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此刊登兩篇文章,分析中美兩大帝國主義強權之間持續的貿易僵局。本文為該系列第一篇。
Vincent Kolo 中國勞工論壇
一個流行的梗正在四處傳播,說的是特朗普與習近平之間的對峙。特朗普告訴習近平:「我手裡有牌喔!」,習近平則回應道:「你手裡的牌都是中國製造的!」
根據一些媒體報道,特朗普與習近平將於10月底在韓國會晤,這是他們自2019年以來的首次會晤。鑑於兩國之間長期存在的經濟衝突,此次會晤不太可能宣布就此達成協議,但可能會以特朗普一貫的模糊風格,稱讚貿易談判「取得了進展」或「進展順利」,而中方對此不會表示異議。
但除了或將圍繞中國所擁有的社交媒體平台TikTok(抖音海外版)達成協議外,針對雙方分歧的更廣泛解決方案仍遙遙無期。因此,特朗普與習近平在慶州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期間的會晤,主要是為了滿足兩國領導人的直接公關利益,即安撫全球資本主義,並延長雙方各自的股市泡沫。
許多西方媒體報道傾向於高估中國在當前貿易衝突中的實力。中、美這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兼帝國主義強權之間,正進行規模大得多的地緣戰略與「霸權」權力爭霸,而當前貿易衝突可謂其中一環。
普遍的看法是,儘管特朗普咄咄逼人、單方面的「美國優先」關稅攻勢已經在短期內大抵成功,對歐盟、加拿大、日本等大部分美國盟友強加不利於他們的新條件,但中國政權卻成功地對抗了特朗普。但這一認知並不準確。
誠然,從5月日內瓦到6月倫敦、8月斯德哥爾摩,再到最近的馬德里,北京的談判代表成功地拖延了談判。他們的這種拖延戰術在特朗普第一任期非常有效。中「共」的重點是盡可能拖延,盼著特朗普在明年美國中期選舉中被削弱。他們希望這能限制特朗普對貿易政策的掌控,哪怕民主黨與特朗普所屬的共和黨一樣反華(倘若不是更反華)。
但拖延戰術並非不帶苦痛。目前的中美關稅休戰於5月12日開始,並再次延長90天至11月16日。在目前的休戰協定中,中國對美出口產品的平均關稅高達51%,這一數字高得驚人,而特朗普上台前的平均關稅僅20%。根據目前的休戰協議,中國對美國商品的平均關稅為10%。
戰略誇大
對中國實力的誤判很常見,部分源自於習近平政權的戰略誇大——包括虛假的經濟數據,以及隱瞞中國嚴峻的實際經濟情勢。海外媒體往往無法理解資本主義獨裁政權的實際運作方式,並且受到他們自己早先對中共領導人的吹捧所蒙蔽——當時這些海外媒體以為中共領導人「英明」地掌管經濟、在過去令外資獲利頗豐。這不僅是在經濟方面混淆視聽。北京九三閱兵也是中共政權嘗試炫耀其實力的表現——到了誇張的地步。
解放軍高層的大部分看起來意識到,他們如今不能冒險與美帝開戰——比如在台灣問題上,因為軍事上中國仍處於劣勢。他們不願放棄「統一」的信念(他們幾乎不可能正式放棄這個目標),而是傾向於在談論軍事方面時放低語調,把台灣問題拖到以後再說。
中共的台灣問題——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其美國問題,是當今中共內部暗中進行的權鬥的重要因素,而解放軍領導層正在抵制習近平的控制。中美衝突與中國的深度經濟危機,導致中共資產階級精英流失了數十億美元的財富,他們認為習近平及其反西方的「戰狼」外交政策應對此負責。部分統治精英更傾向與美帝國主義妥協,以獲得經濟上的喘息空間。但即使在中共領導層變換的情況下,這種妥協的情況也幾乎不會實際發生。帝國主義衝突可能受到特朗普、習近平以及其他資產階級領導人的影響,但這一衝突並非由他們造成。
中國在全球GDP的佔比已從2021年的18.5%的峰值下降至今年的16%左右。相較之下,美國經濟的佔比同期卻從24%小幅上升至26.2%。這與我們從中共、許多外國政府及軍隊(他們有充分的理由宣揚中國威脅)那裡聽到的「中國崛起」的論調截然相反。一些左翼組織也囫圇吞棗般接受了這種說法。
另一個因素是,知名西方媒體評論人士迫切希望有人或事物能「阻止特朗普」。他們一再強調特朗普正在輸給中國,特朗普的政策正中中國下懷,盼望華盛頓回歸特朗普上任前的政策。
但事實上,中國(即中國資本主義與中共獨裁政權)在關稅對抗中並未勝出。原因並非特朗普的爭鬥方式,也並非他自相矛盾、常常弄巧成拙的「策略」,而是由於不平等的權力關係。特朗普的關稅之痛正在給中國經濟帶來進一步的壓力,而中國經濟正因通貨緊縮、需求暴跌以及房地產市場崩盤而停滯不前。房地產市場崩盤導致家庭財富蒸發,蒸發額接近美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損失的兩倍。中國幾乎沒有任何能贏得這場貿易戰的條件。但關鍵在於——特朗普同樣也無法取勝。
除了少數例外情況——例如幾乎由中國壟斷全球供應的稀土,中共打出的「牌」很弱。稀土元素是人工智能(AI)以及現代武器系統所必需的成分,其已成為這場貿易衝突的關鍵要素,可謂中共的「核武」。但稀土這張「牌」還能維持多久?這本身就值得討論。2025年前8個月,中國稀土出口增長了14.5%——這是一個很大的增長幅度。儘管最初中國曾為對抗特朗普而實施了嚴格的限制措施,但後來,作為當前貿易休戰協議的其中一部分,北京方面就把這些限制措施取消了。
特朗普有計劃嗎?
特朗普的貿易戰2.0在重塑全球資本主義經濟與貿易體系方面具有歷史意義,它使美國處於對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實施獨裁統治的地位。這一直是不言而喻的現實——這就是帝國主義真真切切的本質,但特朗普終結了所有模糊地帶。美國總統就像一位封建君主,向全球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徵稅,將歐盟、日本、加拿大、墨西哥等國推入類似對美進貢的關係。
這些「稅」主要(但並不只是)是以新關稅的形式誕生,例如對歐盟出口商品徵收15%的關稅,而對美國輸歐商品則為零關稅。此外,特朗普也對許多國家實施貿易配額:條件是這些國家必須購買一定數量的美國商品,否則將面臨更高的關稅。除此之外,特朗普還聲稱已獲得數十億美元、總計數萬億美元對美投資的承諾。正在與韓國政府談判的協議包括一項價值3500億美元的對美投資承諾,而據報道,日本已同意設立一項5500億美元的投資基金,特朗普聲稱該基金將由他的政府控制。儘管有這些承諾,特朗普大規模驅逐300名現代汽車喬治亞州製造工廠工人的舉動,激怒了韓國社會上下。
特朗普的許多所謂協議,與其說是正式批准的條約,不如說是白宮的宣傳。最終結果如何,我們拭目以待。為特朗普的貿易戰政策尋找經濟邏輯——即特朗普的「計劃」,是毫無意義的舉動。這並非關乎實現美國經濟的再工業化。特朗普和一部分美國資本家或許以為他們可以做到這一點,諷刺的是,他們的做法可謂照搬中共的部分國家資本主義產業政策。特朗普正在加大政府對各部門的干預,涵蓋從半導體到關鍵礦產等行業。但任何再工業化舉措的規模與步伐都將難免有限。
從長遠來看,特朗普的政策將對美帝造成災難性反噬。這些政策將嚴重破壞美國為維護其全球經濟霸權而建立的80多年同盟體系。這些政策將削弱、甚至可能摧毀美元作為全球金融體系關鍵支柱的地位。這些政策將嚴重損害美國經濟,加劇其債務負擔,並引發新的金融危機。
但特朗普的政策並非關乎任何長期「計劃」,而是為了行使權力。特朗普正以最野蠻、最赤裸的方式,利用美帝國主義的經濟與軍事實力,對較小資本主義國家展現優勢。在帝國主義集團衝突的新時代背景下,特朗普為美國向他國索取保護費,因為對於發達經濟體的資本家來說,衝突中的「另一方」(中俄)更為糟糕。
這些戰術取得了短期「成功」,因為眾多軟弱無力、驚恐萬分的資產階級政權,例如台灣的賴清德和歐盟的馮德萊恩,已經向特朗普屈服、叩頭。來自特朗普本土的民主黨「反對派」也全然無力。
歐盟的馮德萊恩在蘇格蘭談判中向特朗普投降,其接受的協議類似中國半殖民地時期不平等條約。歐盟的初始立場是「零對零」的條件:即雙方互不徵收關稅。但他們不戰而降,接受了特朗普提出的「15%對零」的要求。 法國民調機構Cluster17針對歐盟最大五國的一項調查顯示,52%的民眾認為該協議是一種「羞辱」,超過3/4的人對歐盟的做法非常或相當不滿意。就連法國極右翼領袖、歐洲最親特朗普的政客瑪麗娜·勒龐(Marine Le Pen)也稱該協議是一場「政治、經濟和道德層面的慘敗」。
歐盟為何接受如此屈辱的協議?答案只有一個詞:烏克蘭!特朗普為澤連斯基對抗俄羅斯提供的支持本已搖搖欲墜,歐洲各國政府擔心其將會流失。由此可見,特朗普政權正運用美國的軍事力量,脅迫其資本主義「盟友」做出經濟上的讓步。
中共的貿易戰行為
就這一方面來說,和中國打交道的方式有根本上的不同。美國無法以對其「盟友」同樣的做法,以失去中共當然從未得到的軍事「保護」來威脅中共政權。因此,鑑於力量對比的不同,特朗普被迫採取不同的策略,而中美雙方的經濟差距仍然使華盛頓佔上風。
特朗普咄咄逼人的「機關槍掃射」戰略,同一時間把全球都罵了一遍,對美帝國主義的長遠利益來說是一場外交災難。在其他情況下,這樣的情況本可以、也應該賦予北京顯著的戰術優勢——與一系列被特朗普疏遠的政府取得經濟與外交上的進展。
但令人震驚的是,迄今為止,中共政權從美國付出代價中獲益甚微。那些飽受特朗普政府打擊、羞辱的資產階級政府,仍然對「美爹」唯命是從——在歐洲尤其如此。無論這些領導人多麼鄙視美國新政權,但對於他們來說,來自北京的地緣政治與經濟威脅——特別是北京支持俄羅斯對抗北約,才是更大的問題。
儘管北京利用特朗普的霸凌行徑進一步鞏固了其作為全球南方領導者的地位,但增加政治善意卻並未帶來切實的經濟利益。中國與澳洲工黨政府取得了有限的經濟和解,但在分化美國主導的陣營方面卻進展甚微。皮尤研究中心最近的調查顯示,公眾輿論出現了一些有趣的變化(該機構數據顯示,習近平在墨西哥、加拿大、德國甚至在瑞典[以微弱優勢]都比特朗普更受信任)。但遺憾的是,對於中共,這種情緒無法轉化為新的出口市場、或者有意義的外交協定。
除了給北京施加壓力之外,特朗普的新關稅制度也針對第三國,懲罰容許中國商品規避美國關稅的所謂「轉運」或「後門」。特朗普迫使這些國家政府參與對華貿易戰,並取得了一些成功。墨西哥便是最明顯一例。墨西哥最近對來自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的汽車徵收了50%的關稅,該政策顯然是為了安撫美國。今年,在墨西哥銷售的汽車當中,1/5為中國品牌。
中國是否更有效地對抗了特朗普?這是一種普遍的看法,但卻具有誤導性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可以說,中共的談判策略要更有技巧——尤其是在隱藏自身弱點方面。這不僅是為了讓美方感到讚嘆、並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也是為了維持對中國人民的控制及不可戰勝的形象。
中國的出口陷阱
正如我們預測,特朗普2.0嚴重影響中國經濟與全球地位。鑑於中國對美出口的關稅稅率是美國對華出口的五倍,關稅「休戰」的說法多少有些誤導性質。中國政府正在施展「吃苦」本領,展現中國人民所謂更能受苦,以此向特朗普的談判代表傳達中國不急於讓步的訊號。
中美經濟脫鉤正在加速。2025年前8個月,中國對美出口較去年同期下降15.5%。同期,中國對歐盟出口增長4.3%,對東盟(ASEAN,東南亞十國集團)出口增長9.7%。中國經濟增長嚴重停滯,出口已成為經濟的主要支柱——甚至幾乎上唯一支柱。
整體而言,儘管對美出口份額萎縮,但1-8月中國出口仍增長了5.9%。然而,這一增長包含著許多暫時性因素,例如企業為了應對不斷變化的關稅情況而「提前備貨」等。但未來幾年,中國出口機器面臨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多。
中國佔全球製造業30%的份額,其經濟規模實在太大,已無法再依賴「出口導向」的增長模式。隨著中國以越來越低的價格出口過剩產品,其他資本主義經濟體正面臨被中國推動的去工業化浪潮所淹沒的情況。正如《經濟學人》於9月6日所指出,儘管出口有所增長,但自2022年以來,中國的一項出口價格指數卻下降了15%。通貨緊縮與中國殘酷的價格戰造成了這一結果。這些因素如此嚴峻,以至於就連習近平也被迫發起了一場打壓價格戰的「反內捲」行動(當然,這不太可能帶來多少改變)——直到最近,習近平還斷然否認中國存在任何產能過剩。內卷指的是破壞性逐底競爭。
已然清晰明瞭的是,東南亞正深陷通貨緊縮這一「中國衝擊」,而這正在損害當地資本家的利益,導致貿易保護主義的反彈將愈演愈烈。從未有哪個資本家會為了「提高效率」而甘願自我毀滅。每個國家的資本主義政權都會採取行動捍衛自己的企業、銀行和利潤,同時聲稱他們這樣做是為了保護工人與就業。
印尼近期爆發歷史性群眾起義,其中一個原因正是製造業在這個東南亞最大經濟體的衰退。 2002年,印尼製造業佔該國GDP的32%,但這一比例在如今已經減半。儘管進程更為緩慢,泰國與菲律賓也呈現了類似的趨勢。
中共的經濟復甦策略的根本缺陷在於此,即依靠提高出口來挽救經濟,並將出口轉向全球南方經濟體,以彌補失去美國和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市場造成的損失。其中最重要的市場是東南亞,其於2022年超越歐美,成為了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但隨著經濟放緩與政治動盪加劇,東南亞作為中國過剩產能輸出地的作用正在衝向極限。特朗普威脅要對當地許多國家徵收嚴厲的「轉運產品」關稅,這給中國出口商帶來了新挑戰。非洲與中東等其他市場的規模不足以彌補失去西方市場造成的損失。俄羅斯亦如是,即使與中國有著「無上限夥伴關係」,該國今年也對中國進口產品徵收了關稅。
全球經濟體系正經歷「垂死掙扎」,中美帝國主義衝突乃其最明顯症狀。他們的制度只會帶來倒車,包括打擊民主權利在內的意識形態反動走向,以及最大經濟強權之間進行混戰、為的是在經濟上壓制其他國家。
唯一能夠提供出路、擺脫這場噩夢的力量尚未充分組織起來,也未做好政治準備。國際工人階級的力量遠比特朗普與習近平之流強大得多,但經歷了數十年的組織瓦解、政治挫折和許多昔日群眾性政黨的垮塌,它現在仍處於復甦狀態中。馬克思主義者與國際社會主義道路(ISA)的任務,是協助工人階級作為一支國際力量實現政治覺醒;為建立以明確的工人階級和社會主義為基礎、取代資本主義與帝國主義的新勞工運動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