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温每上升0.1摄氏度,突破气候临界点的机率便随之攀升。
Arne Johansson 社会主义替代(ISA瑞典)
(本文首次发表于2025年10月15日)
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科学实验室与斯德哥尔摩韧性中心(Stockholm Resilience Centre)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了一项新的重大研究。该研究指出,海洋酸化程度已经超过了维持地球生命的生物系统的临界阈值。
报告总结道:「我们星球的生命体征正在发出红色警报。海洋酸化边界首次被突破——威胁著珊瑚礁、渔业资源以及我们呼吸的氧气。」
这意味着九条行星边界中有七项已被突破。全球顶尖的地球系统科学家指出,此前已被突破且仍在持续恶化的六项边界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淡水资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氮、磷)以及新型合成物质。
目前仅有臭氧层与气溶胶污染(空气微粒)两项边界仍被视为处于安全范围内。
根据《2025年行星健康检查》报告的评估,相比工业革命前的时期,海洋酸度已经上升了30-40%,使海洋生态系统超出安全界限,并削弱了海洋作为地球稳定器的功能。随着酸化范围扩大与强度加剧,冷水珊瑚、热带珊瑚礁及北极海洋生物变得尤其脆弱。研究人员指出,作为多种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的小型海螺,已因海水酸化显现出明显的壳体损伤的迹象。
该报告共同作者、斯德哥尔摩韧性中心研究员诺斯特伦(Albert Norström)评论道:「这种日益加剧的酸化现象主要源于化石燃料排放,并与海洋暖化和缺氧现象共同作用,影响着从近海渔业到远洋的一切。这些影响将环环扩散,冲击生物多样性、粮食安全、全球气候稳定及人类福祉。」
与这项报告几乎同时发布的,还有欧盟机构哥白尼环境监测中心(CMEMS)新发布的第9期《海洋状态报告》,而这项报告则显示波罗的海升温速度仅次于黑海,超过了几乎全球所有其他海域。海水升温导致藻类大量繁殖、缺氧现象加剧与渔业条件恶化。这一现象还引发了更剧烈的降雨与风暴,导致道路及铁路崩塌,就像2025年瑞典北部西诺尔兰(Västernorrland)地区遭遇暴雨后的景象一样。
瑞典气象与水文研究所气候学教授凯尔斯特伦(Erik Kjellström)指出:「极高的海面温度会导致大量水分蒸发,随后以暴雨形式降落,在陆地引发暴雨灾害。」
在11月于巴西召开的第30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30)前夕,持续的气候变化成为了焦点。无人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2015年的《巴黎协定》中,定下了升温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内的目标,但这目标在仅仅9年后的2024年就遭突破。这已经引发了热浪、野火、暴雨与强风暴等严重后果。
世界气象组织估计,2025-2029年的5年间,全球升温幅度超过1.5度的风险高达70%。根据EarthChart的预测数据,如果温室气体排放量未能大幅削减,全球气温升幅可能在2050年就会达到2.5度。
德国波茨坦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成果于10月1日发表在《自然》期刊上,其观测结果显示地球系统的四大组成部分正在处于不稳定的边缘:格陵兰冰盖、驱动墨西哥湾暖流的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亚马逊雨林及南美季风系统。
研究人员最担忧的是这些临界元素的网络如何透过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从而引发突发性且不可逆的变化,并造成严重后果。
格陵兰冰盖正在因为加速融化的反馈循环而趋于不稳定。墨西哥湾暖流则面临融冰与降水带来的淡水流入威胁,这将降低表层海水的盐度与密度——而表层海水则是驱动洋流循环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气候变化与森林砍伐正在损伤亚马逊雨林,如果森林的水分恢复系统遭到破坏,南美季风系统的降水量恐怕将会发生剧烈变化。
「全球气温每上升0.1摄氏度,突破气候临界点的机率便随之增加。」报告的主要作者、波茨坦研究所与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博尔斯(Niklas Boers)强调说。「仅此一点就应成为一项有力论据,来主张并推动迅速而果断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由此可见,人类与自然代谢体系间日益扩大的、且在系统内无法修复的「裂痕」,如今已演变为深渊——马克思早在19世纪便已指出,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如今显然易见,为了对抗气候灾难而战,亦为人类岌岌可危的福祉而战,必须发动一场全球性的民主、社会主义的起义,反抗压迫性的资本主义制度,因为这一制度通过其对利润的追逐、剥削、掠夺与战争,正在摧毁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