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
More

    台海危機背後潛藏著什麼?

    2億中國大陸人民直播關注佩洛西訪台、兩強之間的不穩定緊張局勢大幅加劇

    Vincent Kolo 中國勞工論壇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於8月2-3日訪台,觸發第二次冷戰——中美帝國主義衝突——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一如預期,佩洛西的出訪令習近平政權作出憤怒的回應,並令中國發動史上最大規模的實彈軍演,整整一週中共解放軍模擬封鎖台灣,部署超過200架戰機、50艘戰艦、以及試射其最大的彈道導彈越過島嶼上空。儘管隨後大幅降低軍演規模,中共當局至今仍然持續每天軍演,藉由其軍事姿態實現一種「新常態」。

    多數評論者認為,中共這次的力量展示改變了台灣海峽的「現狀」。這也代表台灣及其主要盟友——美國和日本,未來將更難阻撓中國對台灣的攻勢。

    隨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超過6個月,各界擔心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緊張局勢升溫,或將帶來新一次、恐怕更具毀滅性的戰爭,所幸短期內這將不會發生,但是充滿危機的資本主義制度之下,我們能寄望的「最佳」情形,也不過是危險以及搖搖欲墜的「現狀」。

    愈發不穩定的兩強帝國主義勢力之間的鬥爭,是全球各大事件的主要推動力。最近的台海危機顯示,不論是美國還是中國政府都無法掌握全局,兩政權的軍事和外交立場都被國內的危機影響著。

    不穩的政權們

    美國總統拜登和國防部最初建議佩洛西不要訪台,避免局勢急速升溫,因為「暫停」冷戰升溫符合中美雙方利益。對拜登來講,面對長期俄烏代理人戰爭局勢下,美國的經濟壓力和鞏固歐洲盟友的狀況令人擔憂。

    習近平面臨的難題則更大,包括面對房地產崩潰的「日本病」、人口減少、自找的新冠「清零」噩夢(廈門當局甚至給魚貨做核酸),以及習近平和普京的「聯盟」。儘管中國視「統一」台灣為其歷史性任務,但它也不想在這緊張時刻爆發衝突。

    但是當佩洛西的行程公諸於世時,美國政府只能支持她的行程,否則大眾將會質疑美國屈服於中國威脅。習近平也同樣被逼到牆角,如果不激化衝突就剩下「軟弱」回應這個選項,而且再不到兩個月,他就得面對升為終身統治者的關鍵時刻。

    中國的軍事演習,強化了台灣2300萬人當中對於兩岸統一立場的強烈反對。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情勢下,民調顯示有73%的台灣人願意拿起武器對抗中國入侵,趁著這股浪潮,台灣的親美政黨民主進步黨政府方才宣布大幅度增加14%的國防預算。支援達75%台灣武器的美國國防工業非常樂見這一發展。

    如同普京沒認識到烏克蘭的民族問題、因而在烏克蘭問題上作出嚴重誤判,而這又是俄羅斯軍事災難的一個決定性因素,習近平的「戰狼」姿態也必將激起台灣人民更強力的反抗。

    美國政策轉變

    佩洛西是美國眾議院的議長,也是美國第三高級別的官員(僅次於美國總統拜登和副總統賀錦麗),因此她出訪台灣,被北京當局視為美帝國主義轉變一直以來在台灣問題上的官方立場——即是同時反對台灣獨立和中國以武力改變現狀。

    北京當局用「掏空」這一傳神描述,指控美國虛化自身的一中政策(和中國的一中原則不同)。華盛頓當局數十年來維持此外交模式——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時雖不正式承認台灣為獨立國家,但是和官方名稱為「中華民國」的台灣維持「強健的非官方關係」。

    如此複雜的外交法則,源自1970年代中國史太林主義政權和美帝國主義之間的協議。這樣一來,中國和美國恢復和睦相處的關係,並且在當時美蘇冷戰局勢中靠近了西方陣營。當時在台的國民黨獨裁政權在外交上屢遭挫敗(並且在1971年被逐出聯合國),西方同盟則是另尋更具戰略價值的目標——與史太林主義中國結盟,來對抗蘇聯。這樣的中美軸心在1980年代末,對於全球範圍內史太林主義一黨專政的垮台起到了重要作用。

    為了在台北和北京之間維持平衡,以及以在台灣海峽上「維持和平」的名義,美國通過了《台灣關係法》,該法使美國有義務幫助台灣對抗中國,並以此軍售武器。在「戰略模糊」政策下,《台灣關係法》也並未說明美國軍方是否會直接介入台海事務。

    隨著中美之間的衝突升級,美國逐漸加強其對台軍事上和外交上支援,這無關捍衛「民主」或「小國權利」,而是為了對抗中國帝國主義,並且對未來就台灣控制權可能爆發的戰爭做事前準備。美國統治階級的部分人也想參考烏克蘭戰爭模式,以此為範本準備未來對中國的代理人戰爭,並孤立、耗盡中共政權的資源,如同美國國防部長柯士甸說,烏克蘭戰爭使得俄羅斯「變弱」。

    台灣群眾的民主權利包括(一定程度的)言論自由、投票權(僅限投給資產階級政客)、工人組織工會和罷工權利(再次強調,這些權利是有限的)。從工人運動的角度看,這些仍然是非常脆弱的成果。但是美帝國主義並不考慮這些,因為美國曾超過四十年支持在台灣的獨裁政權。

    風險的衝突

    對華盛頓和北京當局來講,這次的衝突賭注非常大。首先,台灣主導著全世界半導體產業、生產全球65%的晶片和92%的最先進晶片,因此在中美兩個帝國主義陣營之間的高科技戰上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此外,美國總統拜登於8月25日簽署2800億美金的晶片法案,而這一法案被許多人形容為中美科技戰的「里程碑」、打算以此為目標復興美國半導體生產。

    但是台灣的重要性不僅在高科技上面。中國的資本主義政權不可能允許台灣獨立,因為這將嚴重打擊中國中央政府的統治,造成巨大的離心力,使香港、新疆、西藏和其他地區脫離北京當局的控制。

    在中國最大最富有的城市——上海的封城進行中,呼籲「上海獨立」的訴求儘管還很微弱,但已經佔據部分社群媒體版面。但相較之下更大的呼聲,是對於2019年香港民主抗爭遲來的同情與理解浪潮。中央和地方之間的關係無可避免的緊張起來,由於中國的經濟「奇蹟」結束並進入「日本病」模式,近乎於零的經濟成長開始顯現,因此中國帝國主義把台灣問題視為關乎自己政權和資本主義統治存亡,以及持續壓制內部矛盾的關鍵。

    對美方而言,這場帝國主義爭鬥也關於美帝國主義的存亡。美帝的冷戰戰略旨在鞏固美國1945年以來在印太地區的主導地位,而印太地區正是對21世紀全球資本主義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地區。失去台灣(即台灣被納入北京政權版圖)將是美帝國主義的歷史性挫敗,其影響將遠大於它在越南戰爭中蒙受的屈辱。如此結果將迫使印太地區國家與政府進行國家間結盟上的大幅調整,變化將有利於中國。美國則會倒退為地區性勢力。

    為此,美帝國主義雖然在口頭上仍堅持其模糊的一個中國政策,以及其他自1970年代以來的外交協議,但實質上正在轉向支持台灣獨立地位「正常化」的戰略——這當然是佩洛西訪台的重點。這也能解釋道美國總統拜登一系列的所謂「失言」,比如拜登強調如果中國試圖以武力奪取台灣,美國將軍事介入以保衛台灣,但他自己手下的官員卻駁斥了這一點。因此,「戰略混亂」的政策取代了以前的「戰略模糊」。

    美國右翼勢力想要走更遠,比如國會和共和黨內都有支持正式承認台灣為獨立國家的聲音。惡名昭彰的鷹派政客博爾頓(John Bolton)是支持佩洛西此行的數名共和黨人士之一。雖然特朗普抨擊佩洛西是「麻煩製造者」,但是博爾頓認為美國「應該給予台灣全面的外交承認、設立大使館及一切其他可能的機構,其他國家也應該這樣做」。

    中國的立場

    數月以來,習近平政權一直試圖讓佩洛西取消台灣之行。她原本計劃在4月訪台,但因確診新冠而只好押後行程。當她8月的行程在7月得以曝光後,中共當局立即警告美方此行「將導致嚴重後果」。中共政權在台灣問題上的這種表態並不少見,但這次傳達的訊息更為尖銳。中共警告,他們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回應佩洛西訪台的。

    北京的強烈反應源於包括佩洛西的官員級別在內的數個因素,但主要還是因為這次出訪的時間,選在了習近平正處於危機和中共內部權鬥的關鍵時期。在佩洛西訪問前後,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許多政要訪台,比如最近有日本和立陶宛的代表團訪台,利用台北作為冷戰時期走秀的舞台。有時,中共政權會無視這些訪問。這次,中共本可以選擇無視,但由於當前中國經濟和社會危機之深重,以及習近平地位因此遭到削弱,選擇無視佩洛西訪台已變得不可能。

    因此,8月4日,也就是佩洛西離台後的第二天,中共軍隊便出動。歷時整整一週的中共軍隊兵棋推演,不僅規模空前,而且靠近台灣近海,可謂史無前例。6個演訓區域從各個方向實質上包圍了台灣。這就是一次彩排,為的並不是侵台,而是為了封鎖台灣和台海。中共希望藉由未來可能封鎖台灣,迫使台灣屈服。

    雖然這是中共軍隊一次重大的實力展示,展示了軍事技術和協作方面的重大進步,但演習實際上達成了什麼?北京想要傳達的信息是,中共軍隊現在佔上風,只要它選擇封鎖台灣海峽(世界上近一半的集裝箱運輸都經過台灣海峽),就能切斷台灣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聯繫。

    作為這一戰略的補充,7月1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北京主張台灣海峽並非「國際水域」。美帝及其盟友自然會駁斥這一說法,因為這說法可謂中共在南海部署的「灰色地帶」戰略的翻版。「灰色地帶」戰略,意在擴大中共對爭議海域的主張範圍,而中共對這些爭議海域的主張,受到越南和菲律賓等其他周邊國家的反訴。

    「灰色地帶」戰略

    「灰色地帶」戰略是一種侵略性的行動或政策,旨在尋求改變一場衝突中的一些條件,但不至於引發全面戰爭。在南海,中共軍隊建造了人工島嶼,隨後在其中一些島嶼上部署了戰鬥機、反艦和防空導彈系統,以威懾敵對聲索方並加強北京對周邊海域的主權主張。

    以此,中共政權聲稱對350萬平方公里(比印度還大的面積)的海域擁有主權。北京拒絕與爭奪南海主權的國家進行談判——除非在雙邊(單對單)基礎上談判,因為這樣中國能享有不對等的優勢。2010年,時任中國外長的楊潔篪在東盟外長會上說:「中國是大國,而其他國家都是一些小國,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中共軍隊在佩洛西訪台後在台灣周圍的演習,也採用類似的策略,例如多次越過台灣海峽的「中線」,以配合中共對整個航道的主權主張。這是一個名義上的、非官方的邊界,但幾十年來中國、台灣雙方都很大程度上遵從這一邊界。這樣,中國軍事行動採取漸進式或「溫水煮蛙」的方式,尋求創造新的「既成事實」以改變力量平衡。美帝國主義為了自己的利益當然也運用過類似的策略。

    但實際情況並不像中共宣傳所暗示的那樣明朗,即使從軍事角度來看也是如此。中共在台海建立美軍和外國軍隊「禁區」的企圖並沒有成功。如果不開戰,中共也做不到這一點——一個例證便是,8月28日,美國兩艘導彈巡洋艦安提頓號(Antietam)和錢瑟勒斯維爾號(Chancellorsville)無視中國的控制台灣海峽主張,執行了美國海軍所謂的「例行台灣海峽過境」。

    美國軍事行動在佩洛西訪台後被故意推遲了近三週,並且比其在1996年台海危機期間的反應(當時美國有派出兩個航母戰鬥群部署在台灣海峽)要溫和得多。如此回應是仔細考慮過的,因為美國認為這樣做不會立即引發局勢升溫。相應地,中方淡化了這一事件。就連民族主義的《環球時報》也表示,兩艘美國巡洋艦的存在「對中國安全不構成實際威脅」。中共現在宣傳的重點是化解這個問題,防止民族主義情緒沸騰。

    如果北京選擇對台灣實施實際的封鎖(而非模擬封鎖),這將遭到美國及其盟國(尤其是日本)的強烈反彈。日本先前抗議中國軍事演習時,試射的11枚彈道導彈中有5枚落在日本沖繩西南的領海。中國民族主義者為這5枚導彈歡呼,但這些導彈實際上可能是沒有擊中目標,誤落在日本海域。《日經亞洲》的一篇報道指出,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東盟峰會期間得知導彈降落於日本專屬經濟區的消息時,感到很驚訝。

    不管事情真相如何,這個導彈事件成為了日本岸田政府的軍事化議程的利器。8月21日,《讀賣新聞》報道稱,日本政府正在考慮部署1000多枚遠程巡航導彈,以「試圖縮小與中國導彈能力差距的一部分,同時也應對來自北朝鮮的威脅」。這將需要升級日本現有的導彈,將射程從100公里擴大到足以到達中國沿海地區的1000公里。

    日本帝國主義正瘋狂地利用當前全球緊張局勢的急劇升溫,展示其軍事力量,並挽救其在經歷了3年經濟停滯後相對衰落的狀況。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顯示,日本的軍費開支可能很快就會從全球第9位上升到僅次於美、中兩國的第3位。日本當然只是反映到各國加速軍事化趨勢的其中一個國家而已。

    而澳英美聯盟(AUKUS)是專門為應對對台海封鎖而設立的。印度的莫迪政權試圖通過為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行動辯護來平衡各方,但作為一個與中國長期存在邊界爭端的國家,印度首次批評了中國的「台海軍事化」,進而通過四方安全對話(QUAD)和其他論壇強化與美帝國主義的結盟關係。10月,印度和美國將在喜馬拉雅山舉行聯合軍演,演習地區距離與中印邊界爭議地區僅100公里。

    大陸對台灣的長期封鎖將擾亂包括世界最大港口上海在內的華東主要港口航運,從而給中國經濟造成重大損失。這還不算可能的全球影響——中共軍隊封鎖台灣海峽將被視作「戰爭行為」,引發的西方資本主義反制恐將超過目前的對俄經濟、外交措施。換句話說,對於中共政權,封鎖台灣的風險與全面入侵台灣幾乎一樣高。

    實際與被認為的動機

    因此,我們需要更仔細地審視中共對佩洛西來訪的強烈反應。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會像一些評論員一樣,認為大陸正在準備在短期內攻台;也不意味著我們認為北京有能力完全軍事封鎖台灣島。

    儘管近年來中共軍隊在軍事有所進步,但習近平政權很清楚,即刻與台灣發生軍事衝突將意味著與當前仍然最強的美軍直接衝突。普京侵烏的拙劣表現使北京不得不謹慎考慮是否發動一場類似的戰爭。此外,在軍事上,海上進攻台灣比俄羅斯在陸地入侵烏克蘭要更複雜、更有風險。

    我們必須通過了解力量平衡,區分開雙方的宣傳戰與實際意圖。儘管未來可能有變,但現階段對遭受對俄同等制裁、進而面臨軍事失敗和經濟崩潰的擔憂,使習近平政權不想對台灣開戰。

    此外,目前中國的經濟危機嚴重到了習近平寧願不舉行8月的演習的地步。這雖然給美方帶來了新的戰略複雜性,但也給中共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在政治上,中共軍隊的軍演使華盛頓得以進一步動員反華聯盟。歐洲和七國集團(G7)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位居中美競爭關鍵地區的一些東南亞國家都空前譴責了中國軍演。台海危機的最新消息是美國對中國「砲艦外交」的反應相當克制——當然,美國在宣傳自己的這個「反應」時毫不克制。

    當前僵局的另一個潛在重大代價將是中美經濟加速脫鉤。西方公司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於是開始通過「中國+1」戰略轉移部分中國投資,以緩解未來的台海軍事衝突帶來的負面影響。如此轉移在短期內不會像在俄西方企業那樣多,但對中國和全球經濟的長期影響會更大。

    這意味著目前北京的好戰呼聲並不意味著認真備戰。 7月28日,習近平與拜登通電話時,習近平再次試圖就佩洛西訪台的問題向美國總統施壓。但正如《華爾街日報》8月11日報道的那樣,這次談話傳遞了一條更重要的信息:「據稱,習近平警告拜登,佩洛西前往台北會產生未知後果。但他也表示,他無意與美國開戰,並表示雙方都需要『維護和平與安全』。 」

    這個報告的可信度被事實所證明。從本質上講,習近平是在提前通知美國方面,以免他們誤讀或對中國的反應過度驚慌;就像是在說:我要做一些看起來非常危險的事情、我別無選擇,但請不要對我的過度反應做出過度反應或者讓它失控。

    中國民族主義

    許多評論員,包括一些高估中國資本主義優勢的左翼人士,都忽略了當前危機的一個關鍵特徵:日益加深的中國國內危機決定了習近平作出的反應。需要向美帝國主義發出警告的確是一個影響因素,但並不是事態全部。

    這樣的危機特徵在佩洛西登陸台灣前幾週引發了外交辭令的不斷升級,中共宣傳機器的各個部件競相對佩洛西議長的命運作出可怕的預言。隨著習近平的統治越來越依靠鎮壓、越來越無力實現經濟增長,他開始通過媒體喉舌和社交媒體助長反動的民族主義。

    但中國的民族主義右翼正在變得像失控的怪物,開始反噬中共,使其無法按需靈活調整政策。某種意義上,特朗普主義的興起使美國統治階級也面臨著類似的困境。

    隨著佩洛西訪台臨近,人們仍舊相信北京絕不允許這次出訪成行,習近平就這樣親手點燃了民族主義的狂潮。因此,他不得不舉辦軍事演習這場「表演」,轉移人們對經濟衰退、失業率飆升以及清零政策下無休止封城的不滿,並且安撫數百萬感到失望的中國民族主義者——因為他們剛剛難以置信地目睹佩洛西的飛機在台北平穩著陸。

    8月2日晚,超過2億中國大陸人在直播中觀看了佩洛西抵達台北的情景。新聞平台之所以大膽直播,是因為他們似乎真的以為佩洛西的飛機會因中國的某些軍事干預(例如建立禁飛區,或著名的民族主義旗手、中共《環球時報》的前編輯胡錫進廣泛呼籲的「當場擊落」)而改道。

    中國民族主義圈子中,越來越多的人感到事件發展虎頭蛇尾。容納民族主義右翼但屏蔽異議內容的中國社交媒體上,當即充斥著哀嚎「國恥」和大罵中國政府是「紙老虎」的帖子。

    《日經亞洲》的中澤克二在8月11日報道中提及:「失望和憤怒充斥著互聯網,市民敲桌子、丟椅子的視頻在網上瘋傳。第二天早上,許多中國人表示,這場挫敗讓他們睡不著覺。」

    民族主義的雙刃劍很快對準了中共。許多人指責習近平政權「對他們撒謊」、「滿嘴空話」。在中共官方宣傳的推動下,對普京的崇拜在中國民族主義右翼中不斷壯大,結果一些人就將習近平政權無法阻止佩洛西與俄羅斯獨裁者侵烏的「大膽」作比較。

    中共的權鬥

    習近平正陷入與中共內部反習派系之間的激烈鬥爭。權鬥不只是中共司空見慣的事情,而且中國自帝王時期以來的各個朝代的朝廷也如是。佩洛西訪台的時機,恰巧碰上習近平的重要日子:中共各派元老一年一度的北戴河會議。在今年的北戴河會議中(相信完結於8月14日),各派敲定好各個高層職位的瓜分,用來在10月16日召開的中共二十大的橡皮圖章中通過。習近平不能夠在佩洛西事件中示弱,而參加北戴河會議。

    習近平的地位在過去一年受到相當的打擊,使他要更加地依靠民族主義、反美宣傳和大打「台灣牌」來作為內部權鬥的武器。雖然說習近平的主導地位在二十大中未受威脅(他將打破慣例續任第三任總書記),但看來他越來越被迫要在瓜分黨高層位置(政治局及政治局常委)的問題上,向敵對派系作出讓步。

    在以上的條件下,以現任總理李克強為代表人物的反習派希望限制住習近平的權力,特別是在經濟政策方面。但反習派,如習近平本人一樣,對於資本主義危機毫無解決方案,更遑論代表群眾利益。他們反對習近平,主要是建基於反對其權力集中以及過度的民族主義,使得中國在國際上受到孤立並惡化經濟危機。中共的所有派系都感受到群眾反抗的暗湧,但只是在如何延續獨裁統治的問題上出現分歧。

    台灣獨立

    在台灣,民族主義也在升溫。正如1995-1996年台海危機期間那樣,中國的軍演當然會對台灣的群眾意識帶來反效果。這會導致社會增加支持軍事化和「強硬」政府的反射動作,包括推動更多反民主的法律。

    因此,習近平在重複著他在香港鎮壓群眾抗議、摧毀當地有限度自治的「成就」。習近平的舉動是為了強力地警告美國,並且滿足習近平自身的民族主義權力基礎。但這在台灣就進一步導致獨立情緒升溫,並粉碎了中國過去打算推動以香港為模範的「一國兩制」和平統一。

    台灣民眾對於獨立的態度是複雜的,大多數人口(根據最新民調,高達82%)支持「維持現狀」,也就是實質上但非正式的獨立。這是因為一旦台灣正式宣布獨立,這將引發中台戰爭。支持與中國統一的僅有1.3%。台灣民族意識的增加是客觀的事實,而非台灣資本家或親美的蔡英文政府的政治操弄。

    在1990年代上一次的台海危機中,當時只有25%人口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今天這個數字已經飆升至68%。另外有27.8%認為自己既是中國人又是台灣人,而相比1995年時則有47%。烏克蘭戰爭使台灣民眾對於中國入侵的擔心增加——儘管現時大部分人認為這個威脅並不嚴重,因為他們認為美軍會介入。

    台灣最大在野黨國民黨(歷史上美國支持的獨裁執政黨)的支持度達到史上低點、只有17%。由於過去二十年直到2016年大選落敗時的親中路線,國民黨因而受到唾棄。雖然國民黨新領導層開始遠離過去的親中路線,並改為更親美的立場,但現在看來2024年大選依然會是民進黨勝選。

    但11月的九合一地方選擇則是不同,兩岸衝突的重要性較低,國民黨的市長候選人表現一般會比該黨的全國支持度更好。蔡英文政府也身陷在超過300名台灣人被拐賣到柬埔寨的中資賭場的醜聞中。

    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問題

    社會主義者堅持列寧與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問題立場,並支持台灣人民的自決權,包括獨立的權利。我們反對中共及中華民族主義者的所謂「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列寧和1917年的俄國革命解放了前沙俄帝國中被壓迫的各個民族,並給予他們自願選擇獨立或者自願加入社會主義聯邦的權利。

    對於馬克思主義來說,關鍵問題是要推翻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而這只能夠透過工人階級的團結鬥爭,並克服民族及其他界限來實現。假如某一民族或地區的工人採納了本國統治階級的民族主義思想或立場來反對其他工人,這個團結就無法建立。

    社會主義革命政府和國家的建立(並非1949年中國那樣的史太林主義怪胎),會將經濟置於工人的民主控制下,實現社會的飛越發展。社會主義革命政府會以真誠的國際主義精神敏感地處理所有民族問題,包括邊界、民族及宗教權利等。社會主義社會需要最大幅度的經濟及政治凝聚力,但這只能夠建基於自願和民主地組成社會主義的聯邦,並不能使用民族威壓或沙文主義的脅迫。

    我們馬克思主義者主張台灣、中國以及各地的工人團結鬥爭,反對資本主義、帝國主義與獨裁。通過建立社會主義政黨來組織鬥爭並提供真正的領導。如果台灣人民選擇獨立(現時顯然如此),那麼工人運動則有責任支持,並活躍地介入在鬥爭中,而非隔岸觀火。

    通過展示出民族獨立在資本主義及帝國主義是不可能實現(特別地,對於台灣來說是完全不可能)這一點,群眾性的社會主義運動將能夠揭露台灣資產階級民族主義領導的虛偽,他們的所謂「獨立」實質上只是在支持其中一個帝國主義主子。

    中國未來的工人運動(現時中共獨裁不允許任何真正的工人組織)需要團結台灣的工人,理解他們反抗資本主義以及對民主權利的渴求,包括獨立的權利,這將會是對抗中美帝國主義和資本家的重要武器。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等待著我們只是新的恐怖:冷戰的升級和軍事化、經濟放緩與衰退、氣候末日以及戰爭的威脅。國際社會主義道路ISA及我們在中港台的支持者解釋道:只有為獨立的社會主義台灣而戰,並作為整個地區和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掃除中美帝國主義,建立國際社會主義,才能確保和平與穩定,終結台海地區無盡的衝突。

    組織起來,共同行動,為社會主義而鬥爭!

    最新消息

    同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