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4日
More

    中國:新的冷戰,新的太空競賽

    李甬 中國勞工論壇

    過去半年可謂是中國航天工程項目密集式連環啓動的日子。自去年年底起,總計有完成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航天任務、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著陸並運行、成功發射「神舟十二號」載人航天火箭,並首次讓三名宇航員長時間駐留其空間站「天和」號核心艙等等。再加上其他衛星系統的陸續構建和升級,如中國版的GPS「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令人關注中國的航天技術的發展水平。

    民族主義宣傳

    中共政府亦非常積極地將這一系列的科技成就為自己的民族主義宣傳添油加醋,以鞏固自身的執政威信。這些宣傳甚至顯得過火,比如在5月初,印度新冠疫情猛烈爆發之時,正值中國空間站「天和」號發射升空及順利入軌。中共政法委的官方微博帳號「中國長安網」發了一則微博,配圖竟將中國的運載火箭點火發射的照片與印度防疫人員火化染疫死者的照片並列,並配以文字「中國點火vs印度點火」,對印度的疫情慘劇加以冷嘲熱諷,這視人命如草芥的輕佻冷血態度反令大量民眾感到心寒和反感。甚至連右翼民族主義報刊《環球時報》的總篇胡錫進都公開表示此舉不妥,因而被網軍攻擊不夠愛國。可見當初煽動民族主義的人也開始遭到反噬。

    面對中國航天計劃競爭,在五月美國國會的聽證會上,美國太空總署署長比爾·納爾遜表達擔憂。特別針對中國2030年的登月計劃,他提出了加大對發展載人地外登陸系統的投資。

    中美新冷戰的背景下,這一舉動令人聯想到中美之間是否也會像半個世紀前的美蘇冷戰一般展開新一輪的太空競賽。當然中美衝突是為了市場和經濟力量而非意識形態的。

    雖然客觀上中國的航天技術近年發展的確相當迅速──這也給予了中共自我吹噓的底氣,但技術水平上與美國相比依然存在相當的差距。特別是在重型運載火箭的有效酬載量乃至產量上,兩者甚至有著三十至五十年的技術距離。

    現時,中國最新銳的現役「長征五號」火箭只有25噸的低軌道酬載量,假如要進入月球軌道的話,酬載量最多只有9.4噸。相比之下,美國60多年前的「土星五號」火箭有著45噸的月球軌道酬載量以滿足登月任務所需。

    另一方面,在生產技術上,中國的火箭建造依然處於人手組裝的水平上,生產技術離產品化量產化相距甚遠。對工作人員的個人的技術水平和穩定性有著極高的依賴性,這對於排除系統隱患,優化系統結構非常不利。對比SpaceX的成熟量產航天器和發動機,馬斯克甚至聲稱目標是每天生產一台「猛禽」火箭發動機,測試「星艦」原型機的發射頻率達到一到兩個月內就發射一次,兩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代差。

    放肆的資本

    半個世紀前的太空競賽,客觀上推動了技術的進步,但本質上更多是國家的面子工程。因此當年技術的發展亦隨著蘇聯登月競賽中失敗大幅放緩。而現在,不論是中國還是美國的航天技術,到底都是在為帝國主義衝突與資本服務。而SpaceX作為一家私人資本所擁有的公司有時甚至讓人感覺這是馬斯克的私人玩具。2018年馬斯克用獵鷹重型運載火箭將一台特斯拉Roadster跑車和假人送入日心軌道,此舉除了用作吸引眼球的廣告宣傳外沒有多大的科研價值,徒增一具太空垃圾。這亦生動了展示了太空技術假如不為公共擁有、人民民主管理的話,統治階級和資本家能鬧出多麼荒唐的舉動。

    社會主義者認為科技的發展必須以全人類的福祉和全世界的未來為基礎,現時太空航天技術已日漸成熟。中美主導下的資本主義制度正在製造氣候危機,破壞地球,而新冷戰的競爭使這情況進一步惡化。但首先的目的卻只是為帝國和資本的利益所服務,技術的進步為我們所提供的生活便捷不過是利潤的「副作用」。而當太空技術被帝國和資本所壟斷時,往往反而會阻礙技術的發展和限制民眾的應用(如我們日常生活所應用的GPS系統,其定位精度實際上是被美國政府故意降低的)。因此我們必須終結資本主義的統治與帝國主義的衝突,鑄劍為犁,以解放更先進的生產力和技術發展。

    組織起來,共同行動,為社會主義而鬥爭!

    最新消息

    同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