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雙方在舊金山峰會上合演「進展」假戲
國際社會主義道路(ISA)中港台雜誌《社會主義者》社論
11月15日,獨裁者頭子與戰爭狂頭子會晤,進行了拖延已久的會談。習近平和拜登上次會面是在一年前的印尼,當時他們承諾為兩國日益惡化的關係確立「底線」。然後,一個中國間諜氣球就擊破了這道底線。美方反應激烈地中斷了一系列計劃中的外交來往。
兩國元首在為期3天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舊金山峰會期間舉行會談,雖然沒有取得什麼實質進展,但卻揭示了兩個世界超級大國之間關係的真實狀況。在與習近平告別後才幾分鐘,拜登在新聞發布會上就表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仍是獨裁者」,但聲稱會談已取得「進展」。雙方的口號都是「穩定」。他們想向世界傳達的訊息是:雖然加起來佔世界經濟比重40%的兩國之間關係已經跌入谷底,但情況不會變得更糟——至少現在如此。
因此,中國政府並沒有像今年稍早拜登稱習近平為獨裁者那樣,對拜登使用「獨裁者」字眼而表示強烈不滿。大部分中國媒體報道時,刪減掉這一消息。社交媒體上有人諷刺說:「說『習大帝』的話可能習近平愛聽。」
顯然,中方對拜習會晤持最為樂觀的態度。為了確保這次會議召開,北京也做出了最大讓步。前往美國的中方官員需要舉行一系列的會前會議來敲定細節,而直到會晤約莫三週前,才明確決定習近平是否出席。
他會嗎,他不會嗎?
這些工作上的一個潛在麻煩,是習近平欽點的香港特首李家超被禁止參加APEC峰會。香港是APEC的21個經濟體當中的獨立會員。李家超由於支持北京在2020年實施港版國安法而受到美國制裁,因此他不得進入美國領土。美國拒絕在這個問題上讓步,而習近平一度似乎以此為藉口而迴避出席會議。9月,習近平派總理李強出席在印度舉行的G20峰會,此舉被解讀為事實上的抵制。但在過去的兩個月裡,政治現實明顯發生了變化,習近平需要表現出合作的態度,而非進一步煽動民族主義。
關鍵問題是,不能發生讓習近平在美國「丟臉」的事情。如此荒謬的微細管理表明,隨著中國經濟的衰退,習近平的地位變得非常不穩定、面臨巨大壓力。英國《金融時報》11月19日報道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現中國資本主義崛起勢頭的逆轉(正如我們所言,這可謂「日本時刻」),而這對於理解中國如今正在發生的事情可謂關鍵:中國在全球GDP中所佔比例已經下降,在過去兩年從18.4%下降到17%——這是自毛澤東時代以來的首次。
《人民日報》稱舊金山會談是「歷史性的」,甚至稱這是中美關係的「新起點」。顯然,這種說法與現實相去甚遠。此次峰會不會令中美關係「重回正道」,更不會令帝國主義冷戰解凍。美國率領的芯片戰,如今歐洲也參與實施的反華貿易制裁,遏制中國軍力成長的美國領導的軍事聯盟,以及習近平將中國與俄羅斯、伊朗和其他反美政權更緊密聯繫的反制措施,迄今仍是世界發展的主導趨勢。在加沙針對巴勒斯坦人的屠殺,恐將使冷戰僵局更不穩定。
過度炒作
中國媒體的大量炒作顯示了究竟是哪一方最希望進行加州會議。在習近平出訪前幾天,官方媒體基本上是在禁止反美言論。習近平的「這個地球容得下中美兩國」說法,成為社交媒體上的話題標籤。在試圖在外宣上塑造一個更友善的習近平、對外國資本家表示歡迎的同時,中共宣傳的焦點在於鞏固習近平在國內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在舊金山為美國企業高管舉行的晚宴上發表演說時,獲得至少3次起立鼓掌。該晚宴的出席者當中,馬斯克(Elon Musk)、庫克(Tim Cook)等億萬富翁對習近平阿諛奉承——這再次顯現,美國資本家熱愛獨裁者,中國共產黨則熱愛資本家。習近平也沒有走訪「普通人民」。但這次晚宴上所展現的良好氛圍,並不能使中、美資本主義關係回到曾經的緊密。中、美資本主義過去的這種關係推動了30年前所未有、直到在過去10年結束的資本主義全球化。
帝國主義冷戰推動的經濟脫鉤,如今已是明白無誤、正在加速的一股趨勢。美國顧問公司科爾尼(Kearney)發布的年度回流指數顯示,今年從低成本亞洲國家進口到美國的製成品中,只有一半來自中國,而四年前這一數字為2/3。同一份報告稱:「在金融領域,中美分離更為明顯」。去年,以美元計算的中國外來直接投資金額下降至80億美元,回到2004年的水準。反過來,中國對美國投資也是急遽下跌。卡塔爾和挪威現在對美國經濟的投資超過了中國。
權力鬥爭加劇
習近平政權一方面受到經濟停滯困擾,同時中共及解放軍的權力鬥爭重燃,他需要外交上的「成功」,來顯示其在國際舞台上的「實力」,並釋放(無論多麼空洞的)信號表示與美國之間的經濟衝突是可控可制的。中國媒體大肆宣揚拜登重申美國「不支持台獨」等陳詞濫調,彷彿這是會談上達成的突破。
按照傳統,中共三中全會是宣布新經濟政策最重要的會議之一,這本應在年底前舉行,但這次會議卻被延後到拜習會之後。顯然,如此計劃是為了利用訪美為習近平進入全會鼓勁。官方如此操作加劇了人們的猜測,即儘管習近平在去年的中共二十大上勝利,但中共內部的權力鬥爭在2023年已變得更加激烈。
似乎再多的內部清洗都不夠。近年來,習近平已經清除了中共黨國的數百名高級人物(所謂「老虎」)和數百萬基層官員,以鞏固他的個人權力基礎,但社會和經濟危機正在引發新的權力鬥爭、政治分化和陰謀。歸根結底,政權和資產階級內部的這些壓力,反映了對中國經濟的恐慌及深刻的悲觀情緒,還有對社會爆炸的恐懼。
被消失的部長們
中共最近爆發的內鬥的激烈程度之甚,中國五名國務委員中的兩名在過去幾個月內被免職及消失。這兩位國務委員都是習近平親自提拔的親信。兩人是自6月以來就消失的前外交部長秦剛,以及8月在同樣地消失的前國防部長李尚福。兩人都正在接受調查,秦剛是涉嫌「違反國家安全」,而李尚福可能涉及貪腐問題(尚未得到官方證實)。進行此類指控可謂中共清洗中的標準做法,但通常背後暗藏著這些官員踏入的政治雷區,比如密謀、挑戰或損害最高領導層的權威。
就秦剛而言,如果我們忽視中共「道德警察」、以及他擔任駐美國大使期間的婚外情指控,那麼導致他被免職的最可能原因,大概就是他在氣球事件後,對於與美國的外交來往事務處理不當。經過幾次斷斷續續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於6月前往北京,其使命是「穩定」關係,並為新一次拜習會打下基礎。
但當布林肯在北京會見習近平,並坐在離習近平很遠的位置、一張不尋常的馬蹄形會議桌的一邊時,此種被視作耍花樣的行徑激怒了美方,彷彿座位安排的靈感出自卓別林的電影《大獨裁者》中的某個著名場景一般。座位安排是由外交部長秦剛安排的,美方顯然對此感到不滿。
幾天後,拜登在一次競選活動上稱習近平為「獨裁者」。在同一次演講中,他說:「習近平之所以非常不高興,是因為當我下令擊落那個裝有兩大箱間諜設備的氣球時,他不知道氣球在那裡。」這一說法很可能是真實的,並且比起被指出是獨裁者,更能擊中習近平的軟肋。不管拜登的話是否有這樣的意思,中方的確將此言解讀為:有意批判中方對待布林肯有失禮節。四天後,秦剛也成為中國「被消失」大軍中的一員。
這可能是因為中共部分官員認為秦剛的做法太過火,擔心將觸發美國更大反彈。我們看到,在如此高壓的環境下,一個相對較小的外交錯誤就造成一名官員被免職。連習「皇帝」都無法平息事態。這突顯了中共高層的局勢變得多麼不穩定。
去年10月二十大後,以已故的李克強為首的反習派基本上被擊潰。各派系權力鬥爭爲主的舊模式已經終結。反習聲音散落在黨國機器的各部分。但矛盾的是,這使得當前不再按派別組織的權力鬥爭變得更難預測,也更難不暴露於公眾。另一例便是媒體爆料新總理李強坐擁巨額家產。在中國對於媒體全面控制的情況下,這很可能也是國家內部權力鬥爭的表現。
對拜登的壓力
隨著今年即將結束,美方也面臨與習近平會面成功的壓力,從而平息美國一些重要盟友、以及華爾街對中美衝突是否會在短期內失控、或將走向軍事對抗的擔憂。美國經濟儘管存在顯見的脆弱性,但可能不會像中國資本主義那樣陷入「日本化」的絕望困境,然而從以色列對加沙的圍堵之戰、烏克蘭戰爭的僵局,到特朗普(民調領先拜登2-4%)的歸來,拜登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
正如在印尼的會議上,美方談到建立「護欄」來限制對抗那樣,拜登在舊金山向習近平談到:「避免(中美競爭)演變成衝突或意外衝突」。事實上,兩個帝國主義超級強權之間的爭鬥正在升級,這些隻言片語只是讓旁觀者鎮定下來、相信這些政權「負責」並完全「受控」——與顯現的一切截然相反的東西。
這兩位國家領導人確實達成了一些微小、但相當模糊的協議,來佐證他們有關會談取得「進展」的說詞。中、美兩國軍隊互相溝通,因中方抗議佩洛西2022年訪台而被中方叫停,如今則將恢復雙方來往。即使在這件事上,北京仍堅持將「在平等和尊重基礎上(恢復兩軍高層溝通)」納入協議,這表明該協議的基礎也不穩固。雙方也同意成立一個「工作組」來打擊芬太尼從中國流入美國,並成立另一個「工作組」來探討人工智能的風險。
在拜習會的誤導幻象背後,現實世界比一年前還要再危險。中、美各自領導的集團之間的冷戰沒有表現出任何實質緩和跡象。亞洲的軍備競賽正在加速(見第23頁的文章),華盛頓、北京和布魯塞爾(歐盟)正在推出大量保護主義政策。10月,拜登加強了美國對華科技制裁。雙方都在表面上進行「會談」,同時強化冷戰戰略。
11月17日,《日經亞洲》中國問題資深記者中澤克二表示,他認為沒有採取足夠的具體措施來緩解對抗。「這還不足以讓習近平挽回面子,」他補充道,「現在的問題是中美關係緩和會持續多久。半個月?一個月?也許三個月?」
Vincent Kolo(中國勞工論壇)新書《中國帝國主義與新冷戰》
《中國帝國主義與新冷戰》(208頁,2023年7月出版)一書涵蓋了中美衝突的歷史,以及對其概觀。請在我們網店訂購本書:https://chinaworker.info/en/%E7%B6%B2%E5%BA%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