公路、焚燒路障、建立草根群眾集會的景象,同時他們也抵禦警方的鎮壓。此前一天,總理貝魯(François Bayrou)因不信任投票而辭職,政府隨之垮台。據報道,9月18日大規模罷工期間,上街抗議的人數變得更多。這些抗議表明,法國的危機已經非常深重,不是僅僅更換一名政客就能解決的。

    引發抗議浪潮與政府垮台的導火線,是貝魯在7月提出的緊縮方案。該方案包括削減438億歐元的公共開支、凍結退休金、取消兩個法定假日等多項攻擊措施。民眾的怒火自下而上蔓延,通過X、TikTok、Telegram和Facebook等平台迅速擴散。 9月10日被定為總罷工日,這場運動被命名為「Bloquons Tout」,即「封鎖一切」。

    法國對群眾抗議和罷工並不陌生。2018-2019年間,法國也曾被社交媒體上組織起來的、鬆散的「黃背心」抗議運動所震撼。然而,這次法國社會的危機更加深重。在左右兩派政治極化加劇的背景下,飽受憎惡的總統馬克龍勉強維持執政地位。這正是歐洲乃至全球的政治兩極化加劇的一部分發展。

    「封鎖一切」運動的前路並非坦途,但它有機會重塑法國的政治格局。

    危機中的馬克龍政府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及隨後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後,全球政治格局動盪不安,左右兩翼湧現出新的反建制政黨和政客,挑戰新自由主義秩序。 2017年馬克龍首次當選時,他被視為新自由主義建制派的救世主。他能夠抵禦極右翼的勒龐,同時也能強行推行殘酷的緊縮措施。他曾被用來證明中間派終究能夠穩固執政。但他近十年的執政始終岌岌可危。

    即使在2017年,選舉結果也本可能截然不同,勒龐本應在第二輪對決中迎戰左翼新銳候選人梅朗雄(Jean-Luc Mélenchon)。當馬克龍大勝勒龐,最主要的因素是對勒龐的抵製,而非對馬克龍的支持。就任總統僅一年,他就面臨「黃背心」運動的衝擊。這場群眾運動在馬克龍推行累退燃油稅的刺激下,在嚴酷鎮壓下仍持續著大規模的抗議,堪稱1968年五月總罷工以來法國最大規模的抗爭。

    即使在抗議平息之後,馬克龍也只能勉強維持政府的正常運作。2023年他推行人人喊打的退休金改革,將退休年齡從62歲提高至64歲。這引發了自1968年以來最大規模的罷工浪潮,據法國總工會(CGT,法國最大工會)統計,共有280萬人參加了罷工。但正是由於工會領導層缺乏行動升級的策略,退休金改革才得以通過。儘管馬克龍最終成功渡過危險,但民眾的不滿意味著新的危機不可避免。

    2024年,危機再次公開爆發。2024年歐洲議會選舉中,勒龐領導的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憑藉民眾對馬克龍政策的不滿,煽動種族主義和排外情緒,贏得法國多數席次。馬克龍隨即解散國會並提前舉行大選,企圖重現2017年極右翼勝利引發的衝擊效應,團結民眾支持他。民眾確實團結起來對抗勒龐。然而,贏得最多席位的並非馬克龍,而是梅朗雄領導的新人民陣線聯盟。

    儘管新人民陣線獲勝,馬克龍仍勉強維持少數政府運作。選舉結束後,總理阿塔爾(Gabriel Attal)辭職,但仍繼續擔任看守政府首腦,直至馬克龍任命的保守派戴高樂主義者巴尼耶(Michel Barnier)接任。巴尼耶成為法國任期最短的總理。當他試圖不經表決強行通過馬克龍的緊縮預算案時,新人民陣線與國民聯盟聯手發起不信任投票。繼任的貝魯同樣試圖強推緊縮措施,卻在「封鎖一切」抗議浪潮即將席捲街頭之際,自己也遭遇了不信任投票。

    馬克龍之所以能長期執政,並非因為他的議程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而是得益於議會權術、政治僵局以及工人領袖缺乏明確的綱領。這種局面終將走到盡頭,屆時一切都將爆發。

    封鎖一切

    隨著「封鎖一切」行動的展開,馬克龍政府的危機再次蔓延至街頭。人們難免將其與黃背心運動相提並論。這兩場運動最初都是通過社交媒體自發組織的「無領導」運動,而並非通過工會或政黨組織。抗議為鬥爭注入了新活力,新近激進化的群眾走上街頭並組織全民集會。與黃背心不同的是,「封鎖一切」運動吸引了多得多的年輕人。

    Caroline是國際社會主義道路(ISA)在法國的成員,位於該國南部鄰近馬賽的普羅旺斯艾克斯(Aix-en-Provence)。對當地的抗議,她說:「普羅旺斯艾克斯的抗議聚集了近2000人。我看到了很多學生以及首次參與抗議的人。」這座城市人口僅15萬而已。法國總工會估計,9月10日全國各地的抗議總人數達到了25萬。與此同時,當局部署了超過8萬名安全人員。

    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發展,但通過社交媒體組織的「無領導」抗議所能取得的成果有限。黃背心運動在高峰期人數更多,但運動最終仍然消散。統治階級也希望等待這場鬥爭自行消退。即將卸任的內政部長勒塔約(Bruno Retailleau)對抗議不屑一顧,稱「那些想要封鎖國家的人並沒有成功。」

    一個大問題是,「封鎖一切」的呼籲並未得到工會領導層恰當的響應。在退休金抗議中,280萬人參與罷工,顯示了當工人自己的組織全力支持一場鬥爭時,抗爭所能實現的成果。但工會的保守領導層將這場運動視為一群外來者。幸運的是,這場運動的力量確實對工會施加了壓力,使其支持一些罷工行動。這包括既批准了10日當天的罷工,也支持了在9月18日發生的規模更大的罷工日,當天伴隨著超過100萬人的示威遊行。

    對此,Caroline報告說:「(9月)10日廣泛的基層組織迫使法國總工會支持罷工授權。在地方層面,許多工會聯盟呼籲支持抗議活動並支持罷工授權。例如在普羅旺斯艾克斯,在醫院工作的工人與抗議隊伍一同前行。能源部門的工人也在罷工糾察線上加入了馬賽的抗議。」

    「10日的自發組織有可能超越在退休金改革抗議中失敗的工會官僚策略,但它們需要一個明確的升級計劃,而這正是目前所仍然缺乏的。」

    隨著新群體投入鬥爭,並且運動沒有已確立的組織架構,這場運動的訴求五花八門。革命的呼聲與抵制國家銀行和購買本地產品的呼聲交織在一起。但運動的確有著自身的能量。

    危險在於,這場運動可能會在工會領導層退縮的同時消散,從而讓馬克龍重新掌控局勢。這就是為什麼應該明確引導這場運動的能量,呼籲法國總工會和其他工會組織一場總罷工,以推翻政府。

    政治代表

    在貝魯辭職後,馬克龍任命勒科爾尼(Sébastien Lecornu)為總理,而非提出舉行新選舉。馬克龍和勒科爾尼的主要策略是,嘗試拉攏梅朗雄的新人民陣線中較為保守的力量。他們希望藉此通過緊縮預算,同時增加國防開支。

    梅朗雄自己的政黨「不屈法國(La France Insoumise)」是新人民陣線中最大的政黨,並且堅定地站在左翼。然而,該聯盟也包括像社會黨和綠黨這樣親資政黨,梅朗雄正依靠它們來維持其在議會中的黨團。梅朗雄和「不屈法國」提出了一個激進的、工人階級的綱領,並且一直是議會中積極支持「封鎖一切」抗議的主要力量,包括呼籲總罷工。然而,梅朗雄建設這個黨的方式是圍繞他本人、將其本人作為精神領袖,而不是基於積極參與黨建的廣大黨員。他也過度依賴與聯盟中較保守政黨在議會互相配合的手段。

    「封鎖一切」有可能為「不屈法國」注入新的活力。新近激進化成員的湧入不僅可以提升該黨的支持度,更能將其轉變為一個在選舉和街頭都進行鬥爭的戰鬥型政黨。

    我們在英國與德國也看到了類似現象。在英國,前工黨左翼領袖科爾賓(Jeremy Corbyn)和蘇爾塔納(Zarah Sultana)發起了「你的黨」,在幾週內就有超過75萬人登記加入。在德國,主要左翼政黨「左翼黨」曾因黨領導層的政治妥協而處於衰落狀態。但大眾對總理默茨(Friedrich Merz )向極右翼示好的憤怒,導致年輕人紛紛加入左翼黨,使其復甦成為該國主要的左翼反對黨。

    英國和德國的情況也顯示了法國運動所面臨的危險。對英國首相斯塔默的憤怒同時助長了「你的黨」和法拉奇(Nigel Farage)的極右翼「英國改革黨」的成長。對默茨的憤怒同時助長了「左翼黨」和極右翼「德國另類選擇黨」的成長。而在法國,危機既見證了「不屈法國」和「封鎖一切」抗議的成長,也見證了「國民聯盟」的壯大。

    國民聯盟以經濟民粹主義進行競選,包括呼籲逆轉馬克龍的退休改革。但他們極度排外且反移民,並與二戰期間的「維希法國(Régime de Vichy)」法西斯政權有歷史上的聯繫。在反對該退休改革的罷工失敗後,受益的正是國民聯盟,他們在2024年的歐洲選舉中脫穎而出。正是在應對這一衝擊的過程中,新人民陣線才能在議會選舉中超越他們。

    「不屈法國」應該抓住「封鎖一切」運動的契機,與工會人士及新人民陣線中真正的左翼政黨一起,發起一個群眾性的、民主的鬥爭政黨,能夠為這場運動提供政治表達。我們需要在街頭和投票箱中都進行戰鬥性的運動,能夠對抗馬克龍的緊縮議程並擊退極右翼的威脅。憑藉著佔領、罷工和總罷工的浪潮,這樣的政黨可以徹底重塑法國乃至國際的政治格局。

    這場運動需要配備一個毫不妥協的社會主義變革綱領。它應該致力於逆轉退休金改革,並阻止馬克龍的緊縮預算。除此之外,它還應發起運動削減軍費開支,停止對以色列種族滅絕戰爭的所有援助。它應該捍衛移民,反對來自政府和極右翼的攻擊。並且,它應該爭取將前100大企業收歸公有、納入民主工人控制。通過這樣的綱領,像「封鎖一切」這樣的運動可以贏得工人、農民、移民和青年在行動中的團結。

    組織起來,共同行動,為社會主義而鬥爭!

    最新消息

    同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