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急速放缓

有迹象显示巨大的房地产泡沫终将爆破,证明中国政府乐观的GDP数据是虚假的

Vincent Kolo 中国劳工论坛

7月16日,中国政府宣布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5%,令全球金融市场集体松了一口气。然而,这一数字(北京经常伪造GDP数据,令其声名狼藉)并不表明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稳定下来」。 《纽约时报》驻北京记者基思‧布拉德舍(Keith Bradsher)说,这是「纸面上的复苏」(2014年7月16日)。正如布拉德舍的报道所指出的,「独立的全国企业调查表明,各行业的销售量和信心仍在恶化。」

统计数字由第一季度同比增长的7.4%有所提升,主要是借助另一轮「微刺激」来实现的。就像去年类似的措施一样,本轮刺激也是由总理李克强及其经济团队暗中完成的,虽然他们在官方上走「不再刺激!」的路线。李克强的最新举措包括,在公共住房和铁路建设上的额外支出,六月份较上年同期增加了32%,以及用一系列减税和放宽信贷政策(降低小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来催谷小企业的发展。

债务水平激升

但是急速累积的债务限制了政府刺激的规模。根据《彭博社》的报道,2011年底,中国债务总额是GDP的166.6%,今年第一季度上升至202.1%,第二季度达到206.3%。过去五年内,中国债务增加的速度超过了1980年代的日本、1990年代的东南亚和2000年代的美国——所有这些都曾导致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在日本,债务占GDP比重从1984年到1989年上升了大约45%。而中国只用不到三年就完成了差不多的「壮举」。

越来越明显的是,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危机期,可能引起社会和政治的大爆发。国家主席习近平用于加强国家安全、进一步压制任何有组织表达异见的措施,等同于在进入惊涛骇浪前「封上舱门」。中共独裁者面对着一个「三难抉择」:解除债务炸弹(去杠杆化)会带来扼杀投资和增长的危险;任由房地产泡沫爆炸会引发银行危机;约束开支过多的地方政府,但它们又是大部分投资的来源。中央政府向地方施压,要求就最近的「微刺激」加快基建支出,但这与它去杠杆化的努力相矛盾,也加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

这令资产阶级评论员投诉,政府拖延在去年三中全会所承诺的新自由主义市场改革。同样,他们慨叹承诺过的增加消费支出、降低投资占GDP比率(去年创下54%的新纪录)的「经济再平衡」没有发生。与过去​​一样,对北京来说达到再平衡是说易难行的。即使是最轻微的投资减慢都可以转化为更痛苦的经济放缓,而这会激起与房产相关的经济危机。因此,一些经济学家形容中国为「单车经济」,即如果减速太多就会倒下。

The city of Tianjin's 'Manhattan project' – a replica of New York's original.

楼市低迷

今年7月,《CNN》财经频道进行了一项调查,10位经济学家中有8个说房地产市场是中国经济的最大威胁。来自日本野村银行(Nomura)的另一篇报道警告说:「这不再是个『会不会』的问题,而是房地产市场调整会有『多剧烈』的问题。」

今年第一季度,​​最大的四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新住房销售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了40%。在全国范围内,本季度新住房开供工量下降了25%,销售量下降7.7%。在中国最大的27个城市中,21个城市的住房库存无法在12个月内消化掉。 9个城市的积压住房要两年多才能卖完。

因为价格高昂而无法买房的大多数人乐于看到市场的不景气。以上海为例,房价在过去7年内已经猛涨了273%。这解释了为什么在《人民日报》最近的一项民意调查中,83%的人认为政府不应该通过放松2011年实施的冷却措施来「拯救房地产市场」。 《金融时报》(2014年5月12日)报道,最富有的1%的家庭拥有中国三分之一的住宅房产。香港金融集团里昂证券(CLSA)的另一篇报道指,中国53%的住房交易是为了投资,而不是为了有一个住的地方。这些房产大多都空置着,等着卖出最高价。

腐败的中共官员在住房市场中非常活跃。在相当多的案例中,他们坐拥百余套住房,以此处理自己的非法财产。所以一点也不奇怪,习近平的反腐行动也因抑制了官员对房地产的胃口,而对市场低迷起了作用。习近平的行动超过了以往的反腐规模,反映出国内的严重危机与激烈权斗。

在2008年中国政府希望抵挡全球危机的庞大经济刺激计划中,一场世上前所未见的建筑狂潮是最重要的一个元素。一如既往的,中国的经济数据中包含着一些令人惊愕的数字。 「从2011年到2012年,在短短两年内,中国生产的水泥比美国在整个20世纪中生产的还要多。」《金融时报》的贾米尔‧安德里尼(Jamil Anderlini)如此报道(2014年5月13日)。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所说,去年全世界新建造的住宅楼有一半在中国。据估计,过去5到6年全国共建造了2亿间住房,比美国总住房量(1.3亿间)的1.5倍还多。

此等规模的建设远超过市场「需求」,它并不是由近14亿中国人的需要决定的,而是由伴随着过去30年资本主义「改革开放」的严重不平等的财富分配所决定的。低工资和福利保障不存在仍是大多数人所面对的现实。即便是中产阶级也越来越难承担今天的房价。

资产阶级评论员和中国的多头投资者(投资者对股市看好,预计股价将会看涨,于是趁低价时买进股票,待股票上涨至某一价位时再卖出,以获取差额收益)不去理会大规模住房供应过剩的证据,包括不计其数的「鬼城」,声称「这不是泡沫」。他们说因为数千万人正在涌入城市,很快就会填满那些空荡荡的住宅区。这一论调是1850年代英国资产阶级同等低劣的口号的现代版。他们梦想着:「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把他的衬衣下摆加长4英吋,那么兰开夏郡(Lancashire)纺织厂的好生意就会延续几代人。」

事实上,中国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已经达到顶峰。据野村银行所说,中国每年从农村来的新移民数量已经从2010年的1250万减到630万。野村银行预计,到2016年会出现城市人口的净外流。更重要的一点是,买房的农民工所占比例每年不到百分之一。

中国的建设热潮,尤其是在2008年之后的大规模刺激时代,是由极端的金融投机驱动的。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贪腐官员、国有银行及其影子金融分支密谋抬高土地价格、大规模增加信贷,并为GDP数据「涂脂抹粉」。这为少数精英带来巨额财富,同时让大多数人承受着经济困境。 《南华早报》(2014年2月26日)报道,在全世界10大房地产亿万富翁中有7个是中国人。

就像1980年代的日本,膨胀的房地产价值激起前所未有的银行贷款浪潮。但现在这股浪潮却可能令金融体系瘫痪。旅居中国的经济学教授程致宇(Patrick Chovanec)指出,「在中国经济中,房地产本质上是承保所有信贷的资产」。

全球信贷在过去5年中增加了30万亿美元,中国占了一半。据摩根大通(JPMorgan)所说,自2010年以来,光是影子银行就从2.4万亿美元激增至7.7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84%。这些数字远超过美国「次贷」危机的规模。

The vast majority of housing construction is for the luxury market.
绝大多数的房屋建设是为了投入奢侈品市场。

日本化?

这些现象与差不多25年前的日本惊人地相似,它阻碍了日本经济的辉煌崛起,并使之经受了20年的停滞。在日本,正如在今天的中国,大约80%的贷款直接或间接地捆绑在房地产行业。 1989年,房地产价格开始暴跌,拖累了日本银行系统,不良贷款的海啸席卷而来(债务人无力偿还贷款)。在中国,相当大一部分债务集中于这样一种集合体:地方政府及其投资工具、开支过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以及旨在绕过政府控制的影子银行,甚至是非金融国有企业。

将中国与1980年代的日本作比较,在今天的经济讨论中很常见,这并不奇怪。万科集团(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副总裁毛大庆的一份发言稿泄漏出来,它清楚地说明了政府发言人想要隐瞒的惨淡现实:

他说:「1990年,东京的土地总价值相当于美国GDP的63.3%,而香港在1997年达到66.3%。现在,北京的土地总价值是美国GDP的61.6%,这是一个危险的水平。 」(《电讯报》,2014年5月2日)

「总的来说,我相信中国已经到达了建设新住宅项目的容量上限……我没有看到任何房价上涨的可能性,尤其在拥有大量房屋库存的城市,除非政府再推出几万亿(的刺激)。就中等中心城市的房地产价格而言,北京和上海已经被列为世界最昂贵的城市。」

这位业内高层人士的坦白无疑说明了,中国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并且正在走向极限。尽管不能肯定地预测爆发时间,但很明显这一情况不可能长久,而不长久的东西终将在某一时刻结束。正如在日本和较近期的美国,资产泡沫破裂引发价格下跌的连锁反应,即通货紧缩,这会严重恶化今天的债务问题。

至少在形式上控制着国有银行系统的中国独裁者,已经开始采取措施竭力避免金融危机。银行系统内的不良贷款正被瞒报或少报。在一个几乎完全控制媒体的专制体制内,为避免坏消息引发市场恐慌,被隐瞒的事件会越来越多。

政府正准备,在银行体系内的不良贷款最终爆发时,再一次救助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并像15年前那样建立所谓的「坏帐银行」。那些无法偿还的债务会像有毒废物一样被埋进坏帐银行。于是,这像魔术似的给人这样一种印象—— 银行资产负债表又恢复了健康。然后,银行在政府注钱之下重新集资。然而,这一次操作的规模会大得多,而且中央政府希望各省市自己建立「坏帐银行」,而不是进行国家援助,这样就可以由地方进行纾困工作,从而避免系统性危机的出现。

上一轮银行救助(1999-2000年)花费了中国40%的GDP。这些钱被用来「清理」四大银行,准备让它们在中国和海外上市。但是被转入四家「坏帐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的坏帐至今仍然存在。以更大的规模重复这一花招不会那么容易。

从今年年初开始,政府试图选择性地处理首次的违约,包括企业违约,以及经由影子银行卖出的高度投机性「证券」的违约。这是试图约束更加鲁莽的投机行为,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央政府选择允许救助和避免违约,因为他们多么害怕,即便某些隐蔽的影子金融产品的破产,也会引发更广泛的系统性危机。李克强将中国银行业改革比作「拆地雷」不是没有原因的。

楼市低迷已经开始令投资减少(GDP的主要驱动力),拖累经济增长。它也加剧了债台高筑的地方政府的经济困境,因为它们依靠卖地获得很大一部分收入——2013年平均为39%。在某些省份,尤其是楼市泡沫极其严重的省份,形势更为严峻。在浙江省,土地出让收入差不多是地方政府直接债务的70%。天津也不会比它少很多。

House prices have skyrocketed.
楼价飙升。

全球附带影响

瑞银集团(UBS)前首席经济学家乔治‧马格努斯(George Magnus)对《金融时报》说:「中国房地产业是全球经济最重要的部门」。这说明了高风险对于全球资本主义的重要意义。根据官方数据,去年房地产为中国的GDP贡献了16%,而美国在其楼市泡沫顶峰时为8.9%(2006年)。穆迪分析公司(Moody’s Analytics)的研究认为,2013年房地产市场占中国GDP的23%。

中国的建设热潮从全世界吸收资源,制造了全球商品价格的「超循环」——从化石燃料到铁矿石和木材——提升了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GDP增长率。因此这场热潮的终结对于全球资本主义来说将是个坏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