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
More

    致約瑟夫·漢森

    (1940年1月5日)

    親愛的喬:

    感謝你寄來有趣的消息。在必要或適當的情況下,吉姆可以發表我們的通信,以及我們與賴特之間關於分裂問題的通信。通過這些通信,可以看出儘管有著激烈的派別鬥爭,我們依然強烈希望捍衛黨的團結。我在給賴特的信中提到,即使黨的布爾什維克一翼成為少數派,依我之見,也應該遵守紀律,吉姆回應道,他全心全意同意這種見解。對這個問題來說,這兩個引述是決定性的。

    關於我在論小資產階級反對派[1]的文章中對芬蘭的評論,我想在這裡再說幾句。芬蘭和波蘭之間有原則性的不同嗎?——到底有沒有?紅軍進入波蘭會不會引來一場內戰?——到底會不會?孟什維克與崩得[2]和波蘭社會黨流亡者的關係不錯,所以消息也挺靈通,在自己的報刊上面,孟什維克公開宣稱紅軍所到之處都受到了革命浪潮的包圍——不僅在波蘭如此,在羅馬尼亞也是如此。

    克里姆林宮建立了庫西寧[3]政府,他們顯然企圖以內戰來協助對芬蘭的戰爭。有消息稱,芬蘭紅軍正在開始成立,還有消息稱,蘇占區內的大地產被沒收,激起了芬蘭貧農的「熱情」,等等。如果這不是內戰的開始,那又是什麼呢?

    內戰的進一步發展完全取決於紅軍的推進。在劊子手曼納林[4]的刀劍下,人民的「熱情」顯然不足以產生獨立的工農暴動。紅軍的撤退必然會導致剛剛開始的內戰的中止。

    如果帝國主義幫助芬蘭資產階級有效地保衛了資本主義政權,芬蘭內戰就不可能在下一階段爆發。但更可能發生的是,如果紅軍的加強部隊更深入地攻入芬蘭,我們就一定會看見內戰伴隨著紅軍的進攻而出現。

    我們無法預測出所有的戰局變化,無法預測出純戰術方面的一時得失,但它們改變不了事態的總體「戰略」進程。在這件事情上,反對派還是跟其他時候一樣,用純粹突發的和浮於表面的政策代替了原則性的政策。

    (芬蘭內戰和波蘭的情況一樣,會帶有一種有限的、半受束縛的性質,在下個階段,它會轉變成芬蘭大眾與莫斯科官僚之間的一場內戰,這無需贅述。我們至少對此和反對派一樣清楚知曉,我們公開向群眾發出警告。但我們分析了實際的進程,不將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混淆。)

    向所有的朋友致以最誠摯的問候和祝福!

    列·托洛茨基
    科約阿坎D.F.

    註釋

    [1] 即托洛茨基寫的《社會主義工人黨內的小資產階級反對派》。——譯者

    [2] 崩得(Bund,即「同盟」之意),全稱「立陶宛、波蘭和俄羅斯猶太工人總同盟」,成立於1897年,1898年3月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二大上因大會否決了崩得提出的承認自己為猶太無產階級唯一代表的要求,而退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6年第四次代表大會上重新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崩得一直支持孟什維克,反對布爾什維克。十月革命後,崩得的上層領導分子大多倒向反革命陣營,而普通的崩得分子則逐漸趨向共產主義,1921年,崩得決定解散,成員全部加入俄國共產黨。
    托洛茨基同志在這裡說的「崩得」應該是指波蘭崩得,該組織原是崩得的波蘭組織,1917年12月脫離崩得,成為獨立的政黨。——校對者注

    [3] 庫西寧(Otto Kuusinen 1881-1964)1918年芬蘭蘇維埃政府的成員。芬蘭共產黨的創建人。在斯大林統治下的共產國際中,他是中心人物,任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委員、書記處書記兼東方部部長。1939年蘇聯製造的「芬蘭政府」的名義首腦。1940年-56年,庫西寧任累利阿-芬蘭加盟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主席。1946年庫西寧當選為蘇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並兼任蘇共中央宣傳部長。——譯者

    [4] 曼納林(Carl Gustaf Emil yon Mannerheim 1867~1951)在1918年的芬蘭內戰中是反動勢力的領導人,後在芬蘭實施白色恐怖。1939年蘇芬戰爭時任芬軍總司令。1944年-46年任芬蘭總統。這位雙手沾滿了工農鮮血的劊子手被資產階級譽為「芬蘭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統帥和政治首腦」。——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