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9日
More

    第一國際到第四國際

    「全世界工人聯合起來!」

    斯蒂夫·斯考爾 (Steve Score) 英格蘭與威爾士社會主義黨由卡爾·馬克思和弗裡德裡克·恩格斯在1848年撰寫的《共產黨宣言》提出了這一著名的口號。正如他們的解釋,在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勞苦大眾的物質利益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所以隨著資本主義建立世界市場的進程,建立國際性的社會主義組織自然也成為重中之重,而「全球化」不過是這一進程的現代名稱罷了。目前資本主義制度所面臨的經濟危機的「全球化」也反映了各國之間的經濟依存性。所以,最終社會主義也必然是國際性的,通過全球範圍的合作使所有人共享社會成果以取代滿足跨國公司和帝國主義的利潤追求。

    《共產黨宣言》寫於1848年歐洲革命時期。雖然這些革命最終沒能擺脫資本主義統治,工人遭遇了失敗;但它們也反映出對於獨立的工人組織的需求。在1848年到1864年間資本主義處於一個巨大的發展階段,因此工人階級的規模和影響力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在第一國際成立之前,歐洲各地的工人運動已經日漸高漲。

    國際工人協會(IWMA)於1864年在倫敦成立。雖然它運作的時間並不長,但為今後的發展打下了重要而堅實的基礎。它將廣泛而不同的政治觀點和思潮匯聚到一起,其中包括英國的工會主義、各種歐洲社會主義和激進派。馬克思和恩格斯並非是該組織的發起人,但他們很快就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國際的一個重要實際工作就是建立工人間的團結。馬克思解釋過,「並非是國際將工人引向罷工,恰恰相反是罷工將工人引向國際。」

    國際中不同政治派別間的政治爭論仍然在繼續。儘管如此,但在工人階級鬥爭高漲期,(國際的)組織仍然保持團結。但是當1868年俄國的無政府主義者巴枯寧加入國際,在國際內部他就與馬克思之間形成了主要的鬥爭。而1871年『巴黎公社』—— 法國在普法戰爭(慘敗後)所爆發的一場英雄的工人起義——成為了其中一個關鍵的轉折點。雖然公社只持續了短短的3個月時間即被鎮壓,但它為未來的鬥爭提供了寶貴而豐富的經驗。

    它展示了那個時代一個民主工人國家的(可能的)形態。第一次有了選舉產生的公委員會,廢除常備軍,限制房租和將官員的工資調整與工人同薪。它計劃重新開放被老闆們關閉的工廠,由工人們進行全面控制,雖然它當時沒能接管法國國家銀行。然而,由於它在法國內部所處的孤立地位而終遭到失敗。法國政府所派遣的新軍隊在普魯士軍隊縱容之下,最終屠殺了三萬名工人。

    此後一個階段是整個國際範圍內工人運動的挫折。而國際工人協會(IWMA)內部的鬥爭也被暴露在台前,尤其是馬克思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間的衝突成為一個關鍵問題。而且其中爭端的關鍵問題是「國家」的角色。根據恩格斯的描述,巴枯寧「並不認為資本(是最關鍵的問題);因此將資本家和工薪階層間的矛盾作為主要階級矛盾的觀點應該廢除;相反他認為國家本身是最主要的邪惡力量。」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國家的主要作用是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馬克思與恩格斯從巴黎公社事件中得出的結論是資本主義國家必須被「粉碎」,是為了奪取政權建立工人階級自己的民主國家。為了實現這一革命性的變化,工人階級需要自己的政治組織和一個負責任的領導層。工人國家作為維護工人權力的一種手段最終將會「消失」。然而,在短期內為了防止資本主義的復辟,它是極為有必要,而並非最不重要的。

    國際分裂的日益增長與工人運動實際實力成「反比發展」。所以在1876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得出結論國際已經完成了它在當時的歷史任務,所以最好是在它仍然是一面一塵不染的(革命)旗幟時就將它關閉。但它已經為今後在馬克思主義基礎上建立大規模群眾性政黨和國際組織鋪平了道路。

    改良主義與革命社會主義之間的鬥爭

    第二國際於1889年由來自20個國家的代表創立。它反映了在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各方所建立新的政黨的強大基礎。馬克思最親密的合作者恩格斯於1893年(逝世2年前)當選為國際社會主義大會的名譽主席。當時國際內最關鍵的政黨是德國社會民主黨(SPD)。而且當時的「社會民主主義」並不意味著它今天的含義。那時它就是「馬克思主義」。
    德國社民黨成立於19世紀70年代,雖然處於非法的條件下,但其發展迅速並將自己定位為一個革命黨。到1890年社民黨已經在德國的選舉中獲得140萬張選票。事實上到1912年它已經變得非常強大。在德國全國範圍內獲得了35%的選票,在有400個席位的國會中擁有110個議席。擁有100萬黨員,15000名全職工作人員,90份日報和250萬工會會員。但社民黨的發展是在資本主義制度實現巨大上升的階段實現的,這也意味著德國的統治階級當時能對工人的權力要求作出一定讓步。所以看起來社民黨的領導人似乎認為他們能夠實現不斷改善工人生活水平,並逐步控制社會,而這正是馬克思主義者所稱的「改良主義」思潮。

    國會議員和工會領導人的工作成為資本主義制度下舒適的職位。他們沒有認識到資本主義的經濟增長不會永遠持續下去,而且老闆們為了繼續控制整個社會體系會進行無情的鬥爭。改良主義的壓力最終也反映在整個國際範圍內的社會民主運動之中。如社民黨的一個主要領導人愛德華·伯恩斯坦用馬克思主義的語言所闡述的理論『修正主義』就體現了這一思潮。他認為資本主義制度已經克服了其自身矛盾,所以其週期性的繁榮衰退將消失。

    伯恩斯坦認為,利用信貸手段資本主義制度已經消除其困難——如此似曾相識的論斷!由此而來許多反對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被經常性地提出,如技術工人現在事實已經是『中產階級』,聯合股份公司意味著更多的人可以更廣泛地分享人股份,而且資本主義國家可以逐步實現『民主化』。但真正的革命者,如羅莎·盧森堡,堅持與這些想法進行鬥爭。她當時所提出的解釋也正是我們今天得以清楚看到的,信貸只會在危機到來時進一步加劇危機,而且這些變化並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性質。雖然馬克思主義者應該為每一項改革與每一步前進進行鬥爭,但同時為了保住這些鬥爭成果必須要以革命性的方式徹底終結資本主義。

    被視為「馬克思主義教皇」的卡爾·考茨基也與伯恩斯坦發生了爭執,雖然他採取了相對模糊的「中間路線」,這其實也反映了修正主義的壓力。而在德國之外,甚至連列寧當時都沒有意識到蛻化的過程發展有多遠。這一改良主義帶來的後果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才得到充分認識,這次大戰是由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間為進行帝國主義對抗而爆發的。正如在1912年巴塞爾召開的第二國際大會上所採取的立場,第二國際整體上反對帝國主義戰爭。並呼籲在戰爭爆發時舉行總罷工以反對大規模屠殺。

    但作為綱領的言辭與領導人的實際行動發生了鮮明差異。由於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同流合污使得改良派領導人支持自己國家資產階級所發動的戰爭。當1914年8月4日德國國會就戰爭預算案進行表決時,社民黨的國會議員中只有一人,卡爾·李卜克內西,投了反對票。整個國際為所謂的『馬克思主義者』的背叛而震撼,他們竟然支持派遣「本國的」勞苦大眾代表「本國的」資產階級去殺死他國的勞苦大眾。而那些反對戰爭的人卻被孤立起來。李卜克內西和羅莎·盧森堡由於反對戰爭的立場而被監禁起來。

    戰爭結束於整個局勢的變化:國際範圍內革命運動的爆發。在俄羅斯,工人階級在布爾什維克的領導下贏得了政權。在德國,由於社民黨的背叛而革命運動被葬送,權力被交回到資本家手中。羅莎·盧森堡和卡爾·李卜克內西在社民黨戰爭部長諾斯克的縱容下被自由軍團而殺害。這個教訓對於未來的鬥爭至關重要,即無論多麼強大工人運動都必須有清晰的思想,必須徹底擺脫資本主義思想的桎梏。

    第三國際(共產國際)的崛起與崩潰

    第三國際於1919年3月由列寧和托洛茨基而創立,1943年斯大林為討好羅斯福和丘吉爾而將其徹底葬送。

    比爾·穆林斯(Bill Mullins),英格蘭及威爾士社會主義黨

    隨著俄國革命的成功,它(第三國際)作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黨得以成立,但在1943年德黑蘭會議期間被作為同盟國領導人之間一個小小的議程而極不光彩地結束。第三國際誕生於世界資本主義制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搖搖欲墜之時,而反過來它又進一步促進群眾對於這一導致了3000萬人死亡的制度的反感和世界範圍內的革命運動的發展。最為重要的是由於1917年俄國革命的成功使群眾們認識到存在一種社會主義的選擇以代替資本主義制度。戰後不僅在俄羅斯發生革命,同樣也在德國、匈牙利、意大利等國發生革命,又於1926年在英國發生總罷工。

    越來越多具有政治覺悟的工人們意識到,如果工人階級希望在自己的國家奪取政權,那麼列寧式革命黨就是必不可少的。於是,在1919年3月第三國際成立的大會上,領導人們發出進行全球革命的呼籲,並向由托洛茨基指揮的俄羅斯『紅軍』致以祝賀,因為他們徹底打敗了試圖粉碎俄國革命的21個資本主義國家的干涉軍。托洛茨基的著作《第三國際的最初五年》是一個充滿珍貴材料的寶庫介紹了國際形成的理論基礎。

    以其早期綱領為基礎,第三國際關注著在德國、法國、意大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相對強大共產黨的發展和雖然規模尚小但很重要的英國和澳大利亞共產黨的發展。在許多國家,共產黨在舊的社會民主黨之外獨立建黨。1923年,由於德國經濟遭受惡性通貨膨脹,革命性浪潮席捲全國。但由於德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海因裡希·布蘭德(Heinrich Brandler)和第三國際斯大林的動搖導致革命的機遇被白白喪失。其他地方的革命失敗導致了俄羅斯工人國家的孤立和官僚主義化。這又反過來導致的第三國際的政治蛻化。它越來越多地反映了俄羅斯國內的政治局勢,最終正如托洛茨基所說的,「它們正成為斯大林官僚機構的『邊防警察』」 。

    斯大林獲取權力並宣揚他那臭名昭著的『在一國內建成社會主義』的觀點,以此來為阻礙國際革命尋找借口。斯大林對外政策的搖擺反映了俄羅斯本身的急劇和突然變化。這其中也包括斯大林官僚機構試圖發展經濟而右傾轉變,變為經濟上依賴日益發展的資本主義富農階層。當這種威脅的存在本身影響到統治時,斯大林和他的集團在國內和國外都開始了轉向極左的立場。

    在德國這導致的的結果是共產黨認為社會民主黨和納粹分子沒有什麼分別。這也被認為是所謂的『第三期(革命)』,國際資本主義理應將最終崩潰而共產黨將獲取政權上台。托洛茨基(處於流亡中)呼籲要建立由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派共同面對法西斯主義威脅的統一戰線。為此,他和他的支持者在國際範圍內遭到了斯大林的第三國際的嚴厲譴責。在英國,《工人日報》(前身是《星晨》)宣佈托洛茨基是個『反革命』。由於虛假的斯大林政策的失敗,德國工人階級發生分裂和癱瘓,而使納粹得以成功。托洛茨基說道,『(納粹得以)掌握權力卻沒有一扇玻璃窗被打破。「」

    在此災難性的失敗之後,共產國際(第三次國際)又無章法地反過來進行了另一番表演,(他們認為)不僅需要同其他工人政黨一起建立一個統一戰線,而且還需要與其他資本主義政黨達成條約。由此導致,在西班牙革命中,由於人民陣線內自由主義資產階級的干預,而使共產黨在1930年代遭到政府封鎖。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第三國際徹底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當第二次世界大站爆發時,第三國際的運作和發展被德黑蘭會議上的斯大林從另一方面而出賣。

    第四國際(『托洛茨基主義者』)

    1938年9月3日,來者11個國家的21名代表出席了大會,並且經歷了非常嚴密的保安措施,在巴黎附近召開了第四國際的會議——『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黨』。

    尼爾·馬爾霍蘭(Nial Mulholland),英格蘭與威爾士社會主義黨

    托洛茨基,作為新國際的主要創始人和組織者,認為在大失敗的時機和對國際工人階級的背叛之後這是他最重要的工作;以維護、捍衛和發展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的無價遺產。第四國際首先於蘇聯內部在1923年開始內部鬥爭,並在列寧不久去世之後擴散到了整個世界。這是一個真正的布爾什維克主義鬥爭,是由列寧首先發起,而後繼續由托洛茨基領導的左翼反對派和後來的國際左翼反對派反對斯大林領導的特權的蘇聯官僚。
    正如托洛茨基所警告的,斯大林的『一國社會主義理論』將在俄羅斯導致災難性的政策,從而將共產國際轉變為克里姆林宮執行外交政策的反革命工具。托洛茨基的預見被證明是正確的,但由於情緒上的孤立和俄羅斯群眾的絕望導致國際(國際主義)的失敗從而增強了斯大林主義官僚的力量。

    截至1927年,占統治地位的斯大林派別已經決定性地擊敗了左翼反對派,並監禁和流放了其主要領導人。在1929年2月,托洛茨基被流放到土耳其。從那時起被開除的歐洲、美洲和亞洲的共產黨人們建立起小規模的政治團體以表達對於左翼反對派的同情和支持。直到1933年,托洛茨基仍然認為,儘管存在著斯大林的統治,但共產黨還是代表了工人階級中最激進的部分。通過蘇聯內部和外部所發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完全可以激發群眾並使左翼反對派得以迅速成長。

    然而,希特勒在1933年執掌大權並粉碎了強大的德國工人階級的組織,包括德國共產黨在內沒有(任何組織)反抗鬥爭,為此托洛茨基改變了他的立場。因為這已經標誌著第三國際的崩潰的和斯大林主義統治集團有意識的反革命行動。(在這種情況下)為推翻蘇聯的斯大林主義官僚統治和恢復真正的工人民主進行一場政治革命是勢所難免的。

    在第四國際成立大會之前,工人階級遭遇了歷史性的挫折,其中包括西班牙革命的慘敗。而之後第四國際尚嫌弱小的力量又在戰爭條件下遭到沉重打擊,許多年輕的戰士或死於法西斯之手或死於斯大林之手。其中(對第四國際)最大的打擊是1940年8月在墨西哥斯大林的特務暗殺了托洛茨基。

    戰後的發展

    然而,托洛茨基的政治預見,即將到來的世界戰爭將會挑起大規模的革命運動,整體是被證明是正確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革命運動席捲歐洲,假如它們同時能擁有一個名符其實的領導層的話,可以說工人階級確實在一些國家掌握了政權。

    在任何一個歐洲國家所發生的一場成功政治革命也將意味著歐洲和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並會對斯大林主義產生衝擊從而重建蘇聯的工人民主。但是,當時社會民主黨和共產黨在歐洲工人階級中仍然具有相當的群眾基礎和影響力,他們成功地轉變了社會主義轉變的方向並挽救了資本主義。而第四國際(當時)仍然無法發揮決定性的作用。此外,在戰後時期,由於一系列的客觀因素和困難,以及領導人所犯的錯誤,使它並沒有能成功地成為一個群眾性的力量。

    在某些情況下,托洛茨基主義對於工人運動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如在斯里蘭卡、拉丁美洲、越南、法國,以及1970年代和80年代在英國組織的「戰鬥派」(也就是社會主義黨的前身)。「戰鬥派」領導了1983-86年利物浦市議會的鬥爭以反對撒切爾政府,並成功地領導了1989年至1990年的大規模群眾性反人頭稅運動。工人國際委員會(CWI)成立於1974年,並在1970年代和80年代得到了迅速發展,目前大約在4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支部和團體,遍佈世界四大洲。(詳細內容請見:《社會主義世界是可能的——工人國際委員會(CWI)的歷史》(A Socialist World is Possible — History of the CWI),作者彼特·塔菲(Peter Taaffe)。

    今天,世界資本主義制度面臨著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所以工人階級迫切需要一個群眾性的政治選擇(以取代資本主義)。工人國際委員會(CWI)的任務的是協助創造各種條件以形成這樣一個國際的力量。但是,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要借鑒過去的經驗與教訓,特別是以往國際失敗的教訓。

    工人國際委員會(CWI)是一個國際性的社會主義組織,與中國勞工論壇(chinaworker.info)保持著政治上地緊密團結。工人國際委員會(CWI)在全球40個國家進行組織活動以團結工人階級和被壓迫人民反對全球資本主義爭取建設社會主義世界。

    如欲瞭解更多相關信息,請訪問:www.socialistworld.net

    組織起來,共同行動,為社會主義而鬥爭!

    最新消息

    同類文章