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之锋:热血青年 vs. 超级强权》影评

这部得奖纪录片作品展现了对年轻民运分子的同情,却未能提出任何答案

李亚当 社会主义行动 评

本部纪录片美国编剧兼导演乔‧皮斯卡特拉(Joe Piscatella)拍摄,描述20岁香港政治人物黄之锋。影片从他14岁开始记述,当时他仍是个中学生,并领导「学民思潮」反对北京推行的国民教育计划。

黄之锋无疑是香港重要的政治人物,可是电影的叙述角色过于个人化,且对他毫无批判,未能深入探讨民主运动与中共独裁。

影片的宣传海报上写道:「这是个关于一位青年人觉醒的故事。」显然是将焦点集中到个人「英雄」之上,而忽略了这场触动了数以百万人的斗争运动中更深入、真实的一面。这实在令人感到可惜,因为自2014年雨伞运动的高峰后,香港民主运动经历了多次挫败而裹足不前。若果影片能够深入而具批判性的纪录会出色得多。

《黄之锋:热血青年 vs. 超级强权》在其目标观众,海该群体中大获好评。该片在1月赢得辛丹斯电影节世界电影纪录片观众评选奖。我怀疑奖项更多是出于对香港群众运动的同情与敬佩,多于对影片本身的欣赏。

胶着状态

黄之锋年纪轻轻就成为了群众运动的代表人物。他和伞运领袖正被政治检控,有可能会面临长刑期监禁。在影片中他坦承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坐牢。当然,哪会有人准备好呢?

香港的斗争陷入僵局,是因为单靠行动主义与民间勇气还不足够。年轻人固然是重要的资产,但单靠年轻人也不足够。纵使雨伞革命拥有这些因素,但持续了79日后,最终依然耗尽能量而瓦解。原因是运动没有超出有限度改革的纲领,而未能挑战「超级强权」继续掌权。

雨伞运动过度聚焦于香港,并且未有提及支撑中共专制的资本主义制度,是窒碍的两个政治因素。泛民老鬼的纲领的失败之处正在于此。他们害怕群众斗争的思维,自由派教授戴耀廷就将这角色活形活现地展现了出来。

在群众厌恶泛民软弱的情绪之间,诸如黄之锋等学运领袖从中冒起,可惜他们抱有与泛民一样的错误思想,只是形象年轻而愤怒一点而已。影片忽略了斗争运动内部的分歧,除了一幕黄之锋(温和地)批评戴耀廷将「占领中环」搞得像个仪式一样吗。不过,戴耀廷的罪行又岂止于此?其组织「和平占中」不断以不民主的方式控制、拖延占领运动。戴耀廷亦反对学生在2014年9月发起的一周罢课(实际上是这场罢课而非戴耀廷的和平占中触发了雨伞运动)。在雨伞运动爆发的前一晚,戴耀廷甚至被学生喝倒采(这一幕没有在影片中展示出来)。

再见学民思潮

同样,「学民思潮欢送派对」一幕,黄之锋决定解散学民思潮以「成立新政党」(香港众志),电影亦没有解释此举的前因后果。真诚的政党与学生运动,本应不会互相排斥。
实际上,学民思潮本身是由以黄之锋为核心的小圈子从上而下操控的,而解散的决定亦如是。一些在雨伞运动期间及之后加入组织的青年,受到本土派的独派思想所影响,这对于黄之锋的领导带来了问题,他亦因此决定「割爱」。

纪录片中出现最多的词汇是「香港」。这种局限于本土的浅短目光,成为了反独裁斗争的绊脚石。那么,既然单靠港人并不足以击败中共专制,我们应与谁联盟结友呢?就如黄之锋最近提出那样,以特朗普等资产阶级政客结盟?还是与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包括中国的广大群众,以及反对西方不民主资本主义暴政的斗士)联合起来?

黄之锋在影片中说道:「在香港变回香港之前,我是不会停下来的。」这句话正好表示香港民主斗争亟需注入新的思想。

导演:乔‧皮斯卡特拉(Joe Piscatella)
Netflix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