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背后的起义

这段历史展现了资产阶级一贯的行事方式

裘青 社会主义行动

gu1

作 为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孤星泪》(Les Misérables 或译《悲惨世界》),不久前再以音乐剧的形式拍成电影。相比以往,如一九九八年版的电影,这次以说唱形式所展示的电影似乎更多地展 现了十九世纪的巴黎贫民的生活写照:数量惊人生活无继的乞丐、街道狭窄肮脏的贫民区、工业革命过渡时期的工厂等等。当然,电影的手法不免或多或少地有所夸 张,但事实上这的确是资本主义初期原始资本累积的社会情境。虽然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原著中对社会的批判和对历史的叙述基本上已被砍得七零八落,但我们依然 可以以一个社会主义者的角度从整个故事中挖掘出比电影主调更有启迪之意义。

故事建基于一八三二年前后的法国,不久前刚刚打倒了波旁 王朝的法国人,特别是底层的平民,却发现自己原来被新国王和资产阶级狠狠地摆了一道,一八三零年宪法中虽然名义上抛弃了被波旁奉为圭臬的君权神授论,但实 际上君权仍然不见得比旧日来得要少;上议员的议员世袭虽被废除,但却改变为由国王任命;由于国王是由资产阶级所捧上台,因而不遗馀力地去保护私有产权,也 同时造成了资产阶级和底层人民矛盾的日益尖锐。这意味著七月王朝政府在进行一轮看似凌厉的“改革”,但事实上仍旧令不少昔日的支持者失望(相信今日香港不 少“梁粉”对此相当熟悉)。

在电影中,这些历史背景被悉数的略去,把焦点集中在人与人之间,特别是男女之间的感情纠葛上,使得在原 著小说中份量颇重的一八三二年巴黎起义变成一个次要的点缀-学生希望借民众敬重共和派拉马克将军的情绪而在葬礼上夺取灵柩并发动起义,最后因寡不敌众,在 大炮的轰击下街垒被攻破,起义以被镇压告终。

事实上,即便我们不去深究故事背景,单单在电影中学生起义并失败的这么一幕,背后却能 找出相当典型的情节:学生们希望以一个象征性的事件(电影中就是拉马克将军之死),通过一个学生组织(“ABC俱乐部”),向政权发起挑战,而最终由于缺 乏民众的广泛支持孤军作战(电影中街垒被火炮攻破时,受伤的起义者请求民众起来支援,却得不到回应),最终归于失败。

而历史上,这 场悲壮的起义背后却有不为人知的黑暗面。在事前,国会中有三十九名议员发表了一篇政治宣言,激烈地批评了王朝政府同时却隐晦地号召人民推翻君主制。这份被 称为三十九人宣言的政治文告是起义的导火线,但在实际上,资产阶级的国会议员除了为起义贡献出几滴墨水外似乎就别无作为了,而在起义真正爆发的当天,他们 却认定起义必将失败,因此无一不脚底抹油逃之夭夭。一些共和派的领袖在起义的翌日试图派出代表与政府谈判,但最后一个街垒都早已被军队所攻破。

这段历史展现了资产阶级一贯的行事方式,令笔者不禁联想到香港右翼民主派似乎完整地继承了这一衣钵,沉迷于与政权谈判交易,将群众运动视为谈判桌上的筹码,棋盘上的棋子,甚至对自己的主张也抱著失败主义的情绪,拖群众的后腿。

历史总是在重复,电影告诉我们的,也许不是一个不为我们所知的故事,而是将我们所知的事情用另一种方式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