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工人、學生與民主權利而奮鬥,從而終結食品安全醜聞
Macie Ray 中國勞工論壇
中國又有一批中小學生吃到了不安全或不衛生的校餐,因而成為食品安全問題受害者。在9月,上海多所中小學的午餐出現嚴重問題:餐盤中的蝦仁炒蛋散髮腐酸味,學生嘔吐,學校停餐。涉事供應商上海綠捷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日供餐50萬份,覆蓋全市500多所學校。事件曝光後輿論嘩然:孩子的營養餐為何成了「毒餐」?
官方反應一如既往。市監管部門宣稱「檢測合格」,問題源於「蝦腸帶泥沙」;綠捷則辯稱是「儲存不當」。檢測結果雖顯示未超標,但家長和學生的身體反應才是真實的證據。面對公眾質疑,政府沒有立即問責,而是先行「安撫」輿情,壓制對於事件的宣傳。
官方推諉與形式化「檢測」
這起事件再次揭示了政府與資本的合謀。所謂「檢測合格」,只是例行公事的技術遮羞布。綠捷公司內部大規模銷毀問題批次,卻統一口徑含糊其辭,地方官員閉門應付媒體。與此如出一轍的還有四川富順「發臭豬排」事件——當局稱肉質「未超標」,卻回避冷鏈失效與採購黑幕。雲南昆明長豐學校「臭肉案」中,承包商甚至無餐飲資質,僅是註冊半年的物業公司。官方通報永遠有同樣模板:指標合格、運輸失誤、企業「整改」。受害者的憤怒、家長的追問,最終都被威權維穩機器壓制。
全國性循環的食品安全危機
短短數月,全國多地校園食物中毒事件接連爆發。9月18日,貴州習水縣一家食品廠製作的179份三明治導致逾百名學生、家長中毒,部分出現肝腎損傷。家長報警無人理會,上網求助後反遭威脅刪帖。7月,甘肅天水233名兒童血鉛超標,地方政府不僅操縱數據,還攔截復檢家長。去年昆明長豐學校的變質肉、江西「鼠頭鴨脖」事件、以及無數地方的「臭菜」「酸飯」,無一不是同一劇本:企業牟利、官員掩蓋、公眾失聲。
這些悲劇的共通邏輯是:以盈利為首、以維穩為重。監管部門只在輿情爆發後才象徵性行動;檢測數據永遠「達標」,責任追究永遠缺席。學童們成了資本逐利機器中的「人礦」。
資本逐利與監管失靈
校園供餐市場化,讓企業逐利邏輯全面侵入教育體系。綠捷憑借資本背景和新希望集團的背書,長期壟斷上海供餐。評標標準強調「規模」和「成本」,卻忽視安全記錄與家長投訴。企業為追求利潤,廣泛使用冷凍、油炸和預製菜,壓縮成本、犧牲品質。
預製菜進入校園更讓風險升級。集中加工雖提高效率,卻放大污染與儲運隱患。食品工業數據顯示,預製菜能提升利潤7%,降低成本10%,這正是資本趨之若鶩的原因。許多學校被迫簽下低價中標合同,家長與教師被排除在監督之外。孩子沒有選擇,只能吞下威權逐利制度製造的苦果。
冰山一角
上海「臭蝦仁」不過是整個體制的冰山一角。無論是三鹿奶粉、福喜肉,還是富順豬排、習水三明治,每次危機都重復著「曝光—調查—平息—復發」的循環。
這不僅是衛生問題,更是制度性暴力:一種以利潤為神、以威權統治為盾的暴力。
只要資本主義體制存在,它就會把公共服務當作盈利工具,只要中共資本主義政權繼續掌權,它就會壓制受害者的聲音,意味著食品安全就不可能真正實現。只要工人階級沒有力量、沒有組織起來,沒有自己的鬥爭組織──獨立工會,資本家牟取暴利和專制政權掩蓋真相的罪行就會不斷重演。要麼組織起來,要麼餓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