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教育商品化,貧窮的基層巿民奈何喪失更好的教育機會,畢業後在職場上吃虧,造成隔代貧窮,這是公平和教育的本義嗎?
審計署揭露直資監管不足
現時有規定直資學校要提供至少1成學費收入作為助學金以紓解基層家庭在學費上的壓力。但是,在2010年審計報告揭發有22間直資學校助學金撥款不足,直資學校更使用捐款作為那1成的助學金,這揭露教育局的監管不力,有法不依。巿場化做就直資學校財政自主的能力,而家長熱捧直資制度同時,兆基創意書院校監黃英琦卻撰文指,直資制削弱平等教育機會,原因是直資學校擁有收生自由的權利,它們可以跳過中央派位機制收取學生,令經濟困難的優異生失去入讀名校的機會。
教資會腐敗 教學經費被操控
當高中受到直資制度的張牙舞爪的同時,大學教育模式也在官僚之風下被一一整頓。教資會(UGC)和大學學術研究發展關係密切。教資會負責管理大學資源經費分配。可是實際上,教資會成員卻是由行政長官委任,在沒有民主的管理架構之下,權力傾側於行政長官,令他可以操縱各大學的校監人選、校董會成員,令教育資源調配更切合搞「教育產業」的資本家所需。
大學的學術自由也響起警號。如在最近4月時,在反對聲之下,梁振英硬推行政會議成員、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上任的教資會委員,引起學界人心惶惶。張志剛曾公開表明支持國民教育,又撰文批評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的特首民望調查混餚視聽,都顯出其聽命於梁振英和中央的號令。此外,曾經支持廿三條立法和國民教育的「梁粉」,準備九月上任為嶺南大學的新校長 - 鄭國漢,激發起200多名嶺大學生在6月17日的假諮詢會上示威。嶺大學生不排除在九月發動罷課抗爭,要求由學生選出校長的聲音開始響起。
在2011年,教資會更推行學額回撥機制,要求八大資助學院撥出百分之六學額重新競逐,令院校為了爭回學額數目而加大競爭,機制欠缺透明度之餘,亦令院校為取悅教資會,開設迎合巿場的課程,令冷門的科目更被邊緣化。在互相競爭之下,大學管理層和教授的精力轉向研究經費數量的競爭,而不是研究本身學術的需要和價值,令教育加速地配合官僚背後的利益整治手段。
教師不再中產 政府津貼成泡影
教師一向被視為中產工人,但最近「香港女教師協會」一項調查發現,在761名教師中,約三成受訪教師沒有自己的物業,加上合約教師前景難料,而政府也一直對教師的津貼輔助不足,令教師士氣低落,而正直暑假來臨,有6成教師也表示暑期內充斥補課、當值等工作,長遠令教學質素受影響。在以利潤為依歸的巿場經濟下,工人階級被壓迫的情況不斷惡化,社會只有透過真正的民主規劃,消除政府以至財團對工人的勞役,才可真正改善教學質素。
社會主義行動堅決表示:
1. 大幅度投放教育資源,人人享有教育福利
2. 教育全面公營化,反對商品化教育
3. 由學生、家長和教職人員民主決策教育制度,民主管理教育機構,享有獨立自主,拒絕背後獨裁及商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